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所说的**药“效果”并非治愈和延长寿命
**药之所以经常引起人们的误解,就是因为对“**药有效”这句话,说的人和听的人理解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对医生来说,**缩小就是“有效”,但是患者及其家人,却认为医生说的是能够治愈,或者就算不能治愈至少也有延长生命的效果。这种误解肯定会影响到患者及其家人的行动。不仅如此,医生还有一些言论也会引起患者的误解。
在本章之中,我将引用《**药**真的不行吗?》(《周刊现代》2011 年 1 月 29 日号)中专家的话,专门对“效果”这个词的意义进行分析(以下将出处简称为《周刊现代》),以消除医患之间的误解。
首先,用来判定**药效果的指标包括以下四点:
① 癌症治愈。
② 延命。
③ 症状缓和。
④ **缩小。
但是由于**药无法**实体癌,所以专家们达成共识,不将 “①癌症治愈”作为指标。那么我们主要讨论②④。
即便**缩小了,转移和副作用也可能缩短寿命
“④**缩小”一直以来就被作为判定**药效果的指标之一。甚至**缩小到一定程度还成为了判断新药“有效”的基准。大概是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吧,临床医生们,也会对患者和媒体说“**缩小了所以有效”。
*典型的例子就是山王医院的副院长奥仲哲弥所说的话,“10cm的**缩小到 3cm,我认为这就可以说是效果。这被称为‘部分响应’,**的体积缩小到 50% 以下,就是有效”(《周刊现代》)。
但是,将**缩小作为有效的指标,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个问题在于,**药是“杀细胞药”,其毒性造成的“缩命效果”以及生活质量下降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即便**缩小被判断为“有效”,也经常会出现患者生活质量低下,或者因为毒性而丧命的情况。而且,就算患者没有立即死亡,寿命缩短的危险性也是很高的。
第二个问题是,**缩小的现象非常少见,极低的成功病例便通过认证,会对未来患者造成极大风险。比如**章第 5 页介绍过的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四组,利用联合化疗方法进行**的试验,**消失(完全响应)的患者只有不到 1%,**缩小(部分响应)的患者为 19%。
第三个问题是,造成绝大多数患者片面追求自己的**能够缩小,却忽略了**的真正目的是延命。但是,从患者及其家人的角度来说,下定决心忍受副作用接受**后,如果能从医生那里得到“**缩小”的消息,那心情一定是非常高兴吧。我们来看一下被称为*有希望夺得诺贝尔奖的户冢洋二先生的病例。
户冢先生在接受大肠癌手术五年后,在右肺部发现了癌��移,2006 年开始接受**药**。随后他又陆续接受了其他传统**药和靶向****等**,但病情却持续发展,并于使用**药 27 个月后去世。
在他的**记录中有这样一个内容,是开始**药**后**标志物的图。所谓**标志物,指的是通过验血测出的特殊物质的值,这个值可以用来表示癌症病灶的增大和缩小。图表明,开始使用**药之后,**标志物的其中一个数值下降到了十分之一以下,癌细胞的数量也下降到了十分之一以下。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前文中提到过的“部分响应”。这当然是一个令人高兴的结果。户冢先生应该也非常高兴看到这个结果。
可是他在开始使用**药之后,却只生存了 27 个月。对患者及其家人来说,或许会将这 27 个月看作被**药延长的寿命吧。但是,即便在不进行任何**的情况下,出现转移的大肠癌的患者的余命也比之前有了显著的提升。因为 CT 等精密仪器检查方法的进步,能够让患者比之前更早地发现转移病灶。也就是说现在发现的转移病灶很小,病灶发展到以前检查方法能够发现的那么大体积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段时间被当成了延长的寿命(领先时间偏倚)。
现在,有大约一半以上的出现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即便不进行任何**也能够存活 20 个月以上。在我的患者之中,还有发现肝转移后不进行任何**仍然存活了 4 年以上的人。因此户冢先生的情况,很难说是被**药或靶向****延长了生命。要说可能性的话,户冢先生的生命被**延长了、缩短了、既没有延长也没有缩短,都是有可能的。事实上,根据户冢先生的记录,我们很难判断出**对他的生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可以确定的就是他遭受了许多**副作用的折磨。
我们已经知道,在实体癌中,**药有可能使转移病灶出现缩小或消失的情况。但是,就算暂时消失了,也只是缩小到检查无法发现的大小而已(1m m 的病灶内也存在着上百万个癌细胞)。因为癌细胞必定残留,所以除非患者死于其他疾病,否则癌细胞还会继续增殖。
另外,包括靶向****在内的**药都具有很强的毒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必然会出现下降,甚至寿命也会缩短。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管付出任何代价也想要“做点什么”的患者。*近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
一名 50 多岁的男性,大肠癌手术后出现了骨转移,进行多次**药的联合化疗方法和靶向**(安维汀)的**后,由于痛苦更加严重,于是选择了转院**。我对他进行了镇痛剂和放射线**,这虽然减轻了他的痛苦,但他却要求“用一些**”。我对他说“**药和靶向****都是无效的”,“你现在的状态,就算不用**药,半年或一年内也没有生命危险”,但他却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因为我很了解他的心情,于是咨询了消化内科的意见。对方的回答同样是使用**药“没有意义”。但遗憾的是,他为了使用**药还是选择回到原来的医院接受诊治。
没过多久那家医院就和我取得了联系。在使用了和之前一样的**药与靶向****后,患者出现了疼痛、狂躁和妄想等症状,在医生与患者家人商量后,开始给患者点滴注射镇静剂,1 个月后这名患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尽管患者本人的精神状态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样做真的合适吗?患者本人是无论如何都想要继续活下去的,可是医生却和患者家属打着“镇静”的名义剥夺了患者生存的可能性,这和杀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患者本人也是在**的公司担任领导职务,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呢?联合化疗方法和靶向****(安维汀)正如我在**章中介绍过的那样,延命效果并没有得到证明,这真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结果。
