基于共生理论的师生关系重构
——以华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双文元 许晓青
摘 要: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华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感情冷漠化、师生交流缺乏化、师生矛盾加剧化等。采用共生理论论述和改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分别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方面展开,重塑师生共生聚合体,重构师生互惠共生模式,重建师生正向共生环境,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共生理论;师生关系;华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教师、学生是大学*核心的两大角色,他们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决定着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好坏。作为“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侨校,华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简称“土管专业”),不仅有境内学生,也有不少侨生。来自海外的华侨学生和来自内地的境内生,他们的文化模式、文化圈层、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产生了比较鲜明的文化差异,形成夹杂着以西方文化为亚本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本文化的复合体,使得华侨大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多元文化冲突和共融共存。特别在课堂上,形成境内生与教师、侨生与教师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关系,这使得师生关系遇到更多挑战。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一)师生关系功利化
受到市场经济功利化对校园的渗透、社会的多元化对校园的“拉扯”等,有些土管专业教师“放羊式散养”,对学生学习不闻不问;由于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一些教师只顾埋头做自己的科研,做大量课题,教师变“老板”、学生变“员工”,将自己的利益理念架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上。正如日本学者所说:“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以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教育的唯功利指向,成了重要帮凶的角色。”这些被不良社会风气、思想腐蚀的行为,助长了师生关系功利化。
(二)师生感情淡漠化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据统计,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近80%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而土管专业里一些教师忙于社会活动,对学生的成长不太关心,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现实利益的实现。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不表扬不鼓励,对学生错误行为不批评不教育。特别是侨生,由于身份、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与境内生不一样,与境内生和教师感情比较淡漠。学生忙于参加社团活动或到校外兼职求职等,师生彼此间亲近感减弱,疏远感增加,造成师生感情淡漠化。
(三)师生交流缺乏化
大学师生关系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师生在课堂内外的各种交流。目前华侨大学土管专业师生课堂交流不够充分,课堂外交流更少。教师“上课踩点,下课走人”,师生交流缺乏。在课堂上,一些专业教师对着PPT念讲课内容,根本没有和学生有过交流。有些任课教师甚至没有给学生留联系方式。根据笔者的一次调查,约65%的学生不知道土管专业教师的联系方式,而60%左右学生在课堂外与任课教师没有过交流。一些土管班的班主任很少主动到寝室去走访,更不会去侨生的寝室走访了。一些侨生,由于语言障碍和知识体系不同,只愿与自己同地的同学交流,不愿与境内同学、教师进行交流。
(四)师生矛盾加剧化
由于土管专业很多学生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更加独立,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难免会和教师的意见或说法不同,造成一些师生矛盾。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就直接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教师看法不赞同,冒犯教师;有学生在上专业课时,玩手机,不听教师劝阻;在学校“阳光成长计划”、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也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师生矛盾从原来的隐蔽型和轻微化,走向今天的公开化和激烈化,和谐的师生关系遭到破坏。学生学习动机具有短期性和直接性,而教师上课有时不注意方式方法,也造成师生关系的问题和矛盾。
二、共生理论内涵
作为种族生态学核心理论的共生理论,阐述的是各共生单元之间物质的传输、能量的传导、信息的传送及其共生的模式与环境。该理论已在生态、农业、农村居民点、农民、经济、旅游业、管理、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Unit)、共生环境(Environment)和共生模式(Model)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了共生。共生即在共生环境中各共生单元间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从而构成共生系统。共生本质就是共同适应、共同进化和共同发展。这三个因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是共生关系系统的物质条件,是共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共生环境是外界条件,是共生关系存在的重要外部因素;共生模式是关键,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它能优化共生系统。师生关系的共生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师生主体单元之间,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彼此包容的师生共生关系为核心,在正向共生环境中,以互惠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