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当今世界,之所以存在各种类型的政府审计制度,是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背景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就会产生和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即使同一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审计环境不同,审计制度也存在阶段性���征。**审计制度是**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是**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
从1982年我国《宪法》确定设立政府审计至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环境需要政府审计自身进行变革,这些变化的环境需要政府审计作为强大的支撑,真正作为**的“经济卫士”,作为政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经济管控的“眼睛”,作为民主法治的工具,作为**的免疫系统,作为**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强对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经济**,从战略高度维护和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
2003年“审计风暴”过后,虽然我国政府审计的运行效果明显增强,但是审查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让人们遭遇到了“审”美疲劳。审计出来的问题,解决不了,问责不知走向何处。我国行政范式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审计的“立法模式”成为空中楼阁。政府审计理论上的研究遇到了困境,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制度体系上的突破,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理论研究进展。
2006年2月28日,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自颁布以来的**次修订,从改革内容上看,审计体制的问题终究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政府审计仍然面临制度困境。2010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9月1日,审计署8号令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准则》,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6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这些修订的制度与准则体系同以往相比更加细化和具有操作性,它对于规范政府审计行为,明确审计机关权限,将依法审计真正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个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行动上,让政府审计真正成为**治理过程中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力工具,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发挥审计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十八大过后,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使得政府审计重新思考其自身在**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问题,再一次引发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治理论”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的讨论研究。“**治理论”作为对审计本质认识的超越和升华,对审计理论研究发展和审计实践深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治理论”认为,**治理的目标决定了政府审计的方向。因此,审计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经济监督或经济“免疫”,而是随**治理的目标变化而变化,使审计更能满足**治理、经济转型和政府转型的需求。“**治理论”认为,审计的目标是更好地为**治理服务。因此,政府审计不应该局限于发挥某项职能,而应该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全面发挥各项职能,整合各种审计类型,以更好地为**治理服务。
无论如何,人们对于政府审计的关注达到****的高度。作为长期从事审计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学者,我们有义务宣传和正确传达政府审计的本质与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反观社会上关于审计的教材,绝大多数限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的内容,真正关于政府审计的教材凤毛麟角,无法全面、完整、准确诠释政府审计独特的审计内容与方法。尤其是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国际、国内政府审计的实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明显落后于政府审计的实践,无法指导政府审计实践。为此,我们结合当前政府审计的*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组织编写了《政府审计学》一书。
本书由北京**会计学院张庆龙教授、天津财经大学沈征教授主编,北京**会计学院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韩尚杰同学参与了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章节的修改工作。*后由张庆龙教授进行全书的总撰与审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于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