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诺夫哥罗德(Nizhny Novgorod)会展**
下诺夫哥罗德会展**在会展**建筑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原因在于其建造的年代较早且规模巨大,而且该建筑的框架结构也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该建筑由工程师奥古斯丁贝当古(Agustín de Betancourt,生于特纳利夫岛)于1758 年建造完成。贝当古从1810 年起在俄罗斯工作,他的作品涉猎范围很广,因此在西班牙和法国声誉斐然。
1817 年,贝当古参观了在下诺夫哥罗德市举办的马卡里耶夫商品展销会(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在一场大火彻底摧毁之前的举办场地后,该展销会转移至下诺夫哥罗德市。贝当古提出了一个扩建计划,该设计应该被视为之后贸易博览会和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先驱。贝当古通过改造奥卡河的一条支流,打造出一座人造半岛。在这块严格对称的场地上,各式各样的展厅与中轴线平行排列。一座桥穿过侧边通道,直接通往一个巨大的庭院,这里以宏伟的入口建筑著称。观者通过此桥从侧面进入会场,这里的展厅数量众多、大小相同,彼此间通过一条条过道形成的规则网格相互连接。中轴线一直延伸到一座大教堂。贝当古负责整个会展场地设计和工程设计,而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德蒙弗朗(Auguste de Montferrand)负责设计单体建筑,其中就包括会场的主建筑。该建筑至今仍屹立不倒。全俄工业艺术展览(The Pan-Russian Exhibition of Industry and Art)于1896 年在此地及毗邻地区举办。这是俄罗斯爆发革命前举办的同类展览中规模*大的一次。此次展览中,有近70 座展会建筑和展厅是由沙皇尼古拉斯二世(Tsar Nicholas II)资助或委托建造的,另外的120 座展厅则由私人公司负责建造。活动公开展出了大量的创新发明,其中包括世界**台无线电接收器,它是由亚历山大波波夫(Alexander Popov)制造的。
在形形色色的会展建筑中,由弗拉基米尔舒霍夫(Vladimir Shukhov)设计的8 座展厅特别值得称道。这些展厅采用了钢缆网格制成的屋顶,展厅的观景塔是世界上**个单壳双曲面体建筑。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将巨大屋顶和巨大展览空间的支撑物数量降至*低。下诺夫哥罗德展厅中的帐幕式悬吊结构仅由两根**立柱提供支撑,这也意味着每个展厅的一边均可设置若干入口。
这种不同寻常的建筑风格完全由结构部件组成,没有任何装饰物,也没有参考任何历史性建筑,这恰恰是趋向于特定目的建筑结构的当代潮流的一部分,也是当时建造的**重要案例。一幅1658 年的版画再现了法国北部法莱斯附近的盖博雷所举办的展会(第11 页),它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早期活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街道与庭院的大片区域排列着许多架子,每片区域分别用于陈列某种特定类型的商品。这里还设有参展商们的表演场地,以及为展会人员提供食品的小吃摊。这幅图描述的情景几乎可以说是展会临时建筑的转折点,此后不久开始建造**性建筑。
随着部分城市开始强化其作为展会举办场地的角色,这些城市逐渐需要修建具有自身独特建筑风格的**性建筑。在巴黎,圣日耳曼展会**于1176 年举办,之后以相同的名字在城墙外修道院附近定期举办。一幅17 世纪的版画向我们描绘了举办该展会的整片区域,这片街道集市网横跨20 个街区,每个街区都含有双层建筑,并配有内部庭院,不同的区域分别用于展示特殊的商品种类。整片区域被一座直线形建筑包围起来,同时有若干个入口,这显然不同于那些活动结束便被拆除的临时建筑,而是可供全年开展贸易活动的场所,而这些贸易活动在展会期间达到了**。
正如中世纪开始将特定区域用于举办展会一样,某些城市也将特定建筑或特定建筑的一部分用于相同的目的。它们全年都被用作商人们的会面场所,在展会举办期间也会被用作旅馆。比如,莱比锡的多功能建筑长年用于仓储、住宿及贸易活动,但在展会举办期间,这些建筑会变得更加繁忙,街道边上也会树起额外的临时展览建筑物。“军械库”(Zeughaus)建造于1498 年,这座仓库的一层被用于举办服饰与羊毛制品的贸易活动。整座建筑后来被人称为“格万特豪斯”(Gewandhaus)或“布商大厦”,其名称还被现在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团所采用(该乐团曾于1781 年—1884 年驻于此处)。克拉科夫市场广场上的纺织会馆可以追溯至同一时期,外形与“格万特豪斯”十分相似。目前它仍用于贸易活动。
在沙皇俄国,马卡里耶夫(Makaryev)村庄是该国*重要的零售市场所在地。随后其地位被下诺夫哥罗德市举办的展会所取代。下诺夫哥罗德市展会有着宽阔的露天广场,由奥古斯丁 德 贝当古自1817 年开始建造。该项目包括1 个人工半岛、1 座俯瞰奥卡河的纪念碑式展览建筑、2 座****、8 座市场大厅以及沿着中轴线排列的48 座展厅。这个充满野心的项目正是后来的世界博览会和大型会展**的先驱。
到了19 世纪,作为商品购买、销售场所的传统展会逐渐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及批量生产的普及,展会成为宣传发明、创新、技术原型、模式、模型和类似的物品的场所。这一时期也是世界博览会极其成功的时代,首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 年在伦敦举行。
2、世界博览会
在19 世纪以前,世界博览会成为艺术、手工艺品和工业产品*为重要的展示窗口。传统展会逐渐被这些活动所侵蚀:商品本身取代了商品购买、商品销售和商品交换,成为人们赞赏的对象。世界博览会的巨大成功不仅促进了经济技术变革,也显著影响了19世纪与20 世纪的建筑学和工程学。
大量会展建筑在大小、风格和施工建造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们的建造目的就是满足上述不定期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需求,而这些建筑也是某种形式的试验:在空间宽阔的场地上采用创新性的技术进行工程建造,这往往也重新诠释了某些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或某些遥远地区的建筑风格。
