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想好再生
QQ咨询:
有路璐璐:

想好再生

  • 作者:风生文化
  • 出版社:
  • ISBN:9787504376862
  •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 页数:1
  • 定价:¥10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4376862
    • 作者
    • 页数
      1
    •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01日
    • 定价
      ¥10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人什么时候生孩子才好?是自然的生理激素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性成熟了,像动物那样自然而然的进行自然繁殖?还是采用文化,理性的对待性成熟,等到成家立业之后再去生养孩子? 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成家的时间越晚,生养孩子的年龄和自然性成熟的年龄之间的差距越大。现在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安排:都是在自然生理性成熟的10年以后才成家、生养孩子。这就说明现代人类生养孩子,可以不像动物、植物那样,完全受自然支配,人类实际上有自己的一个理性的安排。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个人文化修为越高,安排这件人生大事的理性思路条理越清晰,生养孩子的时间就越向后延迟,生养的数量相对较少。**章 假如没有计划生育第二章 精卵子**关遗传病的刀山火海第三章 生养孩子的费用第四章 疾病的终生伴随第五章 冲突重重的世界第六章 社会病态心理和**行为第七章 孩子成长中可能面临的意外风险第八章 无法逃离的基因问题第九章 一对父母生养孩子的好处。
    文章节选
    引言
    为什么要生孩子
    一、性成熟了就可以生育了?
    人什么时候生孩子才好?是自然的生理激素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性成熟了,像动物那样自然而然的进行自然繁殖?还是采用文化、理性的对待性成熟,等到成家立业之后再去生养孩子?
    古代的时候,在那个不文明的时代,男女结婚的年龄比较小,结婚的年龄几乎是跟性成熟的年龄一致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类的繁殖是受自然支配的。
    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成家的时间越晚,生养孩子的年龄和自然性成熟的年龄之间的差距越大。现在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安排:都是在自然生理性成熟的十年以后才成家、生养孩子。
    这就说明现代人类生养孩子,可以不像动物、植物那样,完全受自然支配,人类实际上有自己的一个理性的安排。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个人文化修为越高,安排这件人生大事的理性思路条理越清晰,生养孩子的时间就越向后延迟,生养的数量相对较少。
    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件事:本来男女的自然生理性成熟了,人们就应该情不自禁立刻去繁殖,但是,现代人类没有这样做!为什么现代人不立刻去繁殖后代,而是放在性成熟之后十年,甚至推迟到更晚的时间呢?那就说明:人类和动植物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动植物性成熟了,就代表它的生理成熟,其他各种条件也都随之成熟了,因为它也没有什么心理问题、经济问题,它也没有什么情感问题,它也没有什么社会问题。而人类不行,人类个体尽管性成熟了,也只是整体生理上生殖系统部分的成熟,其他生理核心部分,因人类头脑的存在,而远远没有成熟,尤其头脑精密部分与心智还在发育中,也远远没有成熟,跟心理配套的某些特别重要的生理系统也没有成熟。
    比如生理中的骨骼系统,在性成熟之后,骨骼系统依旧发育,如果在这个时候生孩子,那么男女双方就都会迟滞发育,那么应有的体质、应有的骨骼、应有的强壮和应有高度就可能都不会出现了。由于男女双方过早地生养孩子,可能会中断了身体中各种更深层次的发育,比如人的心理、情感,以及面对社会的学习能力和逻辑能力。
    因为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性的成熟只是他整个生命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性成熟是动物的全部,是植物的全部,但不是人的全部。
    人有其他动植物无法相比的、更深的系统需要,在性成熟之后,借助于雌性激素或雄性激素的大量产生,去推动更深层次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更深层次的学习系统、逻辑��统的完善和成长。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也可以考虑到一个问题:当男女双方性成熟之后,生孩子是没有问题的,生理上是完全可以的,但养育孩子却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性成熟以后的男女,他们具备了自然能力上那种天然的生的能力,但是如何养孩子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工系统,不单纯是自然生理上的问题,而是一个情感、心理、教育、**、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人工复杂系统。
    一对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父母,是没有能力面对一个或几个新生命到来之后,产生的诸多复杂负荷问题。而动植物繁殖出来的后代是没有教育、情感、心理、**、社会问题的,是不需要有学前班到大学教育的。
    还有动植物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稳定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基本稳定不变。但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包括生存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结构每隔几年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些都需要每一代新生命竭力去面对。
    所以人类生养孩子确实是自然激素生成的一种现象,但不是自然激素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因素的问题。
