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世界文学评论.第11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世界文学评论.第11辑

  • 作者:《世界文学评论》编辑部编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社
  • ISBN:9787519236168
  •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 页数:1
  • 定价:¥5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关注世界文学发展与文学研究的*新动态,重视对全世界文学大奖获得者作品的研究,重视对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的作家与作品的研究等。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中国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欧洲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翻译、比较文学研究、图书评论与学术对话等。
    文章节选
    新诗的格调、生态问题与文学史的权利
    罗义华
    关于新诗,我有三个问题:新诗的格调问题、生态问题与文学史权利的问题。首先是格调问题,我之前研究过闻一多的新诗,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新诗*初的发声不管是强调诗的“纯诗”,还是强调散文化,根本上在于对诗歌格调问题的强调。新诗的文体本身就包含格调问题,诗歌的语言、形式都与格调有关系,新诗必须在自由和非自由取得一种和谐和调节。或者说,新诗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包括它为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第二个问题,就是生态问题。我们很难对新诗的格调进行判定,我们不容易界定它的格调。一个*好、***的诗人,他也面临着一个困境——他的诗写出来,也可能是在一个非常狭隘、相当有限的空间里留下,所以容易被淹没。一个***的诗人他今天也会感到恐惧。这个也是无可奈何。有何解决方法呢?如果想做一个杰出的诗人,或者一个伟大的诗人,或许有时候别无选择,只能孤注一掷。第三个问题,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权利问题。今天,如果想写出一部文学史,一部新诗史,好像诗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文学史家的权力好像也很大,想选择谁,怎么评判,都由权利在操纵。但是这个权力肯定是有限制的,因为不加约束的权力就是滥用的权力,对写作是无效的。文学史家的力量来自于公信,一个诗人本身应该是清洁的,当他写作的时候应该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文学史家应该是自律的,所以说诗人和评论家都应该区别自立,都应该走向*大的公约,这样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就比较有公信力。比如以余秀华为代表的诗人,其实已经对我们的文学史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个争论。当我看到那首《我爱你》之后,大吃一惊。里面有一个稗子,这个稗子太重要了,这个稗子不能得到正视,因为它得到正视的时候就是被除掉的时候。我觉得她找到了自我抒情的一种方式。我们今天讲屈原,他的诗好在哪里呢?屈原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香草美人的抒情方式。李白的诗又好在哪里呢?明月,从来没有哪个诗人赋予明月那么多引发特殊的人格内涵。刚刚有提到戴望舒,我梳理了一下戴望舒的诗歌,有28首,可能有更多,我只梳理了这28首。现代诗歌的伤心人,梦就是他的自我人格的书写方式。当代诗歌,你看白草,白草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很有影响力,但是把他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做个比较,他80年代的诗歌艺术特点非常的鲜明,但是90年代,当他作为一个飘零者,在异国他乡,在行走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灵魂才真正地沉静下来,那个时候的诗歌才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种特点。那么,余秀华,当我看到她的稗子的时候,她已找到了一种自我人格的书写方式。但是,我们怎么入手?文学史家其实面临一个很大的困境,仅仅从诗上面来讲,余秀华的诗可称作好诗,但是,现在诗人只为在诗坛上获得地位,当初在诗人身上非常高明、一致的东西,现在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甚至无法选择的困境。诗歌不被接受,或许价值得不到实现。但一味为了传播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诗歌创作的灵魂与品质会不会被逐渐消解呢?今天文学史的一个公信力,都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就是诗歌的格调问题,对于格调二字,值得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目录
    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李柯霓(1)

    中外关系研究
    生命的一种顾盼——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法国卷》  李志艳(10)
    揭开早期中意文学交流的神秘面纱——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意大利卷》  沈文慧(15)
    勾古今得失,道中印未来——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一印度卷》  孙凤玲(20)

    百年新诗论坛
    主持人语  邹惟山(26)
    新诗的格调、生态问题与文学史的权力  罗义华(27)
    诗要回到语言本体  姜耕玉(28)
    诗人、评论家与读者的标准问题  阿毛(30)
    百年新诗成就令人欣喜  陈建军(32)
    兼容并蓄 相生共荣——散议新旧诗之间的关系  段维(34)
    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百年新诗  江少川(38)
    百年新诗的主要成就及其评价问题  王泽龙(41)
    新诗“民族化”“大众化”理论的不可靠性
    ——对一个诗歌发展道路伪命题的现代反思  邹建军(43)

    美洲小说研究
    《老人与海》中“**亚哥”的多重寓意  马婷娟(47)
    解读《火山情人》中的“火山”  邢兵兵(52)
    《约塞连幸免丁难》中的“黑色幽默”叙事艺术  盛易安(57)
    南安大略哥特视角下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男性罪犯的“无罪逃离”  唐姬霞 张 芳(63)

    英国小说研究
    《简?爱》中的女性形象  尹虹霓(69)
    盖斯凯尔夫人作品的宗教救赎与生态马克思主义解读
    ——以《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为例  张保仓(73)

