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货币与经济
1 从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视角阐述货币的产生过程及其经济职能。
〔答〕马克思是基于其价值理论,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阐述货币的产生过程的。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之间必须要通过商品交换来交换各自的私人劳动,交换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生产的具体劳动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但这种交换背后必然要求有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或者价值,即价值量相等的商品交换。但是,商品的价值——人类的一般劳动耗费——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价值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关系之中。为了实现等价交换的原则,就必须衡量商品交换中所包含的价值量。通过交换,价值取得了可以衡量的外在形式,通常是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外一种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种类增多、范围扩大和频率的增加,价值表现形式在经过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以后,某种商品开始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此时的价值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而一般等价物实际上就是货币的雏形。*终,当人们找到了*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时,贵金属开始固定地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也就产生了,此时的价值形式就是货币价值形式。
各种经济学说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和产生过程与交换发展的联系,强调了物物交换的困难及向媒介交换的转化。但是马克思是用完整的劳动价值论来分析货币产生的进程的,其逻辑思路是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的必然���径,然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导出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