    二、夫妻生孩子就是为了养老送终?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有着和动植物完全不同的生命周期,以70岁的生命长度来计算的话,人类有一个很长的存活期,我们**法定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分界是18周岁,在未成年的这18年里必须得到上一辈的照顾,然后从20岁到40岁,就要开始自己生孩子,照顾自己的孩子,50岁到70岁,又开始进入被人照顾阶段。
    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和存活期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在年幼的时候必须要被别人照顾,到了成年变得相对强壮的时候开始照顾别人,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再次被别人照顾。
    比如人类的牙齿中没有长有尖锐的犬齿,所以人类对自然食物必须进行适度深加工,才能满足牙齿和胃肠的要求。同时,获取食物的时候需要比较多的人力,获取食物之后对食物进行深加工还需要人力,当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又处于年幼或者年老的时候,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的。
    再比如人类是恒温热血动物,身上缺乏浓密的毛皮覆盖,对风霜雪雨、寒热温凉的反应非常敏感,这种敏感会引起机体的很多应激反应,为降低这些应激反应,就需要服装、房屋。服装需要原材料、加工、生产,房屋需要设计、建筑、装修,这些都不是单独一个年幼或老年的人可以胜任的。所以需要在群体生活中得到照顾。
    人类的情感也是不同于动植物的。人类对疾病的反应要比动植物激烈和敏感得多,而且对某些疾病的恐惧比动植物更深刻,疾病在人身上产生的那种反应强烈而且时间久远,这些也都是人在年幼或年老时所不能独立抵挡的,需要别人的照顾。而且疾病带来的痛苦会在人类这种感情丰富的物种身上产生强烈的群体反应,产生道德问题,产生宗教问题,产生哲学问题,产生法律问题。因此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温暖照顾的。
    养儿防老在人类很长的历史时间里,甚至在几十万年的历史里都是正确的,所谓的多子多福、多生孩子是必需的。我们可以看到老人需要的照顾是多方面的,衣食住行,这些就得需要很多人手,所以就有了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有搞吃的,有搞住的,有搞穿的,有搞药的,有管服侍的,有白天夜里轮换值班的,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孩子越多的家族越兴旺,劳动能力越强,食物的采集能力、建筑能力、照顾能力就越强。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不再以家族为单位生存,不再进行家族内部分工,而是实行全社会大分工,不再是姓氏部落形式,而是集体化、城镇化、大都市化,人类衣、食、住、行所有生活资料的供给渠道都完全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所有的照顾全部变成了社会分工,都在社会的统一规划下形成了各自的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食物已经变得不再是由儿孙们输送,药品不再是由孩子们输送给你,住房不再是由家人输送,而是由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在人群中的口碑、民生、地位,演变兑现成和这些供应链的链接。这个我们可以从西方文明中看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早早就进入了社会分工模式,他们跟我们一样经历了一个多子多孙多福的时代,同时他们很快进入了一种由社会分工取代亲友团照顾服务的这种方式,所以他们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这时,人类养儿防老的功能开始丧失。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生养孩子的成本、所耗费的个人精力和时间急剧上升。
    过去生养的孩子越多,福利越大,现在是生养的越多,压力越大。
    因为社会化分工后,所有的供应都需要用个人劳动和技能的成果去对接,所以生养的越多,相对个人劳动和技能的成果可能就越低,对接的成本就越高。
    三、生孩子可以传宗接代?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是个极其重视宗族观念、世系传承的族群,一脉相承的血缘如同一条鲜明的烙印,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在网络中刊出的一份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家族状况调查中,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另外调查还显示,有62%的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71%的参与者的家人起名不再遵循辈分。这是一种信号,这表明家族观念已在“三位一体”的小家庭结构里逐渐淡化,亲情观念也开始逐渐淡薄。
    过去生孩子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血脉传承传宗接代,这个在过去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在古代的几十万年里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关系纽带的一个标志物就是姓氏,例如姓张的、姓李的,亲属圈就是血缘圈。在社会结构上也是如此,比如汉朝刘邦,那江山就是刘家的,唐朝李世民,那就是李家的天下。这种血缘的认定也是被当时的法律、社会、民俗所认可的,上到皇帝传一个**,下到百姓传一套宅子、传一亩地、传一门手艺、传一个铺子都是如此。所以那个时候多子多孙可以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源,可以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人多势众,家族兴旺”,这是一个家族成功的标志,这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一个村子全部一个姓氏的原因。
    当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其是在法制体系下国有政府的出现,包括西方也同样是国有资产大分配机制的出现,就把原来家族式的、血脉式的资源分配给破坏了。所以生孩子传宗接代的这个事情就没有了,生孩子扩大本姓氏人力资源、势力范围的需要就消失了,生孩子用来传递姓氏这种旗帜性的事情已经相当模糊了。没有人为了李家出了什么名人,王家出了什么伟人而呐喊。
    在整个大的国有分配体制下,每个姓氏、每个血脉、每个家族都变得毫无价值,不管是谁,都是一个**的纳税单元,都是一个公民、一个选民,都是各自为了生存的个体,可以传承的内容越来越匮乏。
    四、生孩子是习惯使然还是欲望作祟?
