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
构建多元会通而辩证整合的中国“易卜生学”——王忠祥教授访谈录 叶雨其(1)
英国文学研究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身体叙述中的政治预言 何宏伟(7)
王尔德《莎乐美》中唯美主义艺术与道德的冲突 蒋润园 徐雅恬(11)
维多利亚“雾”文学的生态正义 周红菊(17)
双重“他者”的自我认同——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 赵 洋(23)
美国文学研究
读普拉斯的诗集《夜舞》 陈 卫(29)
艾丽斯?沃克《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三次生命》中的女性气质书写 陶 婧 隋红升(36)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男性观
——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男性角色为例 乐凌艳 李 妍(40)
从“双重标准”到“双重命运”——苏珊?桑塔格的女性主义述评与文学创作 朱红梅(45)
畸零与疗救——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的畸零人形象解读 蒋士美 钟 秀(50)
《雨中的猫》中“旅店老板”形象的多视角探析 曹 梦(57)
中国文学研究
种植在天地间的“节气树”——诠释戈阳青《咏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全新景仰 张用生(62)
大美交响曲——读向阳诗集《奔向阳光》 王新民(75)
她的诗歌似神圣的甘泉——品读女作家西篱先生的诗歌 席笛海(79)
长征壮举的恢弘历史再现——读周承水的《长征演义》 江少川(81)
欧洲文学研究
寻找父亲,寻找自我——论《奥德赛》中特勒马科斯的身份认同 高岱遐(86)
《蓝山》中的生态意识 王婧苏(91)
阿里斯托芬和厄里克希马库斯的换位原因探究 李 娟(96)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短篇小说中“解构”特征浅析 刘梦璐(103)
巴赫金符号学视域下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秦崇文(105)
“迷途羔羊”之启蒙、堕落与重生
——从《田园交响曲》看安德烈?纪德作品中的基督教内涵 宋 琳(109)
东方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日本文学史研究
——评高尔基文学研究所编《世界文学史》第二卷日本文学部分 邹 茜(112)
《地狱之花》中永井荷风的反逆精神 邹 佩(116)
群体压力下的自我防御之路
——从石黑达昌的幻想小说看自我防御机制的交互性偏移 邱 晨(122)
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吉檀迦利》中的自然观 孙凤玲(129)
比较文学研究
希望在第三世界?——詹姆逊社会形式诗学视域下的民族寓言论 王希腾(137)
关于马克?吐温时空穿越小说改编电影的述评与思考 资小玉(144)
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为视角解读电影《画皮》中人物的爱情观 吴 逸(149)
为崇高松绑:从“伪崇高”重回“崇高” 孙晓蕾(153)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的早期文本——重读李祁著《华兹华斯及其序曲》 罗俊容(161)
论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文本的重构 徐 娟 朱媛媛(167)
西方戏剧研究
仆人还是学徒?——对《亨利五世》中“男孩”角色的研究 代云芳(171)
女性的觉醒与独立:《海上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王青璐(181)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施定柔《沥川往事》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建构研究 王 爽(187)
“身份”的探求及其重构——评欧阳海燕的长篇移民小说 庄 丽(194)
文学地理学研究
关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和点滴思考 陶礼天(201)
《楚游日记》中的湘南文学景观及其开发 蒋海军(207)
惟山诗歌中的故乡情韵及其价值 一 玄(214)
文学伦理学
《接骨师之女》中伦理困境的形成及其解决 黄 惠(220)
《鼠疫》中的伦理选择 段亚鑫(225)
族群伦理、全球伦理与生态伦理——文学伦理学的三重审视 赵 颖(231)
图书评论与研究综述
英语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维度及实施路径 张 英(236)
门罗的“丑陋”现实主义和加拿大想象 丁林棚(239)
文学史与喜剧美学的牵手——评胡德才《喜剧论稿》 陈孝英(243)
李小文与姚贝娜之死——基于网络舆情的导向对比 张祖群(246)
资料丰富 眼光独到 体例新颖
——评古远清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4》 陈富瑞(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