要想人生不留下遗憾,某种程度上的豁达是必不可少的。即使罹患癌症也没有必要绝望,在实体癌出现转移的情况下,必须对此有所觉悟。尽管这是很难做到的,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人生的*后,就不得不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寿命恐怕还会因此缩短。
让我们回到现实中讨论应对方法。比较常见的,就是主治医生的不理解和粗暴对待。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患者及其家人不想使用**药,但医生却不同意。严重的情况下,医生甚至会说“如果不用**药那就不要来这里看病了”。医生对**药的神话深信不疑,患者却没必要以身犯险,这需要一些对策。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和医**生正面冲突,尽管患者可以得到一时的痛快,但随后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而患者或者家属因为这件事去找医院的院长和理事长的话会使医生很没面子,但拒绝接诊是违反医师法的,所以就算医生同意接诊也会心存芥蒂。另外,就算医生同意撤销使用**药,以后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冷嘲热讽地说“这是因为没用**药的缘故”“要不要再用点**药试试啊”。毕竟**药的神话是很难打破的。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更换医生或者医院。不过基本上所有的癌症专科医院、大学医院和普通医院都容易****药,所以选择姑息**专门医院或者在家**也许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如果无法更换医生或医院的话,那么演技就是*后的手段。如果直接说“**药似乎没有效果”,医生肯定会感到非常不满。但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应该是能够说服医生的。比如可以非常夸张地说“打点滴太痛苦”“感觉很难受”,传达一个“想要停止”的想法。
消失快的**,复发得也很快
尽管有上文所述的这些问题,但医生们还是固执地对**缩小加以强调。有一个曾经在某周刊杂志上连载**药相关文章的医生,他在文章中刊载了某个消化器癌肝转移后**的前后 CT 照片对比图,并且写道“当初这么大的**,**后缩小成这样”。因为**大幅缩小了,看到这个内容的读者们一定都感到很欣喜吧。恐怕会有很多人产生“**药对消化器癌是有效的,如果我出现了肝转移的话也用**药”之类的想法。
但是这确实不能证明什么,就算**药使**出现了明显的缩小,但仍然无法证明**药就有延长生命的效果。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肝转移**缩小的病例,对于是否延长了寿命这一问题却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就算**暂时缩小了,肯定还会再次增大,迅速缩小、消失的癌症,复发的速度也很快。同时因为**毒性的存在,很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缩短。
所以在那篇连载中,不应该只强调**的缩小,而应该去证明延命的效果。如果有能够证明延命效果的数据,那么只要把这份数据表示出来就足够了。但是在这位医生长期的连载之中,却从来都没有展示过类似的数据。
在现实中,不管重复进行多少次临床试验,都无法证实**药延命效果。对此束手无策的**医生们,只能选择展示**缩小的情况来取代说明延命效果。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部分取代整体”吧。
综上所述,**缩小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奥仲氏所说的“部分响应”可以称为“有效果”的言论,更加深了患者及其家人的误解,实在是不妥。
除了强调**缩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大冢北口诊疗所****医生梅泽充在《周刊现代》发表的文章中将服用**药的 100 人(A 组)与没有服用**药的 100 人(B组)进行了对比,并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年后,A 组的 100 人中有 80 人存活,B 组则有 70 人存活……也就是说,**药的效果仅此而已”。
他所说的**药就是 TS-1,“80 人”和“70 人”,应该是从为了确认药效进行临床试验的结果中抽出的数据。但关于那次临床试验,我已经在“无效论文”中列举了其不可信的理由(第 16 页)。所以在《周刊现代》的文章中,梅泽氏首先应该做的是反驳我列举出的那些理由,并且拿出 TS-1 具有延命效果的证据来。文中梅泽氏还说了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对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后,只使用不会产生副作用的*低剂量。通过对**的种类和剂量进行调整,八成以上的**都能够得到控制。”(《周刊现代》)之所以说这句话让人摸不着头脑,首先,因为对任何一个专家来说,**药的种类和剂量的合理调整方法都是未知的,或许这只能说是梅泽氏个人的经验吧。但从现代医学的出发点来说,必须摆脱个别医生的经验主义。
其次,梅泽氏所谓的“癌症能够得到控制”,但是关于“控制”的意义却很不清楚,这比“**缩小”更加模糊不清。而且与使用标准剂量也只能使一至两成的**出现缩小相比,梅泽氏所谓的“*低剂量”使八成的**有效得到控制的说法,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但是对患者及其家人来说,肯定是很容易被这些谎言欺骗的。
*后,梅泽氏还说“**药的效果仅此而已”,听起来很谦虚,其实却是用这样一种欲扬先抑的方法推广**药的**。因为他这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会使患者及其家人抱着一线希望去追求那“仅此而已”的**,对社会的危害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梅泽氏的方法不能免除**药的毒性。即便使用的是“*低剂量”的**药,其毒性仍然是没有改变的。而且毒性会在体内不断累积,随着不断的使用而逐渐增大。或许患者感觉到的副作用变小了,但这样更加麻痹了患者及其家人,从而长期使用**药,*终使累积的毒性浮上水面对患者造成伤害。“*低剂量”反而比使用标准剂量更加危险,这样做会使**的毒性累积到*大。
另外很多打着“癌症休眠疗法”的旗号,少量却长期使用**药的方法,也和梅泽氏的方法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患者及其家人对这一点需要尤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