    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可以依据自然体能生多少就生多少。当现在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生养孩子需要多方考量的时候,那么生孩子是习惯使然还是欲望作祟?
    中国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社会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社会。所谓的封建社会就是家族统治,是宗族统治,是典型的血脉传承的一种体制。而社会主义是一个整体资源国有化的再分配的体制。大**、大社会、大资源,国民共有的一种分配体制。
    这期间飞跃得太快,社会体制改了,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人们几千年的封建制观念没有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生育观。人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红旗下,却是封建的小脑筋,享受着集体国有资源,却在心里打着自留地的小算盘。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稀释过程。
    封建社会就是私人财产、宗族财产的完全隐蔽化,少数集团隐秘大量的私有财产而可以不向社会公开。资本主义就是把这些宗族财产、这些集团的财产放在**的监督之下,使所有的社会资源,包括私人财产都处在无秘密状态下,你可以有,但必须公开,而且你必须承担对社会的义务。
    人们的生育观念一直是没有变的,直到大量人口的出现给**的资源产生了无法调节的压力的时候,**才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收了大众的生育权,实行了配额制,跟今天的限购摇号差不多。这不是一个自然进程下的自然选择,这是一个人为强制的急刹车。这样就会使民众产生逆反心理,越不让生,就越生。因为不是生活现实使人们懂得了没有必要生很多,而是被强制没收了生育权,而且这种对抗是持久的,从计划生育开始到今天,这种对抗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冲突就是双方相互间立场的误解。
    **站在大社会资源管理的角度,少生孩子计划人口是对的。因为**作为各种供应链的大分配商,要保证全体群众得到生老病死的各种照顾,而无须个人亲友团的过多参与。但是太多被剥夺了生育权的人,已经在思维观念上、生活条件上,习惯了这种由直系亲友提供的照顾,哪怕是条件再简陋,也习惯了这种带着血缘照顾的模式,人们仅仅是习惯这种模式,所以多生育子孙的欲望由此而生。
    尽管政府提供的养老院窗明几净,一日三餐,卡拉OK,欢声笑语,但是人们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
    五、孩子是私有的吗?
    在过去的社会里,每一个孩子的家产都是归大家庭所有的,就算是那种所谓的分户过日子(分家单过),也是属于联产承包制,因为孩子是大家庭的私有财产,孩子自己的小家庭的财产依旧是大家庭的财产。孩子越多,家庭的财产就越多,况且孩子还有可能出类拔萃,如果扬名天下,那就更好了。
    过去的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非常好,鱼米之乡、五谷丰登、山清水秀,没有天灾人祸,没有疾病横行,所以孩子都会自然长大,几乎与跟随便放养动物似的,过去人们常说“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社会环境也与现在不同,没有文化上的要求,也没有胎教,也不会要求奥数、钢琴、美术,不会要求体操艺术,也不会要求上**学校,服装也没有什么耐克、鳄鱼,也没有攀比,所以孩子们很自然、很正面的就长大了。生养小孩就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福利,一种**福利,过去代代人都在享受着这种几千年不断累积的福利。
    现在到了文明社会,这种福利早就消失了,孩子不再是私人财产。小家庭的财产也是**的了,需要纳税,就算是遗产也是要上税的,而且还要上重税。每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费用都是巨大的。三五成群的孩子想要在一个家庭里长大成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养一个孩子的开支都要占到这个家庭开支的一半,如果养两个孩子怎么办? 养三个孩子的可能性还有吗?家庭经济会因生养孩子过多而崩盘或赤贫化。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状态下的生活成本,表现*明显的——就是生养孩子的成本。每个家庭都在为生养孩子奋斗,日夜加班,灯火通明,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让人们非常无奈的现实。
    如果面对这么高的养孩子成本,所有家庭都赌气不生孩子的话,会是怎么样?现在已经有少数的家庭采取了这个对策,父母要过一个轻松的、独立的、自主的人生,所以放弃了生育权。由于这部分人群是极少数,所以没有引起**的警惕,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对生孩子进行罢工,那场面会是怎么样?**能允许吗?这种场面直到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过,也许将来可能出现,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个现象在西方已经出现了苗头,大批的丁克家族使**的人口逐年下降,广阔的土地上只有****的几个人。什么是高福利**?那些鼓励人们生孩子的**就是高福利**。他们想尽办法鼓励那些能生育的人群,集中精力首先完成人口生产任务,增产报国!奇怪的是,在这些**,人们*不愿意干的就是人口生产。他们不愿意为**生产孩子,从而让自己以后为了孩子的抚养问题操碎心,不管福利多好。他们怕得的是孩子打扰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向。
    其实在现代文明法制社会下,生孩子和不生孩子,少生和多生,实际上是一个**的国策与具有生育能力的人群之间的一场博弈。文明程度越高,文化水平越高,这场博弈就变成了高手过招的游戏。愚昧程度越高,这种游戏玩得越热烈,文明程度越高,这种游戏越不敢轻易上演。
    生育罢工,会让一个**陷入人丁**,一蹶不振,从此退出世界舞台的危险境地,等缓过这口气来,可能需要几千年。过度热衷于生育,又会压垮这个**,又会拖累这个**,使这个**所有的资源,都从嘴巴到大便中流淌出去,变成粪,而不能成为发展建设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这个**关于要不要计划生育,如何计划生育争论了很久,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出一个好的办法。
    六、生孩子可以稳定家庭?
