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
QQ咨询:
有路璐璐:

“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

  • 作者:王志强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68282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 页数:268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1868282
    • 作者
    • 页数
      268
    • 出版时间
      2014年08月01日
    • 定价
      ¥2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犯罪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学,一方面,其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可以激发对某些现象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帮助我们如何认识犯罪以及如何远离犯罪。就本书而言,读者可以是专门从事犯罪学以及相关研究的研究者,可以是从事犯罪学及相关知识教育的教育者,同样,也可以是从事预防犯罪实务的工作者,以及爱好犯罪学及其研究的有志者。
    文章节选
    探讨犯罪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篇章
    ——《“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
    方法的自反与重构》序
    吴宗宪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这些年来,我很关注中国大陆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情况。虽然自己并非一直从事犯罪学方面的具体研究,但是,我感到中国大陆犯罪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和应用水平都很不理想。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犯罪学教学和研究中不大重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探讨与应用,则写出来的大量犯罪学“研究成果”问题很多、科学性较差,这又进一步限制了犯罪学研究成果实践性的发挥。因此,重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可以看作是提高中国犯罪学研究与应用水平的关键之一。
    每个学年伊始时,我在与自己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次交谈后,往往要分门别类地向他们**一些需要阅读的专业参考书。但在浏览国内出版的犯罪学书籍时发现,关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著作较少。而且,就我国当前的犯罪学发展情况来看,犯罪学研究方法确定是一个迫切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亟须有人为此努力和奉献。
    王志强教授是我指导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多年来一直从事犯罪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绩。在去年入学时,他曾和我说起过他正在写一本关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书。因为犯罪学研究方法毕竟不是我的研究专长,所以也没过问太多的研究细节。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粗略地问过此书的写作情况,他一直说在修改和补充资料。令我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这本书的书稿。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人们对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多侧重于应用方面。《“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这本书总体上是偏重于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可以说是围绕“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这个议题,对犯罪学研究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哲理思考。我对犯罪学研究方法了解的不是太多,但粗读这本书,还是认为体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色。
    **,就研究选题而言,“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这个主题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看出,这是作者长期积累研究经验和反思的结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洞察力与自觉的研究意识,很难想到能够深入探讨这样难度很大的研究题目。志强以社会科学、西方犯罪学在全球化社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为背景进行的犯罪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探讨,尤其反映了他对社会科学研究以及犯罪学研究的认识深度与长期积累。第二,就研究内容而言,本书强调了犯罪学研究方法应当注重方法论的思路,并从认识论、方法论进一步展开,对犯罪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结构式的深度挖掘,从而使犯罪学研究方法这个看似抽象之物变为了看得见的实体,这在国内关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中还���比较少的,至少说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第三,就研究方式而言,该书的明显特征之一,是重视对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作为探讨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成果,突出自身研究方法的运用,表明了作者具有较强烈的研究方法意识,尤其是在主张文化与科学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运用了“相空间”理论以及“分形学”理论,虽然在书中只是做了探索性的尝试,也说明作者具备从理论的角度认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觉性。第四,研究资料的丰富是该书的又一特色。作者不仅亲自收集了很多研究素材,而且还对这些素材做了相应的技术处理,这些都很花费时间与精力。应当指出的是,本书中的一些资料与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在我国当前的犯罪学研究中很少出现过,比如涉及中国近代犯罪学研究的。第五,就写作风格而言,作者重视写作的规范性,在引用相关文献的同时,基本上都做了明确的注释,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说,该书是中国大陆学者探讨犯罪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篇章。
    科学研究是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就如同作者在书里谈到的,它需要研究者将研究者、研究的接受者与研究主题相互融合起来。所以,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或学术著作都需要研究者长时间积累与探索。虽然不能说做学问非需“箪食、瓢饮”式的生活,但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实为磨炼出来的。这些年来,我曾经研究过“西方犯罪学史”这个主题,仅就资料的处理而言就自感是件清苦的事情。然而,质量高的学术研究确实都需要“雕琢”。所谓“学术”,是“学”与“术”的统一,“学”为道,“术”为技。通常认为,犯罪学研究方法就是犯罪学研究的一种工具,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它还是“学”,也需要成为“学”,需要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与“术”的统一体。在我国当前的犯罪学研究中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犯罪学没有或少有类似西方那样的宏大理论。就犯罪学研究本身而言,这与对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不无关系。科学强调经验与理论的统一,强调理论对经验的升华。《“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这本书在犯罪学研究方法领域的研究方面做了一次尝试,虽然其中有很多都是作者自身的研究经历与研究心得,包括作者对本人以往亲身研究的批判,不过,其中提出的一些认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思路与观点还是值得深思的。
    这本书也提到了我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我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我始终认为,学术研究永无止境,学术研究要尊重客观与科学。《论语·子罕》中有句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作为导师,我更希望我的研究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发现新的问题,学会新的研究方法,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从而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是为序。
