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角色对影片的重要性
——《大圣归来》角色分析
彭如意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动画专业2014级学生
角色又称虚构角色。一个角色可以是演员根据剧本演绎的虚构人物,或漫画作品中的一个登场人物。动画片中的角色是动画创作的核心,角色的塑造是动画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是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进行拓展和演绎后而制作的3D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该片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次突破。
一、角色设计奠定影片的风格
《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中的角色大量采用了中国元素,而这些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信息奠定了影片的风格,这对于观众来说更容易接受。
首先,影片对孙悟空的角色处理与背景很和谐。与以往的《西游记》题材不同,《大圣归来》并没有“啃老”,而是对剧情进行了合理的世界观重构。**,影片将美猴王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个桀骜不驯、骄傲悲情却永不屈服的东方英雄形象,突显了东方式的民族特色。第二,从外形上看,孙悟空被设计成了马脸。不少人认为,马脸孙悟空更贴近《大话西游》中的**宝这个形象。孙悟空长者长脸,身板细长,加上中国红的战袍和披风,以及半袖中国古风服装,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第三,从色彩上看,悟空毛色鲜红,鲜黄色短打,鲜蓝色腰带和裤子。影片采用高调光,丛林里处处色泽鲜艳,孙悟空的形象因为色彩原因而更显鲜亮。在之后的几场大战中,悟空的颜色依然和背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后被堵山洞一节,在灰蓝色的山洞中,山体和妖王以及江流儿法明一行人皆呈乌蓝色,悟空的鲜艳颜色却有一种梦幻感,暖色象征希望、温情、怒火、热烈的行为,与暗绿色山妖和着灰蓝色直裰的江流儿呈现出醒目的对比。颜色在这里获得了象征意义,观众会觉得这个形象很漂亮,因为它也是双构的,表象的漂亮和意义暗示的漂亮结合。
其次,影片对于次的塑造比较到位。一方面,影片对于正面人物的塑造突出了艺术美。比如,江流儿这个形象以淡蓝色为底色,大大的眼睛,圆嘟嘟的脸蛋,红彤彤的鼻子,他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给人感觉剔透纯净、毫无杂质,当显则显,当隐则隐,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无论受众是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很容易地接纳他。另一方面,艺术美是基于生活美的,它不限于生活美,同时也包括生活丑。比如,虽然猪八戒造型丑陋,常常被人们当作笑料,却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再看反面人物混沌,他的造型引用了京剧中的脸谱——白脸,而白脸是京剧脸谱中奸诈之人的代表。而混沌勾的是淡眉尖眼,他的服装也在很大程度上引用了道教的黑白元素,一方面显示其外表秀气,一方面显示其暗中藏奸。
二、角色设计影响影片的叙事
角色在影片的叙事中不仅仅担当着传达者的身份,还决定了影片故事发展的走向。角色设计是否出彩,不在于出场戏份的多少、对白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的表演形式和景别表现。充分利用镜头的景别塑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更能加深观众对影片的印象。
大圣和江流儿的角色设定为影片增添了情感色彩。比如在这部影片开头出场的黄金分割点,它的景别表现突出大圣性格上的机智、勇敢、坚毅和果断,又能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他孤身一人坐在云端之上的悲凉与心酸。虽然没有对白、没有动作,却**地诠释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义。接下来的片段采用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间传统皮影艺术,带出了江流儿的出场。影片在此时交代了故事发展的背景、环境及出场的人物。江流儿推动剧情的作用突显。编剧让他一步一步与大圣建立深厚的感情,成为《大圣归来》的催化剂,江流儿对大圣有着执着的崇拜和信任,因为他是个孩子,所以童言无忌,不懂得察言观色。但其实这种性情往往是*打动人的。所以使得大圣一点点地对他敞开心扉。这个角色也算是一种符号和象征,象征着人们内心*美好的情绪和面目,以他的赤子之心为影片叙事带来了情感色彩。
混沌的出现,使影片叙事达到高潮。混沌的原形是《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大嘴可以吞噬世间一切。在影片中,他是五行山中的大妖王,化身为书生面相的道人,实际上却狡猾狠毒,以吃童男童女来维持妖身妖术。作为剧中的反派角色,混沌在影片中其实并没有被设计得很丑,反而具有一定的美感,所以使得整部剧的画面整体和谐,他的出现也使得剧情产生了戏剧性冲突。
三、角色设计有待改进
尽管相较于以往中国的动画角色设计,影片的设计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影片中配角的塑造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具体如下。
(1)白龙的出现有点莫名其妙,没有交代清楚,以至于影响到整体的叙事,且给观众造成了混乱、莫名其妙的感觉。
(2)山妖的形象设计给人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有点神似绿巨人,而且色彩上过于单一。
(3)剧情单薄,对白简单,故事没有新意。
四、总结
《大圣归来》燃起了中国动画工作者的信心,在动画产业上也是一次革新,但是它的一些缺陷也反映了中国影视产业的不足。四大名著被导演们反复“咀嚼”,如果不是质量过硬,实在没有心情观赏。面对粗制滥造、IP泛滥、演技浮夸、剧情俗套的电影市场,希望电影创作者加强危机意识,更加注重影片质量,同时希望中国动画产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