    生孩子是一个家庭婚姻稳定的基石,这个论调流行了很久。在过去,社会结构是以血脉、宗族、亲友圈,*大范围是以一个朋友圈为主的生存方式,这个论调确实是有过作用的。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生多少个孩子,就算是生一百个孩子也镇不住婚姻那只要翻的船。孩子的数量多少、有无,已经与婚姻无关,已经与这个家庭是否牢固无关。
    因为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是由社会来完成的,父母只是承担了社会上的一个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名誉上的角色。在古代的时候,没有父亲的孩子是活不下来的,没有母亲的孩子也很难存活,因为父亲就是一切供给的代名词,母亲就是一切照料的代名词。但现在都不是了,所以生孩子已经不是一对男女结婚之后必须要急迫进行的事情了,“早生贵子”这句祝福的话已经变成了一种礼仪,而不是像过去的婚姻,那是真心诚意的祝愿。生了**个孩子,就证明了男女双方生育能力都是正常的,接下来可以生更多的孩子。今天我们这种生育能力就变成了一纸医学检验报告,报告显示生育能力健康就表示可以有孩子,不用生活实际检验。过去没有检验报告,都要男女同房之后才知道结果。
    过去男女结婚很大程度上就是繁殖后代,抚养后代,然后使自己受益于后代,得到相应的福利和照顾。过去孩子的地位在家庭里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父母一生的投资和经营,是那种老有所依的旗帜和希望。现在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了这种功能,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你投资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结局产生的福利与你无关,那你的热情度会怎么样?你的关注度又会怎么样?你的用心程度会怎么样?你知道你所有的投资*终会没有收获,你对投资的目标会怎么样?过去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长大了要照顾父母、报恩父母、赡养父母,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有这种责任感,所以他们和亲人的关系都是彼此承诺的,都是彼此尽心的,因为他知道他照料长辈的情况会成为下一代的样本,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孝道。
    现在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却是另一种情况,因此孩子自身的心态变化也是巨大的。当一个人知道,他与关心他的人之间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的时候会怎么样?当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照顾都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应尽的义务,父母在没有按要求尽义务的情况下,孩子就可以去法院对父母提起诉讼的时候,会怎么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父母不尽义务,同样的,这个孩子对自己的后代也将会如法炮制般的不尽义务,那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
    社会的发展带给我们非常糟糕的一个事情,就是孩子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非常大的莫名其妙的转变,我们社会过度地强调了自己的福利,过度地强调了它根本不可能兑现的那一部分福利,或者是兑现有限的福利。
    社会的福利是不能取代亲情的照顾的,因为人是有情有义的。
    社会的福利是不能取代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亲情相伴、一起成长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没有办法用任何福利来替代的。你可以生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你承担了所有的风险之后,你就会收获一份福利,你就会享受这份情感,如果顺利的话,就理所应当会有这种回报。
    现在所有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父母之间角色转化的冲突,都是我们社会过度夸大它的福利所造成的。比如说有一些病,到了医院是可以治好的,有一些病医院是没办法治好的;有一些病吃药能好,有一些病打针能好;还有一些病,母子父子关系和谐也会好的,不用打针吃药。就像我们有一些福利是可以通过社会各种资源分配来满足,但是有一些福利,特别是人与人情感之间的感情,是社会没有办法给予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的福利,这就是人的神奇所在。
    生命的奥妙玄之又玄,而人生的旅途更是风云变化不可测,是否让一个美好的新生命降落到这个纷纷扰扰的地球上,亲爱的爸妈们,你们真的想好了吗?
