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植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简介
从植物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化学成分,必须对其进行鉴定或测定才能明确其化学结构。
在进行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证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如薄层色谱(TLC)、纸色谱(PC)、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进行纯度检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检验,因为仅用一种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其结论常会出现偏差。在用硅胶薄层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时,*好使用正相和反相薄层或色谱柱同时进行检验,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对已知物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一般样品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或谱峰,结晶样品的熔距为0.5~1.0℃,液体样品的沸程在5℃以内,即认为是较纯的单体化学成分,可用于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测定。
在进行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时,由于同科、同属植物常含有相同或类似的化学成分,应对文献中有关其原生物或近缘生物成分的报道进行调查。 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存在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和复杂的地理地貌,使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植物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天然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变得愈发迫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拓新的领域,把天然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已成为当前生产应用和科学研究的热点。
人类迄今已发现的次生代谢产物大约有六万种,其中80%以上来源于植物,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植物次生物质是自然界天然产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保健食品、新药品研制、食品添加剂、农药、精细化工产品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生物活性评价模型的完善和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天然产物成分的潜在功能不断被发现,在人们崇尚自然、注重环保的今天,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开发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尚属薄弱,无法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产业需求。我国西部地区的植物资源大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据统计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只有蕴藏量的5%左右,大量植物资源仍处在“沉睡”或被“践踏”的状态,年复一年、自生自灭。因此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极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