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医帮你认识冠心病
一、中医学里的冠心病
(一)古籍中记载的冠心病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病理解剖检查显示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冠心病至少在2 100年前就已在我国存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早记载了“心痛”这一病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描述:“邪在心,则病心痛”,“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珍,手足青至节。”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以时发时缓为其特点,认为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亦有心气不足者,故设有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本病。还强调**胸痹应以宜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记载有“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此条所述证候特点,类似于现代医学说的“卧位型心绞痛”,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及《灵枢·厥论》篇所说的“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之证候亦与现代医学讲的心肌梗死先兆和心肌梗死相类似。“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所谓“平人”,乃是指平常貌似无病之人,突然发生胸中憋闷、短气,甚至呼吸困难,既无恶寒发热之表证,又不见“阳微阴弦”之虚象,很可能是痰浊,或瘀血,或宿食等有形之实邪,阻碍了心胸气机的升降,故日“实也”,故所述证候特点,类似于不典型的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