    目录
    002 引言 为什么要生孩子
    016 **章 假如没有计划生育
    032 第二章 精卵子**关:遗传病的刀山火海
    068 第三章 生养孩子的费用
    110 第四章 疾病的终生伴随
    149 第五章 冲突重重的世界
    171 第六章 社会病态心理和**行为
    197 第七章 孩子成长中可能面临的意外风险
    219 第八章 无法逃离的基因问题
    250 第九章 一对父母生养孩子的好处
    编辑推荐语
    引言
    为什么要生孩子
    一、性成熟了就可以生育了?
    人什么时候生孩子才好?是自然的生理激素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性成熟了,像动物那样自然而然的进行自然繁殖?还是采用文化、理性的对待性成熟,等到成家立业之后再去生养孩子?
    古代的时候,在那个不文明的时代,男女结婚的年龄比较小,结婚的年龄几乎是跟性成熟的年龄一致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类的繁殖是受自然支配的。
    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成家的时间越晚,生养孩子的年龄和自然性成熟的年龄之间的差距越大。现在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安排:都是在自然生理性成熟的十年以后才成家、生养孩子。
    这就说明现代人类生养孩子,可以不像动物、植物那样,完全受自然支配,人类实际上有自己的一个理性的安排。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个人文化修为越高,安排这件人生大事的理性思路条理越清晰,生养孩子的时间就越向后延迟,生养的数量相对较少。
    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件事:本来男女的自然生理性成熟了,人们就应该情不自禁立刻去繁殖,但是,现代人类没有这样做!为什么现代人不立刻去繁殖后代,而是放在性成熟之后十年,甚至推迟到更晚的时间呢?那就说明:人类和动植物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动植物性成熟了,就代表它的生理成熟,其他各种条件也都随之成熟了,因为它也没有什么心理问题、经济问题,它也没有什么情感问题,它也没有什么社会问题。而人类不行,人类个体尽管性成熟了,也只是整体生理上生殖系统部分的成熟,其他生理核心部分,因人类头脑的存在,而远远没有成熟,尤其头脑精密部分与心智还在发育中,也远远没有成熟,跟心理配套的某些特别重要的生理系统也没有成熟。
    比如生理中的骨骼系统,在性成熟之后,骨骼系统依旧发育,如果在这个时候生孩子,那么男女双方就都会迟滞发育,那么应有的体质、应有的骨骼、应有的强壮和应有高度就可能都不会出现了。由于男女双方过早地生养孩子,可能会中断了身体中各种更深层次的发育,比如人的心理、情感,以及面对社会的学习能力和逻辑能力。
    因为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性的成熟只是他整个生命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性成熟是动物的全部,是植物的全部,但不是人的全部。
    人有其他动植物无法相比的、更深的系统需要,在性成熟之后,借助于雌性激素或雄性激素的大量产生,去推动更深层次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更深层次的学习系统、逻辑系统的完善和成长。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也可以考虑到一个问题:当男女双方性成熟之后,生孩子是没有问题的,生理上是完全可以的,但养育孩子却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性成熟以后的男女,他们具备了自然能力上那种天然的生的能力,但是如何养孩子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工系统,不单纯是自然生理上的问题,而是一个情感、心理、教育、**、社会等诸多问题的人工复杂系统。
    一对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的父母,是没有能力面对一个或几个新生命到来之后,产生的诸多复杂负荷问题。而动植物繁殖出来的后代是没有教育、情感、心理、**、社会问题的,是不需要有学前班到大学教育的。
    还有动植物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稳定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基本稳定不变。但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包括生存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结构每隔几年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些都需要每一代新生命竭力去面对。
    所以人类生养孩子确实是自然激素生成的一种现象,但不是自然激素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因素的问题。
    二、夫妻生孩子就是为了养老送终?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有着和动植物完全不同的生命周期,以70岁的生命长度来计算的话,人类有一个很长的存活期,我们**法定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分界是18周岁,在未成年的这18年里必须得到上一辈的照顾,然后从20岁到40岁,就要开始自己生孩子,照顾自己的孩子,50岁到70岁,又开始进入被人照顾阶段。
    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和存活期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在年幼的时候必须要被别人照顾,到了成年变得相对强壮的时候开始照顾别人,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再次被别人照顾。
