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歌唱家背后的心酸
被冤枉的歌者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蝉,还有很多人知道那个《蝉和蚂蚁的寓言》。寓言的大意是这样的:在冬天到来之前,蚂蚁储备了很多粮食。而蝉在整个夏天和秋天都在欢唱,没有为冬天做任何准备。**,又冷又饿的蝉来到正在晾晒粮食的蚂蚁门前,乞讨一点儿食物吃。蚂蚁不但不给蝉食物,还对蝉挖苦、嘲笑了一番。
如果你仅凭这个寓言就认为蝉是个懒鬼,那可真冤枉它了。如果你了解蝉的习性就会知道,蝉不仅不会乞讨,还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热心肠呢!
在炎热的夏天,许多昆虫找不到水喝,可蝉有自己的妙招解渴。找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飞过去,用生在胸前的突出的嘴——一个精巧而尖利如锥子的吸管刺穿树皮,就可以吸里面的汁液了。
在大自然里,总有很多强盗喜欢不劳而获。过了一会儿,那些找不到水饥渴难耐的黄蜂、苍蝇、玫瑰虫、金匠花金龟等纷纷来到蝉的身边,来舔食那些汁液。而数量*多的,就是蚂蚁。
虽然蚂蚁的个头儿很小,可它们却一点儿不客气,拼命挤开别的昆虫,径直冲向洞口,有的蚂蚁甚至从蝉的身体下面向里挤。好心的蝉不与蚂蚁计较,大方地抬起身子让蚂蚁过去,好让蚂蚁舒服地喝到汁液。可是蝉的谦让反而助长了蚂蚁的野蛮行径,有的蚂蚁爬到蝉的背上,还有的竟抓住蝉的吸管,使劲往外拔,一心想把蝉赶走。蝉被这些小蚂蚁弄得心烦气躁,拍拍翅膀飞走了。
这样看来,向别人乞讨,抢别人东西的,原来是那些小蚂蚁;勤劳工作,热心帮助别人的,倒是蝉。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冤枉蝉。
音乐家原来是个聋子
我有很充分的条件观察蝉的习性,因为我家的周围有很多树木。刚进入七月份,蝉便来到这些树上,用它们的欢唱向大家宣告它们的到来。
蝉对唱歌非常喜欢,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蝉的身体构造吧!蝉的翅膀后边的空腔中有个像钹一样的乐器,在它的胸部还安着一个响板,这个响板可以提高声音的强度,蝉的歌声就可以传得更远些。可是因为这个响板占了很大的位置,蝉的其他生命器官不得不挤在狭窄的不显眼的地方。
可是,蝉唱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吸引同伴?看来也不是,因为同伴就在它身边,许多蝉往往是排成一队趴在树干或树枝上肆意地欢唱。
蝉因为有五只眼睛,所以视力很好。它在唱歌的时候,也是眼观六路,不管是来自上面还是左右的偷袭,都能被它迅速地捕捉到。看到有危险来临,它会立即停止欢唱,马上飞走逃生。但是蝉的听力很不好,即使在它后面发出很大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它。
有一次,我借了一个土铳,在里面装上��药,看到树上正好有一只蝉,就来到树下,反正蝉也看不到下边。过了一会儿,我砰地开了一枪,声音简直是震耳欲聋。再看那只蝉,根本不受任何影响,音调都没有变化,依然不紧不慢地唱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了,蝉就是个聋子。虽然它每天唱着歌,可是它一点儿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得出结论,蝉唱歌不过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罢了!
蝉的卵遭暗算
蝉喜欢把自己的卵产在干枯的树枝上,而且这种树枝一般比较细,只比干草粗一些。因为这种树枝已经枯萎,所以很少垂下来,都向上翘着。
蝉找到一根合意的树枝,就用胸部锋利的工具在树枝上刺一排小孔。这些小孔将纤维撕破,纤维会稍微突起一些,一般一只蝉一次扎三十至四十个小孔。这些小孔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紧接一个地斜下去。要是蝉在刺小孔时被打扰,就会飞走重新找合适的树枝。
扎好孔后,下一步就是产卵。蝉在每个小孔中产下大约十个卵,这样算下来,一只蝉大约会产下三百到四百个卵。你可能会惊叹,蝉真是一个高产妈妈,将来它这么多的孩子真要遍布天下了。其实不然,蝉虽然一次产下的卵数目挺大,但真正能活下来的卵是很少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蝉不是一个能保护自己孩子的好母亲。蝉竟然任由体长只有二至五毫米的小东西——蚋来祸害自己的宝宝,而不加以制止。所以,蝉虽然高产,但能存活下来的宝宝却****。
蚋的个头虽然小,但是也有用来穿刺的工具,这个工具在它身体下边接近中间的位置,伸出来时正好与身体形成一个直角。看到蝉在树枝上产卵,蚋就跟在后面。蝉产完卵后刚离开这个小孔,蚋立即过去,在蝉的卵上刺一个小孔,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可是蝉对蚋肆意毁掉自己的卵竟然一点儿不加以理睬。这回我们明白了,蚋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杀掉蝉的孩子,关键在于摸透了蝉的脾性,所以它们才敢为所欲为。