    2014年4月25日 方法是理论研究的灵魂。作为一门应用价值较突出的科学,犯罪学研究需要研究方法的支撑是无须证明的命题。然而,相对于某些西方**,犯罪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尚属未发育成熟的领域,由此也产生了诸多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答的难题。而且,这些难题也影响着犯罪学理论研究与预防犯罪实践之间的合理衔接。《“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是关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专题研究。本书立足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的进化这个背景,以“相空间”为基本方法论,研究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结构、演变规律以及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在研究方法建构方面的理论选择等一些犯罪学研究方法方面的基础问题。
    本书是一项研究型的成果,考虑研究本身具有的内在逻辑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为便于读者领会本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笔者采取了研究者与研究的接受者、研究方法为一体的研究设计思路,也就是说,只要读者按照文本的叙述顺序,就可以了解该项研究讲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解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会激发读者对该项研究的批判,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参与犯罪学研究方法这个领域。
    本书的研究主题来自于笔者研究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其整体的研究是属于定性
    关于对定性的认识,据笔者了解,大体有两类说法:一是涉及自然科学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即对无法量化或未量化的数据的称谓;二是涉及社会研究的方法,其本来意义上的方法论是诠释的,侧重指在研究者与研究主题共融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深度描述。笔者所指的定性是指后者。的,读者在阅读时同样也可以按照定性的研究方式。按照研究报告的通常写作思路,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是对研究主题的背景介绍,提出了所运用的“相”、“相变”与“相空间”三个概念,指出了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在进化中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可能对犯罪学研究造成的影响。**章是对本书研究难题的提炼,通过对犯罪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涉及研究方法的有关问题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对研究方法的自反,以及在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属于研究方法方面的偏离,从而明确了本书的研究难题——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对本书研究难题的展开,或者可以认为是对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整体分析,包括其理论的、历史的以及现在的三个角度。其中,第二章以元语言的角度为切入点,在一般意义上隐喻了犯罪学研究方法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规律和当前面对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三章主要运用历史比较分析与文献分析方法,以中国近代犯罪学研究以及欧洲、北美社会的犯罪学研究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犯罪学研究方法在时间—空间框架中的变化规律,指出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变化不仅是犯罪研究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相空间”的作用结果,对于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建构而言,所需要的不只是认识这些规律,而且还需要重新认识由犯罪学研究方法构筑的“相空间”,从而使犯罪学研究方法符合中国当代犯罪学发展特点与社会现实需要。第四章是针对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方法建构进行的理论阐释,主要围绕认识论、方法论与研究操作三个层面展开,并就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方法建构的难题——本体化指出了具体化的原则及其实践操作中的一些经验认识。“结论”部分是对本书核心思想的归纳,以及作者在研究中积累的一些关于运用、发展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关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教材、著述,尤其是英文著述已经不少了,而且,还有一些如社会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材、著述,包括中文与英文的。读者可以从这些教材或著述中找到一些*基本的涉及研究方法的术语,如什么是定性与定量,什么是抽样与效度。但是,这些多是告诉读者“犯罪学应怎样研究”,而没有完全表明“犯罪学为什么这样研究”。所以,在看了这些教材、著述之后虽然明白了操作,但却无法变换这些操作,或无法自行发展犯罪学研究方法,也就是说,无法真正走入犯罪学研究方法这个空间。本书的出发点即在于改变教材的叙事格局,通过研究、分析犯罪学研究方法之“道”,从而将犯罪学研究方法变为活的生命体,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适合中国的犯罪学研究。
    本书在写作中引入了一些当前看来属于犯罪学之外的知识点,目的在于使论证和论据更加充分,同时,为便于读者能够结合本研究专题形成自己的“知识树”,故对所有引证文献均做了注释,而且,在注释中也就某些知识点的隐喻做了说明,这些都是笔者有意的设置,目的在于激发读者自有的知识点。当然,由于本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在一定意义上试图融合科学与文化,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读起来感觉比较生硬或生疏的词汇。因而,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尽量走入其语言环境之中,以免予因对词汇理解的差异而引起的对研究结论的误解。在本书的正文中,除标题外有些是斜体的楷体字,其意义在于“强调”,当然,有的以楷体字所做的“强调”是引文中原有的。
    简言之,《“相空间”循环: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自反与重构》是试图以研究为情境而展开的。在研究的类型上,一些知识点不是描述的也不是解释的,而是探索的。所以,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不要将其作为教科书,而是要予以批判地认识。
    犯罪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学,一方面,其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可以激发对某些现象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帮助我们如何认识犯罪以及如何远离犯罪。就本书而言,读者可以是专门从事犯罪学以及相关研究的研究者,可以是从事犯罪学及相关知识教育的教育者,同样,也可以是从事预防犯罪实务的工作者,以及爱好犯罪学及其研究的有志者。 2014年4月30日
    目录
    引言
    **章 源于发现的研究主题
    一、常人中的犯罪学研究方法
    二、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的争辩:研究方法的意识流
    三、中国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的风险:认识研究方法的方向选择
    第二章 认识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一般逻辑
    一、认识的逻辑起点:定位元语言
    二、知识的品质与运动
    三、研究方法:产生知识的途径
    第三章 追踪犯罪学研究方法的“相变”
    一、犯罪学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空间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相变”中的连续体
    三、对犯罪学研究方法“相变”的认识
    第四章 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建构
    一、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逻辑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哲学本质
    三、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化
    四、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原则
    结论
    一、“相空间”理论的方法论适用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与犯罪学理论
    三、关于犯罪学研究方法操作的几点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