    比如人类的牙齿中没有长有尖锐的犬齿,所以人类对自然食物必须进行适度深加工,才能满足牙齿和胃肠的要求。同时,获取食物的时候需要比较多的人力,获取食物之后对食物进行深加工还需要人力,当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又处于年幼或者年老的时候,是无法完成这些工作的。
    再比如人类是恒温热血动物,身上缺乏浓密的毛皮覆盖,对风霜雪雨、寒热温凉的反应非常敏感,这种敏感会引起机体的很多应激反应,为降低这些应激反应,就需要服装、房屋。服装需要原材料、加工、生产,房屋需要设计、建筑、装修,这些都不是单独一个年幼或老年的人可以胜任的。所以需要在群体生活中得到照顾。
    人类的情感也是不同于动植物的。人类对疾病的反应要比动植物激烈和敏感得多,而且对某些疾病的恐惧比动植物更深刻,疾病在人身上产生的那种反应强烈而且时间久远,这些也都是人在年幼或年老时所不能独立抵挡的,需要别人的照顾。而且疾病带来的痛苦会在人类这种感情丰富的物种身上产生强烈的群体反应,产生道德问题,产生宗教问题,产生哲学问题,产生法律问题。因此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温暖照顾的。
    养儿防老在人类很长的历史时间里,甚至在几十万年的历史里都是正确的,所谓的多子多福、多生孩子是必需的。我们可以看到老人需要的照顾是多方面的,衣食住行,这些就得需要很多人手,所以就有了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有搞吃的,有搞住的,有搞穿的,有搞药的,有管服侍的,有白天夜里轮换值班的,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在古代也是一样的。孩子越多的家族越兴旺,劳动能力越强,食物的采集能力、建筑能力、照顾能力就越强。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不再以家族为单位生存,不再进行家族内部分工,而是实行全社会大分工,不再是姓氏部落形式,而是集体化、城镇化、大都市化,人类衣、食、住、行所有生活资料的供给渠道都完全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所有的照顾全部变成了社会分工,都在社会的统一规划下形成了各自的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食物已经变得不再是由儿孙们输送,药品不再是由孩子们输送给你,住房不再是由家人输送,而是由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在人群中的口碑、民生、地位,演变兑现成和这些供应链的链接。这个我们可以从西方文明中看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早早就进入了社会分工模式,他们跟我们一样经历了一个多子多孙多福的时代,同时他们很快进入了一种由社会分工取代亲友团照顾服务的这种方式,所以他们的生育率迅速下降。
    这时,人类养儿防老的功能开始丧失。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生养孩子的成本、所耗费的个人精力和时间急剧上升。
    过去生养的孩子越多,福利越大,现在是生养的越多,压力越大。
    因为社会化分工后,所有的供应都需要用个人劳动和技能的成果去对接,所以生养的越多,相对个人劳动和技能的成果可能就越低,对接的成本就越高。
    三、生孩子可以传宗接代?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是个极其重视宗族观念、世系传承的族群,一脉相承的血缘如同一条鲜明的烙印,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在网络中刊出的一份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家族状况调查中,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另外调查还显示,有62%的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71%的参与者的家人起名不再遵循辈分。这是一种信号,这表明家族观念已在“三位一体”的小家庭结构里逐渐淡化,亲情观念也开始逐渐淡薄。
    过去生孩子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血脉传承传宗接代,这个在过去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在古代的几十万年里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关系纽带的一个标志物就是姓氏,例如姓张的、姓李的,亲属圈就是血缘圈。在社会结构上也是如此,比如汉朝刘邦,那江山就是刘家的,唐朝李世民,那就是李家的天下。这种血缘的认定也是被当时的法律、社会、民俗所认可的,上到皇帝传一个**,下到百姓传一套宅子、传一亩地、传一门手艺、传一个铺子都是如此。所以那个时候多子多孙可以扩大自己的人力资源,可以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人多势众,家族兴旺”,这是一个家族成功的标志,这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一个村子全部一个姓氏的原因。
    当社会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尤其是在法制体系下国有政府的出现,包括西方也同样是国有资产大分配机制的出现,就把原来家族式的、血脉式的资源分配给破坏了。所以生孩子传宗接代的这个事情就没有了,生孩子扩大本姓氏人力资源、势力范围的需要就消失了,生孩子用来传递姓氏这种旗帜性的事情已经相当模糊了。没有人为了李家出了什么名人,王家出了什么伟人而呐喊。
    在整个大的国有分配体制下,每个姓氏、每个血脉、每个家族都变得毫无价值,不管是谁,都是一个**的纳税单元,都是一个公民、一个选民,都是各自为了生存的个体,可以传承的内容越来越匮乏。
    四、生孩子是习惯使然还是欲望作祟?
