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的背后
童书作者、阅读推广人、小书房儿童文学网站创始人 漪然
**次听说利兹博伊德的《里面外面》,是源于一位故事妈妈的**,记得当时她对我说:“我发现有一本无字书,很适合搭配你的散文诗《四季短笛》一起读。”
一本无字书,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搭配散文诗呢?我当然感觉很好奇。可惜,原版书真的不好买,直到接力出版社引进了这本《里面外面》,我才得以真正翻开这本书,看到了那些贴近孩子视角的窗里窗外的生活场景——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每一页都可从季节变幻的细节中找到发现的乐趣,这和散文诗的形散意不散,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让人惊喜的还是,从这本无字书中,我终于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尝试,那就是将游戏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去表达一种超越年龄的诗意情怀,这样,小孩子可以“玩”这本书,大孩子可以“读”这本书,而成人读者也同样可以在亲子共读中找到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
在《手电筒看见了什么》这本无字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作者的这种大胆尝试。不,应该说,本书已经是一本风格更为成熟的混合型创作,因为它已经不再是散文诗那样没有情节,倒是恰恰相反,它非常富有逻辑思维,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章节体的故事了。这个故事的**章,可以命名为“巧遇猫头鹰”,它是从封面开始的:一个打扮得雄赳赳、气昂昂的小男孩,正打着手电筒在走夜路,这时,一只猫头鹰忽然出现在他前面……当故事延续到内页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男孩已经支起了露营帐篷,躺下了,并且正用手电筒读一本书,而那只猫头鹰则已经悄悄出现在帐篷外的树杈上。于是,这个故事的第二章就从下一页开始了——“夜访小动物”……
接下来的每两页都可以自成章节,因为小男孩在不断认识新的动物朋友,如果读者想象力丰富,可以想象男孩和动物们的各种对话,自己配音。不过,所有这些章节又可以组合在一起,直到猫头鹰拿到了小男孩的手电筒,给全体动物们来了一个“大合影”……可能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在读到大结局时,注意到一个小细节——从封面开始,男孩就是无大人陪伴的,一些中国读者会把这个细节当作是童话的背景,但实际上,在大多数西方**,孩子六岁半就可以参加自己独自在野外求生的“童子军”训练了,而无字书中的小男孩,看身高显然已经超过六岁,可能已经不是**次在夜晚到野外露营,所以才会把一支手电筒用得那么沉着自如。而中西方的教育观差异,其实正体现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之中。
每一个陪伴孩子阅读这本书的父母,其实也是在陪伴孩子经历一段探索的旅程。我们在这时,是应该放手给孩子一个机会自己去感悟和体会,默默地、耐心地去等待一束小小的智慧光亮在黑暗中渐渐展开;还是去代替孩子做一切,剥夺那种“跟着感觉走”的阅读乐趣,这确实是值得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的。本书的作者,其实早已经在自己的创作中诠释了自己对“冒险”二字的理解,比如,如果你不是从封面而是从扉页开始读这本书,那么它又可以是一本给大孩子认识各种植物的科普无字书——小到一本书,大到整个人生,多留下一些未知的空间,才有冒险的快乐可以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