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地理学初步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些地理学家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因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张其昀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等。系统科学地研究旅游地理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地理学大变革(如人文地理学的复兴等)背景下出现的。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随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研究理论日趋深化和成熟起来,目前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等均以旅游地理学为基础。透视中国旅游地理学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不仅有助于帮助理解当前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特点,更会有益于今后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走过了一条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提高和完善理论的道路,中国旅游地理学优势与挑战并存,其发展历程可大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①:
(一)初创阶段(1979~1985年)
中国系统科学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至80年代初形成了旅游地理学的**个较快发展时期。初创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地的研究为主,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分析,研究者大部分是地理专业人才。从开始起,旅游地理学界就积极参与开发实践,并获得成功,如郭来喜1983年在全国保护长城工作会议上提出“保护长城,研究长城”,首倡国内外集资修复长城代表区段,发展旅游业;1984年郭来喜主持完成《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此外,如卢村禾(1985)等完成的《皖南旅游区开发对策考察报告》、孙文昌(1985)等制定的《辉南龙湾区旅游规划》等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20世纪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以劳动为**的“工作时代”步入讲究生活品质的“消费时代”。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热门产业。21世纪推崇的生活理念更是将旅游的魅力数倍放���。旅游正在渗透着现代社会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也进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顺天时、应地利、聚人和。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教材从无到有,日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但是当用“特色”和“水平”这两个坐标体系来给它定位时,我们不得不坦承,中国旅游教材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大多还属于“简单积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教材技术标准好像很完善、简单,编制也容易,但本质的、决定教材发展的不是教材编写规则,而是旅游发展自身,或者说是社会需求。由于旅游发展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没有太多的规范和标准可以依据,因此,中国旅游教材的编写,也面临着三大难题和三大困惑。
三大难题:
(1)中国的旅游学术研究与旅游教材编写大体上同步。总体来说,中国的旅游学术研究理论深度不够,学术水平不高,这就使得中国的旅游教材编写缺乏应有的厚实基础,许多理论问题本身还在不断探索和形成之中。
(2)旅游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既要求有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又要求有旅游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这对于作者的综合学术素养是极大的考验。
(3)编教材易,写教材难。教材不同于学术著作,不能仅仅是阐述理论和观点,成一家之言,更不能天马行空,有感就发。教材有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编写一套特色鲜明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旅游教材实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