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生态学基础(双语)
QQ咨询:
有路璐璐:

生态学基础(双语)

  • 作者:方萍 曹凑贵 赵建夫
  •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83744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71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综合国内外*新出版的生态学教材内容,结合作者多年双语教学经验,以国内外**生态学教科书为参考,将中、英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有机结合到一起,**突出,内容简洁系统,图文并茂;中、英文部分各成体系,适合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科研人员参考。
    文章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学基本概念
    1.1.1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德文为“6kologie”或“oekologie”,自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einrich Haeckel**提出以来,一直被不同**、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以各自的理解进行解释和传播着(表1—1)。
    《牛津生态学词典》(Oxford Dictionary of Ecology)中对于“生态学”一词进行了概括性的解释,即“生态学是关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所有的生命或非生命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sms and between organisms,and between them and allaspects,living and non‘liVin9,of their enVironmellt-”)。
    100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ekologie,由词根0ikos(“住所”或“栖息地”)和词尾logos(“研究”)构成,即关于栖息地的研究。但是,随着生态学研究体系的日益完善,生态学已经逐渐摆脱了早期生物生理学、自然地理学、生物遗传进化等研究领域的局限,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关于系统性整体调控和预测的科学研究任务。
    因此,本书认为,现代的“生态学”定义,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关于生物生存态势的科学研究”,其中的“生物”,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生物体,如个体、种群或群落;其中的“生存态势”,即生物的现存状态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生态学是研究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现存状态及发展趋势的科学。“ecology”一词,也可以理解成是由前缀“ec-”(出,出自)和词根“0logy”(科学,学问)构成的,即“关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1.1.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依据现代生物学的层次性,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包含了生物学的各个层次及其与环境构成的多种生物系统,小到基因水平的分子生态系统,大到以生物群落带为主体的全球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的生物范畴包括生物个体、生物群体及生物群落;也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等,具体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的各种类型(表1:-2)。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学基本概念
    1.1.1 生态学的定义
    1.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1.3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1.4 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2.1 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
    1.2.2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2.3 生态学研究中的实用技术简介
    第2章 个体生态学
    2.1 生物个体的起源与多样性
    2.1.1 生物个体的起源
    2.1.2 生物个体的发生与发展
    2.1.3 生物个体演变的规律
    2.1.4 生物个体的多样性状况
    2.2 个体生物学基本知识
    2.2.1 个体的基本物质组成
    2.2.2 个体的基本活动规律
    2.2.3 个体的结构、功能与自我调节
    2.3 个体与环境
    2.3.1 基本概念
    2.3.2 个体与水环境
    2.3.3 个体与大气环境
    2.3.4 个体与土壤环境
    2.3.5 个体与光、热环境
    第3章 种群生态学
    3.1 种群的基本概念
    3.1.1 种群的定义
    3.1.2 种群与个体的区别
    3.1.3 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3.2 种群的基本特征
    3.2.1 种群的大小与密度
    3.2.2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3.2.3 种群的生命表及分析
    3.2.4 种群与环境容纳量
    3.3 种群的动态与调节
    3.3.1 种群增长的理论模型
    3.3.2 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
    3.3.3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机制
    3.3.4 种群的生活史及生态对策
    3.4 种群的种内关系
    3.4.1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3.4.2 种群的群居与阿利氏原则
    3.4.3 种内竞争与自疏现象
    3.4.4 种群的隔离与领域性
    3.4.5 种群的社会等级及分工
    3.5 种群的种间关系
    3.5.1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3.5.2 种群的正相互作用
    3.5.3 种群的负相互作用
    3.5.4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第4章 群落生态学
    4.1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4.1.1 生物群落的有关定义
    4.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4.2 群落的组成
    4.2.1 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4.2.2 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
    4.2.3 物种多样性
    4.3 群落的结构
    4.3.1 群落的水平结构
    4.3.2 群落的垂直结构
    4.3.3 群落的时间序列
    4.3.4 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4.4 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4.4.1 森林群落
    4.4.2 草原生物群落
    4.4.3 荒漠生物群落
    4.4.4 淡水生物群落
    4.4.5 海洋生物群落
    4.5 群落演替
    4.5.1 群落演替的概念
    4.5.2 原生演替
    4.5.3 次生演替
    4.5.4 顶极群落
    第5章 生态系统
    5.1 生态系统的概念
    5.2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5.2.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5.2.2 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
    5.2.3 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5.2.4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5.3 生态系统的类型
    5.3.1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划分
    5.3.2 根据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来划分
    5.4 一般生态系统概述
    5.4.1 生物圈生态系统
    5.4.2 水域生态系统
    5.4.3 湿地生态系统
    5.4.4 陆地生态系统
    5.4.5 农业生态系统
    5.4.6 城市生态系统
    第6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6.1 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6.1.1 能量的概念
    6.1.2 能量的形式及转化方式
    6.1.3 生态系统中的能源
    6.1.4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流动
    6.2 能量流动的途径与过程
    6.2.1 食物链
    6.2.2 食物网
    6.2.3 营养级
    6.2.4 能量金字塔
    6.2.5 生态效率
    6.3 能量流动的模型
    6.3.1 能量流动符号
    6.3.2 能量流动模型
    6.4 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6.4.1 初级生产力
    6.4.2 次级生产力
    第7章 生态系统功能—物质循环
    7.1 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7.1.1 物质循环的常用概念
    7.1.2 物质循环的类型
    7.2 几种重要元素的循环
    7.2.1 碳循环
    7.2.2 氮循环
    7.2.3 磷循环
    7.2.4 水循环
    第8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8.1 信息的概念与特征
    8.1.1 信息的概念
    8.1.2 信息的主要特征
    8.1.3 信息传递的模型
    8.2 信息的种类
    8.2.1 物理信息
    8.2.2 化学信息
    8.2.3 行为信息
    8.2.4 营养信息
    8.3 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
    8.3.1 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传递
    8.3.2 动物间的信息传递
    8.4 化学信息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8.4.1 植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
    8.4.2 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8.4.3 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8.4.4 动物间的化学通讯
    第9章 应用生态学简介
    9.1 景观生态学
    9.1.1 景观生态学的涵义与发展史
    9.1.2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一般原理
    9.1.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9.1.4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9.2 污染生态学
    9.2.1 生态环境问题综述
    9.2.2 污染生态学发展概况
    9.3 生态工程
    9.3.1 生态工程的概念
    9.3.2 生态工程的原理
    9.3.3 生态工程设计的路线
    9.3.4 生态工程的类型与应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