    爱尔兰文学研究
    玛丽娜?卡尔对古希腊悲剧的重写  尹晟戴波(80)
    论叶芝爱情诗艺术风格的嬗变  张斯洁(88)
    《阿拉比》中的东方形象考辩  张雅婷(93)

    欧洲文学研究
    《浮士德》**部第二十场的“教堂”戏的美学意义  韩曼倩(98)
    卡尔维诺小说的“轻逸”美学  叶吉娜(102)
    从《罪与罚》看“罪性”与“善良意志”问题  沈德康(110)

    易卜生戏剧中的牧师形象及其宗教伦理蕴含
    ——以《布朗德》《群鬼》《罗斯莫庄》为例  王金黄(117)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从《金山》中的自我形象看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  王小妹(123)
    《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母女矛盾再探析  刘昕丹(127)

    东方文学研究
    渡边淳一《失乐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王思齐(131)
    游戏化的荒诞与无奈——论《逍遥颂》的狂欢化  徐天娇(137)

    中国诗歌研究
    吴嵩梁题画诗风貌初探  秦芳(141)
    海子诗歌中的大地意象及其生命蕴含  李御飞(145)
    沈天鸿序跋现代诗歌理论及其美学律构  金国泉(150)
    比较文学研究
    晚清英国漫游者对中国社会空问的凝视  洪思慧(158)
    从文化翻译观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空缺词的英译  夏飞飞(165)
    哲学传统的印记:“普夏之争”的思维模式  邱晨(168)

    文学地理学研究
    努力建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陈一军(175)
    文学景观理论的建构及其意义  高建新(179)
    中国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龙其林(184)

    图书评论与研究综述
    《桃花同记并诗》里的“桃花源”新考  李庆福(187)
    发掘、建构与还原——读《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赵目珍(193)
    新诗的格调、生态问题与文学史的权力
    编辑推荐语
    新诗的格调、生态问题与文学史的权利
    罗义华
    关于新诗,我有三个问题:新诗的格调问题、生态问题与文学史权利的问题。首先是格调问题,我之前研究过闻一多的新诗,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新诗*初的发声不管是强调诗的“纯诗”,还是强调散文化,根本上在于对诗歌格调问题的强调。新诗的文体本身就包含格调问题,诗歌的语言、形式都与格调有关系,新诗必须在自由和非自由取得一种和谐和调节。或者说,新诗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包括它为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第二个问题,就是生态问题。我们很难对新诗的格调进行判定,我们不容易界定它的格调。一个*好、***的诗人,他也面临着一个困境——他的诗写出来,也可能是在一个非常狭隘、相当有限的空间里留下,所以容易被淹没。一个***的诗人他今天也会感到恐惧。这个也是无可奈何。有何解决方法呢?如果想做一个杰出的诗人,或者一个伟大的诗人,或许有时候别无选择,只能孤注一掷。第三个问题,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权利问题。今天,如果想写出一部文学史,一部新诗史,好像诗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文学史家的权力好像也很大,想选择谁,怎么评判,都由权利在操纵。但是这个权力肯定是有限制的,因为不加约束的权力就是滥用的权力,对写作是无效的。文学史家的力量来自于公信,一个诗人本身应该是清洁的,当他写作的时候应该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文学史家应该是自律的,所以说诗人和评论家都应该区别自立,都应该走向*大的公约,这样建立起来的文学史就比较有公信力。比如以余秀华为代表的诗人,其实已经对我们的文学史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个争论。当我看到那首《我爱你》之后,大吃一惊。里面有一个稗子,这个稗子太重要了,这个稗子不能得到正视,因为它得到正视的时候就是被除掉的时候。我觉得她找到了自我抒情的一种方式。我们今天讲屈原,他的诗好在哪里呢?屈原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香草美人的抒情方式。李白的诗又好在哪里呢?明月,从来没有哪个诗人赋予明月那么多引发特殊的人格内涵。刚刚有提到戴望舒,我梳理了一下戴望舒的诗歌,有28首,可能有更多,我只梳理了这28首。现代诗歌的伤心人,梦就是他的自我人格的书写方式。当代诗歌,你看白草,白草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很有影响力,但是把他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做个比较,他80年代的诗歌艺术特点非常的鲜明,但是90年代,当他作为一个飘零者,在异国他乡,在行走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灵魂才真正地沉静下来,那个时候的诗歌才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种特点。那么,余秀华,当我看到她的稗子的时候,她已找到了一种自我人格的书写方式。但是,我们怎么入手?文学史家其实面临一个很大的困境,仅仅从诗上面来讲,余秀华的诗可称作好诗,但是,现在诗人只为在诗坛上获得地位,当初在诗人身上非常高明、一致的东西,现在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甚至无法选择的困境。诗歌不被接受,或许价值得不到实现。但一味为了传播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诗歌创作的灵魂与品质会不会被逐渐消解呢?今天文学史的一个公信力,都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就是诗歌的格调问题,对于格调二字,值得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