    在没有计划生育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可以依据自然体能生多少就生多少。当现在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生养孩子需要多方考量的时候,那么生孩子是习惯使然还是欲望作祟?
    中国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社会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社会。所谓的封建社会就是家族统治,是宗族统治,是典型的血脉传承的一种体制。而社会主义是一个整体资源国有化的再分配的体制。大**、大社会、大资源,国民共有的一种分配体制。
    这期间飞跃得太快,社会体制改了,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人们几千年的封建制观念没有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生育观。人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红旗下,却是封建的小脑筋,享受着集体国有资源,却在心里打着自留地的小算盘。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稀释过程。
    封建社会就是私人财产、宗族财产的完全隐蔽化,少数集团隐秘大量的私有财产而可以不向社会公开。资本主义就是把这些宗族财产、这些集团的财产放在**的监督之下,使所有的社会资源,包括私人财产都处在无秘密状态下,你可以有,但必须公开,而且你必须承担对社会的义务。
    人们的生育观念一直是没有变的,直到大量人��的出现给**的资源产生了无法调节的压力的时候,**才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没收了大众的生育权,实行了配额制,跟今天的限购摇号差不多。这不是一个自然进程下的自然选择,这是一个人为强制的急刹车。这样就会使民众产生逆反心理,越不让生,就越生。因为不是生活现实使人们懂得了没有必要生很多,而是被强制没收了生育权,而且这种对抗是持久的,从计划生育开始到今天,这种对抗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冲突就是双方相互间立场的误解。
    **站在大社会资源管理的角度,少生孩子计划人口是对的。因为**作为各种供应链的大分配商,要保证全体群众得到生老病死的各种照顾,而无须个人亲友团的过多参与。但是太多被剥夺了生育权的人,已经在思维观念上、生活条件上,习惯了这种由直系亲友提供的照顾,哪怕是条件再简陋,也习惯了这种带着血缘照顾的模式,人们仅仅是习惯这种模式,所以多生育子孙的欲望由此而生。
    尽管政府提供的养老院窗明几净,一日三餐,卡拉OK,欢声笑语,但是人们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
    五、孩子是私有的吗?
    在过去的社会里,每一个孩子的家产都是归大家庭所有的,就算是那种所谓的分户过日子(分家单过),也是属于联产承包制,因为孩子是大家庭的私有财产,孩子自己的小家庭的财产依旧是大家庭的财产。孩子越多,家庭的财产就越多,况且孩子还有可能出类拔萃,如果扬名天下,那就更好了。
    过去的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比较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非常好,鱼米之乡、五谷丰登、山清水秀,没有天灾人祸,没有疾病横行,所以孩子都会自然长大,几乎与跟随便放养动物似的,过去人们常说“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社会环境也与现在不同,没有文化上的要求,也没有胎教,也不会要求奥数、钢琴、美术,不会要求体操艺术,也不会要求上**学校,服装也没有什么耐克、鳄鱼,也没有攀比,所以孩子们很自然、很正面的就长大了。生养小孩就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福利,一种**福利,过去代代人都在享受着这种几千年不断累积的福利。
    现在到了文明社会,这种福利早就消失了,孩子不再是私人财产。小家庭的财产也是**的了,需要纳税,就算是遗产也是要上税的,而且还要上重税。每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费用都是巨大的。三五成群的孩子想要在一个家庭里长大成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养一个孩子的开支都要占到这个家庭开支的一半,如果养两个孩子怎么办? 养三个孩子的可能性还有吗?家庭经济会因生养孩子过多而崩盘或赤贫化。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状态下的生活成本,表现*明显的——就是生养孩子的成本。每个家庭都在为生养孩子奋斗,日夜加班,灯火通明,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让人们非常无奈的现实。
    如果面对这么高的养孩子成本,所有家庭都赌气不生孩子的话,会是怎么样?现在已经有少数的家庭采取了这个对策,父母要过一个轻松的、独立的、自主的人生,所以放弃了生育权。由于这部分人群是极少数,所以没有引起**的警惕,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对生孩子进行罢工,那场面会是怎么样?**能允许吗?这种场面直到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过,也许将来可能出现,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个现象在西方已经出现了苗头,大批的丁克家族使**的人口逐年下降,广阔的土地上只有****的几个人。什么是高福利**?那些鼓励人们生孩子的**就是高福利**。他们想尽办法鼓励那些能生育的人群,集中精力首先完成人口生产任务,增产报国!奇怪的是,在这些**,人们*不愿意干的就是人口生产。他们不愿意为**生产孩子,从而让自己以后为了孩子的抚养问题操碎心,不管福利多好。他们怕得的是孩子打扰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向。
    其实在现代文明法制社会下,生孩子和不生孩子,少生和多生,实际上是一个**的国策与具有生育能力的人群之间的一场博弈。文明程度越高,文化水平越高,这场博弈就变成了高手过招的游戏。愚昧程度越高,这种游戏玩得越热烈,文明程度越高,这种游戏越不敢轻易上演。
    生育罢工,会让一个**陷入人丁**,一蹶不振,从此退出世界舞台的危险境地,等缓过这口气来,可能需要几千年。过度热衷于生育,又会压垮这个**,又会拖累这个**,使这个**所有的资源,都从嘴巴到大便中流淌出去,变成粪,而不能成为发展建设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这个**关于要不要计划生育,如何计划生育争论了很久,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出一个好的办法。
    六、生孩子可以稳定家庭?
