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填词基础知识
第二章 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民间文学。词的前身是民间小调。民间小调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是隋、唐、五代时期的新乐府诗。从一些词调的名称上,可以寻找到词的初始作者的身份。例如:《采桑子》当是桑家所作,《浪淘沙》当是淘金者所作,《渔歌子》是反映渔民生活的,《破阵子》是反映军人生活的,等等。早期的词题名,即是词牌名。
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已经广泛存在于民间,这从敦煌曲子词可以得到证明。敦煌词所咏内容,一般与词调大致相符,这就是所谓“咏调名”。敦煌词,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世称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五代词。约写于公元8—10世纪。近人王重民辑有《敦煌曲子词集》三卷,共收集161首。除少数有署名的作者(如温庭筠、欧阳炯、李杰等)外,大多数为民间的无名氏作者。这些词,是现存*早的唐、五代民间词。敦煌曲子词中的主要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共30首,结集于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它比赵崇祚于后蜀广政三年(公元940年)编辑的《花间集》早了30多年。
敦煌词在体制上尚未成熟,处于草创阶段。比如其字数、韵脚尚不固定,时而兼用衬字,词格较为宽松,声���要求不严,用韵不够规范。敦煌词在“造意遣词”上,都保留着民间词的朴素风格,**生活气息。敦煌词,题材十分广泛。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的《叙录》中云:“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十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态、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敦煌词对词的发展与成熟,有着先导的作用。
敦煌词,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真挚明快,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在“爱情词”方面,丝毫不亚于后人之作。例如,表示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侣誓言的敦煌词《菩萨蛮》,虽然与后来定格的《菩萨蛮》在句式、用韵上都有差别,但在意境上却与汉乐府的《上邪》极为相似:
敦煌词《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可见,敦煌词《菩萨蛮》连用六种事实上不可能发生的比喻来作为爱情誓言,这与汉乐府《上邪》中的“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六种海枯石烂的誓言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用以反映妇女不幸命运和内心悲怨的《望江南》,几乎成为后来定格的《忆江南》的模板:
敦煌词《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就年代而言,宋人大多倾向于词起源于隋朝。例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据说,《河传》和《杨柳枝》,就是隋炀帝时期的作品。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两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又据《隋书?音乐志》记载:“炀帝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绝,帝悦之无已。”这都说明隋代已经有了燕乐曲调的创制和流行。
就声乐而言,词起源于“燕乐”。词本来就是为歌唱而创作的。所以,每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都为它所适配的乐调所决定。民间词是词的源头和正宗;但是,外来乐曲对词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词与乐府的区别,还存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的外来音乐。远在北魏、北周时期,西域音乐已经陆续从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甘肃一带传人中原。至隋唐时代,以“燕乐”为主体的胡乐已经大量传入中国,不仅流行于民间,也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并引起中国原有乐曲上的变化。所谓“燕乐”,也叫“宴乐”,即宴享娱乐活动巾所用音乐,是与“雅乐”相对的“俗乐”。由于这些外来音乐演奏时音调繁复、变化多端,自然需要有长短错落、抑扬顿挫、悠然婉转的歌词来与之配合。这时,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词。燕乐的主要乐器是琵琶。琵琶有四根弦,每弦七调。因而,乐师可以利用琵琶来定出二十八调,并借此制作出新的乐曲。唐宋时代,了解乐律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填词。所以,才有“倚声填词”之说。例如,《霓裳羽衣曲》是从古印度的《婆罗门曲》加工改制而成。
就格律而言,词起源于古乐府和近体诗。*初的词,称为“曲”,其除了配乐外,在体制上,与律诗相同。例如,李白的《清平调》(见**章)和刘禹锡的《竹枝词》,可视为七绝;而刘禹锡的《纥那曲》,可视为五绝。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纥那曲
◎(唐)刘禹锡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但是,词与乐府和近体诗,毕竟有着较大区别。古乐府和近体诗中的可歌者,大多是“先作诗、后配乐”而成为歌曲的。而词则由乐师先谱出曲调、词人再按曲调的调谱填词,其长短有同定格律。
文人词是在民间词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来说,民间词多是“小令”,而“中调”和“长调”的词,基本上都是文人创制的。初唐、盛唐之际,文人词已经偶有所作。李白、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唐代较早作词的人。除了诗人作词外,唐宋词人巾,也有不少人懂得音律乐理。例如,张先、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不但能倚声填词,还能自己谱曲;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词人,又是音乐家。其中,长调慢词的创作,始于张先、盛于柳永。据说,柳永的词,“上入宫廷、下入田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起源于民间;但是,大量保存下来的,却是文人词。词,起源于隋唐;但是,却兴于唐而极盛于宋。因此,若就“唐宋词的主要来源”来说,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由民歌、祭祀神曲、军乐曲等改制而成的词。例如:《渔歌子》、《采桑子》、《浪淘沙》、《河渎神》、《江神子》、《破阵乐》等。
(2)摘取隋唐的大曲、法曲或直接引用琴曲制成的词。例如:《水调歌头》、《齐天乐》、《石州慢》、《昭君怨》、《醉翁操》、《六州歌头》等。
(3)依国外或边地传人的乐曲而填写的词。例如:《菩萨蛮》、《苏幕遮》、《八声甘州》等。
(4)南帝王、乐工、歌伎创制的词。例如:《水调》、《河传》、《雨霖铃》、《夜半乐》、《念奴娇》等。
(5)由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设立的大晟乐府创制的词。例如:《徽昭》、《黄河清》、《并蒂芙蓉》等。
(6)词人的自度曲。例如:姜夔的《扬州慢》、《暗香》、《疏影》、《凄凉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