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物质间的差异在于其组成和结构的不同,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又可以归结为微观状态的不同。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如果某物质具有稳定的空间构型,就有稳定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空间构型才是稳定的呢?按照价键理论,只要化学键的键角方向与其成键原子的价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一致,则成键原子间的作用力*强烈,而成键电子与成键电子之间的排斥力*小(即通常所说的“键角张力”),非成键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的空间距离*大,达到*大程度的舒展,使非成键原子或原子团间的空间位阻*小,具有这样的结构其内能*小,结构稳定。
正四面体结构是化学物质中*常见的空间构型之一。例如,原子晶体中的金刚石、晶体硅、水晶等,它们的熔沸点高、硬度大,通常情况下很难跟一般的化学试剂反应,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分子晶体中的甲烷、四氯化碳等,它们在通常情况下与大多数化学试剂如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等都不起反应,也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这些物质中,碳原子、硅原子都是以四个sp3杂化轨道与其相邻的四个原子形成典型的共价键基团CC4、SiSi4、SiO4小分子CH4、CCl4,它们的键角方向与其**原子的四个sp。杂化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一致,均为109。28’,不存在“键角张力”,并且它们的成键原子的电子云之问达到*大程度的重叠,键能大,内能低,结构稳定,所以它们的性质也稳定。当物质具有体心正四面体结构时,其**原子在成键时的价电子云伸展方向与它所形成的化学键方向一致,非成键原子间呈*大程度的舒展,不存在“键角张力”,内能*低,结构稳定,决定着其性质亦稳定。
三、化学结构概念的演化
从形成经典化学结构概念到向现代化学结构概念过渡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阅读了邱道骥老师的《化学哲学概论》,是既惊喜又欣慰。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在中国研究各门具体科学的哲学问题,似乎是上世纪的事。这是因为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上世纪,特别是80年代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正是在那时,出自科学和哲学的结合、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联姻,以推动科学技术腾飞的伟大目标,不仅组织和吸引了一大批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和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自然科学史持有浓厚兴趣的人进入自然辩证法的庞大队伍,而且眼下存在的所有省级以上的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和专业刊物都基本上是在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创建和创办起来的。这种情况虽然不能和恩格斯所讴歌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但是在教学、研究、思维和实践方面所显示的高涨的求知热情、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明快的自由思想,都给这段历史留下不可磨灭的光彩与绚丽。然而万物有道、天地有常,至少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自然辩证法就日现暗淡的景象。其中,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其他哲学学科的繁荣昌盛相比似乎更有日益边缘化的迹象。而此时此刻,能够看到这样一部论著得以问世,既从哲学高度,陈述了化学本体论、化学过程论,也论述了化学认识论和化学方法论;并从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化学与人类文明、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化学发展论。这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使人开阔了视野,从中受益匪浅。
我一向偏爱自然观、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因为这类学问从古至今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假说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古希腊的宇宙论或自然观方面的理论与著作,就不会有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具体地说,没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火学说”,就没有近代哥白尼的“日心说”;没有托勒密的“地心说”,就没有近代的天文学;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就没有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没有希波格拉底和盖伦的医学,就不会有后来的西方医学;没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就没有现代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