    生孩子是一个家庭婚姻稳定的基石,这个论调流行了很久。在过去,社会结构是以血脉、宗族、亲友圈,*大范围是以一个朋友圈为主的生存方式,这个论调确实是有过作用的。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生多少个孩子,就算是生一百个孩子也镇不住婚姻那只要翻的船。孩子的数量多少、有无,已经与婚姻无关,已经与这个家庭是否牢固无关。
    因为孩子的教育和抚养是由社会来完成的,父母只是承担了社会上的一个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名誉上的角色。在古代的时候,没有父亲的孩子是活不下来的,没有母亲的孩子也很难存活,因为父亲就是一切供给的代名词,母亲就是一切照料的代名词。但现在都不是了,所以生孩子已经不是一对男女结婚之后必须要急迫进行的事情了,“早生贵子”这句祝福的话已经变成了一种礼仪,而不是像过去的婚姻,那是真心诚意的祝愿。生了**个孩子,就证明了男女双方生育能力都是正常的,接下来可以生更多的孩子。今天我们这种生育能力就变成了一纸医学检验报告,报告显示生育能力健康就表示可以有孩子,不用生活实际检验。过去没有检验报告,都要男女同房之后才知道结果。
    过去男女结婚很大程度上就是繁殖后代,抚养后代,然后使自己受益于后代,得到相应的福利和照顾。过去孩子的地位在家庭里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父母一生的投资和经营,是那种老有所依的旗帜和希望。现在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了这种功能,父母和孩子的所有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你投资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结局产生的福利与你无关,那你的热情度会怎么样?你的关注度又会怎么样?你的用心程度会怎么样?你知道你所有的投资*终会没有收获,你对投资的目标会怎么样?过去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长大了要照顾父母、报恩父母、赡养父母,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有这种责任感,所以他们和亲人的关系都是彼此承诺的,都是彼此尽心的,因为他知道他照料长辈的情况会成为下一代的样本,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孝道。
    现在孩子和我们的关系却是另一种情况,因此孩子自身的心态变化也是巨大的。当一个人知道,他与关心他的人之间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的时候会怎么样?当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照顾都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应尽的义务,父母在没有按要求尽义务的情况下,孩子就可以去法院对父母提起诉讼的时候,会怎么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父母不尽义务,同样的,这个孩子对自己的后代也将会如法炮制般的不尽义务,那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
    社会的发展带给我们非常糟糕的一个事情,就是孩子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非常大的莫名其妙的转变,我们社会过度地强调了自己的福利,过度地强调了它根本不可能兑现的那一部分福利,或者是兑现有限的福利。
    社会的福利是不能取代亲情的照顾的,因为人是有情有义的。
    社会的福利是不能取代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亲情相伴、一起成长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没有办法用任何福利来替代的。你可以生孩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你承担了所有的风险之后,你就会收获一份福利,你就会享受这份情感,如果顺利的话,就理所应当会有这种回报。
    现在所有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父母之间角色转化的冲突,都是我们社会过度夸大它的福利所造成的。比如说有一些病,到了医院是可以治好的,有一些病医院是没办法治好的;有一些病吃药能好,有一些病打针能好;还有一些病,母子父子关系和谐也会好的,不用打针吃药。就像我们有一些福利是可以通过社会各种资源分配来满足,但是有一些福利,特别是人与人情感之间的感情,是社会没有办法给予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的福利,这就是人的神奇所在。
    生命的奥妙玄之又玄,而人生的旅途更是风云变化不可测,是否让一个美好的新生命降落到这个纷纷扰扰的地球上,亲爱的爸妈们,你们真的想好了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