蝉宁可牺牲自己的宝宝,也不对可恶的蚋动一个手指头,这一定是本能造成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天性使然。蚋把自己的卵产在蝉的卵里,这些蚋的卵像蚋一样凶残,它们长得很快,不仅破坏了蝉的卵,而且以蝉的卵为食物供自己成长所需。
通过放大镜,我看清了蝉卵是怎样孵化的:这些卵刚开始像非常小的鱼,眼睛又大又黑,身体下边有一种鳍状物,由两只前腿连在一块儿组成。鳍有一定的运动力,能帮助蝉的幼虫冲破外壳和离开有纤维的枝条。
这种像鱼的幼虫来到穴外以后,会把皮立刻蜕去。蜕下的皮被悬挂着的幼虫拉成一条线,幼虫靠着它攀附在树枝上。刚刚见到美丽世界的幼虫尽情地享受着阳光,没事时踢踢腿,检验一下自己的体力,要不就懒洋洋地在线上来回摇摆着,像荡秋千似的玩个痛快。
过了一会儿,幼虫的触须自由了,能够任意摆动了,腿也比较有劲了,能伸缩自如了,前面的爪也能伸缩了,这时幼虫身体倒挂着。忽然来了一丝风,幼虫左右摇摆了几下,就掉在了地上。这时的幼虫身形很小,像一个跳蚤一样,而且身体很柔弱,要是不幸碰在石头上,或者掉进脏水里或沙漠中,那就会小命不保。*要紧的事情是先找一个藏身之处,幼虫很明白自己的处境,所以在线上悬着时它们就要选择好那些土质松软的地方,这样它们才能钻得进去。它们的身体在慢慢变得强壮,天气越来越冷,它们只有马上钻入地下才能保证活命。可也有一些不幸运的幼虫在没找到松软的土之前就已经丧命了。
*后,幼虫找好了地方,工作要马上开始,一刻也耽搁不得。它们用像斧头似的前脚的钩挖掘地面,泥土被掘出抛到地面。几分钟后,这个幼虫把土穴挖成了,赶紧钻了进去,藏了起来。幼虫从进入地下以后,就开始了四年的地下生活。每年夏至的时候,在路上会出现很多圆孔。这些圆孔和地面相平,孔的大小刚好可以伸进一个手指。这些圆孔,就是幼虫从地里钻出来的出口。幼虫钻出来后,经过一次蜕变,就可以变成一只蝉了。幼虫钻出来后,很喜欢待在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可能是在地底下待的时间太久了,它们觉得阳光太温暖了,非得好好享受一下才过瘾。看那些圆孔,如果用手挖的话,根本挖不动。看来,幼虫的挖掘工具一定是非常强大而且有力的,要不,它怎么能穿透那焙过的泥土和沙石呢!
细看那些圆孔,会发现它的四周一点儿泥土也没有,不像金蜣,在它们的巢边总有一小堆土。这两种巢*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工作方法不同,金蜣一般是从洞口开始工作,因此挖出的土必然堆在洞的两边;而蝉的幼虫是从地下往上挖,把大门打通是*后一道工序,当然就不会往门边堆土。幼虫很聪明,它们就像工程师一样,很好地利用自身和环境的特点。幼虫的穴一般选在带汁液的植物根须上,在挖掘隧道的时候,一边挖一边用自己体内的黏液拌灰泥,让泥土变成泥浆,然后涂抹在墙壁上。幼虫把自己肥胖的身体压在泥墙上,这样泥浆就会挤入干土的裂缝中,所以,我们有时在出口看到它们的身上带着泥点。如果自己体内的黏液不够了,它们就利用植物根须里的汁液来拌灰泥。
能够在穴里自如地爬来爬去并知道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对幼虫来说很重要,因此,它一定要把自己的穴里弄得很光滑,适合它爬上爬下,这就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甚至会用几个月来干这件事。当洞穴快到地面的时候,幼虫会很小心,不轻易把洞挖破,而是留一层像手指一样厚的土,如果外边天气不好,幼虫就猫在下面,这种天气要是赶上幼虫蜕皮,待在下面会很**,可不能轻易去冒险。如果外边阳光明媚,幼虫就用自己的爪打破天花板,钻出地面。
**钻出地面的幼虫会缓慢地在附近来回走走,考察一下,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蜕皮。这些地方可以是一棵树、一片野草或一根灌木枝。找到以后,它爬上去,用前爪用力抓住这些支撑物,然后一动不动地待着。接下来,幼虫外面的皮会从背部裂开,露出里面浅绿色的蝉,这时先露出头,下面是吸管和前腿,接着是后腿和翅膀。这会儿,除了身体的*后**,基本已经全蜕出了。
现在,它开始做一种奇怪的体操动作,全身腾空,只有一点附着在蜕皮上,让头冲下转动着身体,翅膀向两侧张开,尽量伸展着,然后用一种人眼几乎察觉不到的慢动作竭力把全身翻过来,用前爪抓住空壳。在这种体操中,蝉将身体的**由壳里蜕出,整个过程需要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蝉终于出来了,可是,这时的蝉很柔弱,也没有多少力气,它必须在阳光和空气中养精蓄锐,等到身体强壮了,它的身体表面呈现出棕色,才能够飞,这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而蝉的蜕皮会一直在树枝或灌木上挂着,直到风把它吹走。
经过四年的地下生活,幼虫终于变成了蝉,可是蝉的生命只有一个月之久,这就是蝉的一生。虽然它们吵闹着向世人宣告它们的存在,这种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反感,但是蝉自己很快乐,虽然生命很短暂,毕竟充分享受了阳光和雨露,又有什么遗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