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子弟于幼时,检身心于平日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①;检身心②于平日,不可无忧勤③惕厉④功夫。
【注释】
①气象:指人的言谈举止和态度。
②身心:言行和思想。
③忧勤:忧愁、劳苦。
④惕厉:警惕、畏惧。
【评析】
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就,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从小树立起来的**品质与德行,会使人终身受益。因此,想教育出**的孩子,必须从他们的幼年时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光明磊落的人格,使他们拥有正直宽广的心胸。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会有高远的眼光和大度的气质。
日常生活中,在重视教育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检查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偏离正确的行为准则。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断地在思考中保持清醒,严格要求自己,常怀忧患意识和戒律之心,让自己的修为逐渐得到提高。
二、学友之长,知行合一
与朋友交游①,须将他好处②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①交游:交往、交流。
②好处:优点、长处。
【评析】
朋友往往是与我们性情相投的人,而且又会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每一位朋友都会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世界。品德良好、博学多才的朋友,可以称得上是我们人生中的良师。因此,与身边的朋友交往时,要在言谈举止中,明察朋友的优点,并且诚心诚意地去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进步。
读书使人明理,使人开阔眼界并得到心灵的滋养。因此,读书总是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崇尚,但怎样读书却是一门学问,对于古代圣贤所阐述的哲理,要学会体悟,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做到读圣贤书、明圣贤理、做圣贤事,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
三、俭以济贫,勤以补拙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评析】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有的人出身富贵、安乐富足。虽然潦倒困顿的日子会让人觉得煎熬,但在贫寒中勤俭持家,做到处处节俭,养成不随意浪费的良好习惯,境遇就会慢慢得到改变。
同样的道理,人的天资禀赋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天资聪颖,有的人愚钝笨拙。聪明的人读书、做事都能举重若轻,而愚钝的人想要取得同样的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勤奋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我们常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四、话说稳妥,为人本分
稳当①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②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注释】
①稳当:平实、妥当。
②本分:安分守己。
【评析】
语言是为了有效地表达与交流,没有必要一味追究华丽和奇特。平实的话语虽然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却往往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道理,但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平实的话语。然而,积累了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往往能体会到平实背后的意蕴,因而他们才会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除了对平实的话感觉到兴味索然之外,人们大多也不喜欢过平淡的生活。因为,人们总以为快乐人生一定是富贵**的,是拘无束、尽情享受的。太多人为了得到这样的生活使心灵受到腐蚀,并*终陷入苦闷之中。其实,生活的快乐就在看似平淡而绵长的日子里,人生的幸福就在踏实与安心的自在之中。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会这样想。
五、处事为人想,读书自用功
处事要代人作想①,读书须切己②用功。
【注释】
①作想:为他人的处境着想。
②切己:自己切实地。
【评析】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利己的想法,很难自发地为别人着想,但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会发现,并不是处处斤斤计较就一定能得到好处。时时处处围绕自己的利益做打算,不肯帮助别人,甚至防范、利用别人的人,不仅很难得到快乐,更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如果人人如此,这世间岂不是变得毫无温暖可言了吗?因此,遇事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只有多给别人一些理解,才能获得发自内心的包容,才能拥有真诚友好的援助。
古往今来,读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被视为安身立命乃至治国安邦的必然途径。然而,这件重要的事却没有人可以代劳,只能由自己勤恳地用功,才能学到知识和道理,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六、以信立身,以恕接物
一“信”字是立身①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②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①立身:为人处世,树立自身。
②接物:与别人交际。
【评析】
自古以来,讲诚信一直被人们视为美德,认为信用是人的立世之本。看重自身信誉的人往往言必行,行必果责任,人们都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并充分相信他们。而无视信誉的人则轻信寡诺,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甚至为自己的利益欺骗别人。时间久了,势必会遭到别人的疏远。诚信除了对于个人很重要之外,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如果整个社会都缺乏信任感,必然会出现信任危机,造成人心冷漠的恶性循环。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自律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要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要对他人保持宽容之心。宽容不是忍受,而是理解、尊重别人。因为怨恨和愤怒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别人产生抵触的情绪,造成误解,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相反,怀一颗宽容之心,不仅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还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七、误言能杀身,积财可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①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②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注释】
①苏秦(?—前317):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相传为鬼谷子的学生,富有辩才,游说六国合纵联合抗秦。后来,苏秦在齐国任客卿,因与齐国大夫争宠而遇刺,重伤未死。为了捉拿凶手,他请求齐王以“燕国间谍”的罪名把自己处死,并悬赏捉拿行刺的人,以此诱骗刺客出现。齐王依计而行,把苏秦车裂于市,*终抓到了凶手。
②石崇(249—300):字季伦,晋代人,曾任荆州刺史等职,因劫夺远使客商而致富。他生活豪奢,常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每每争得上风,一时无人能比,后来遭到忌恨,被诬陷至死。
【评析】
口才好的人大都伶牙俐齿,令人羡慕,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所谓言多必失,发表言论时如果不够谨慎,就常常会祸从口出。所以古人说“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该说话的时候简洁精练,不该说话时保持沉默,才是智者的处世之道。同时,拥有**的口才,还要看怎么运用,如果总想卖弄口舌之利,靠能言善辩来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一定会制造出事端,*终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好口才运用不当,不仅会受人鄙视,使自己名誉受损,甚至还会招来灾祸。
拥有财富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可取得财富的手段一定要正当,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的才能和勤劳取得的财富才会让人心安理得。而且千万不要认为钱财越多越好,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钱财迷失心智的人,很容易众叛亲离,失去人生的快乐。所以,聪明的人懂得把钱财用于正途,多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善事,而不是骄奢淫逸,夸富显耀。那样的话,不但让人反感,还会招来嫉妒和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