用于普通商品贸易展览会和世界博览会的建筑都需要满足相似的结构要求,也就是要设置巨大的楼面空间并将屋顶支撑数量降至*低,这样才能灵活地布置展台,并为参观者及参展商提供通道和所需的服务。
世界博览会建筑物与现代会展**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更倾向于较短的生命周期,因为世界博览会不定期举办,而且举办地点不同。用于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建筑都强调宏伟壮丽这一特征,因为这些建筑必须如同其内部展出的创新发明一样令人赞叹。它们都是特定时期、特定风格或**身份的代表,而且在博览会结束后往往不会被再次使用或用作他途。在设计世界博览会建筑时就要考虑到未来的拆除,因而必须符合不同的功能结构要求,它们不同于那些长期使用的建筑,在设计时需要与不断变化的需求保持同步。
然而,世界博览会的伟大建筑试验也为现代商品展销会建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某些情况下,诸如米兰、布鲁塞尔、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建造起来的建筑会转而用作会展场地,而且其中一些被保留了下来。
在19 世纪中期,由于并不存在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世界博览会成为*新科技、艺术发展的展示窗口:蒸汽机、电灯、工厂加工机器、电梯、摄影、现代艺术等都是在世界博览会上为大众所熟知的。其中展示的许多发现与创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现代生活;而其他一些则被人们遗忘,或是未过新鲜期后便步入消亡。
人们参加世界博览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发现新的事物,寻找新产品的灵感,或干脆照抄其他现成的商品。传统展会的主要目的**于商业,直接及间接的信息交换则居于次位,但这种信息交换功能在世界博览会上被推上了首位。它们是技术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而确保创新能够快速传播并在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参加博览会的各个**之间的竞争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确保人们能够快速感知新艺术潮流和新时尚。人们需要不断发布新产品来打动参观者,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某些公司或某些**所具有的创造力,这都营造出了一种竞争激烈的氛围。
关于世界博览会历史的著作已有很多,而本书主要关注那些对现代会展**设计与施工产生持续影响的建筑。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建筑引起人们的特殊兴趣,其中*为**的就是水晶宫。该建筑是为1851 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万国博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而建造的。
该建筑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室内空间,采用*少的屋顶支撑,同时还要保留原有的树木。该项目委托给了约瑟夫 帕克斯顿, 他是一名擅长温室建造的建筑师。帕克斯顿的巨型预制铁结构仅花费17 个星期就制作完成,该建筑设有一条33 米高的**走廊和75 000 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可容纳来自28 个**的17 000 名参展商。**万国博览会吸引人数超过600 万,并为以后继续举办此类活动铺平了道路。
水晶宫*为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其建造施工方法,施工中采用了由少数几种材料制成的预制部件。这些预制部件组装简单,原因在于其必须尽可能的轻质、廉价,并将装饰物数量降至*低。该建筑成为后续各类会展建筑的基准,并对19 世纪的建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此相比,后续举办的展会(1855 年于巴黎、1862 年于伦敦)所具有的影响力便大大降低。会展举办者竞相建造*大规模的建筑:分别是位于巴黎的工业宫和位于伦敦的有着两个金属穹顶的展厅(125 000 平方米)。与水晶宫简单、实用的建筑风格相比,这是向传统设计与历史建筑风格的回归,而且如此巨大跨度的大型金属建筑结构必须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石制外立面融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在后续会展中反复使用这些建筑,不过这些计划大部分并未实现。由于这些建筑的规模过大而无法长期使用,以至于在若干年后均被拆除。
1867 年举办的巴黎展会是另外一个转折。仍然沿用了将一座**建筑分割成若干小型独立展厅的理念,但未受古典主义的影响,这里采用了简约、实用的设计,使得数量不断增加的展览秩序井然。
奥姆尼巴斯(Omnibus)这座巨型椭圆型建筑建于战神广场(the Champ de Mars),其中有一系列的封闭式长廊,可提供150 000 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人们参观完所有展品需要步行74 千米。其设计使得不同的长廊可以分别用于特定主题或特定商品类型,从**花园向外放射形延伸的道路将会场分隔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都代表一个特定**。这样便于人们对比不同的**和商品。**花园是人们的休憩场所,环绕着主建筑的花园中还设有一系列更小的展厅,它们主要用作餐厅或举办小型展览。对此,人们的反应各异:部分观察家起初怀疑这种规模的展览能否继续在一座独立建筑中举办,奥姆尼巴斯的布局是否足以容纳所有不同类型的商品。
1873 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为维也纳的普拉特公园(Prater),这里有一个独立的主建筑以及一些主题展厅。有着穹顶的圆形**建筑被一连串的展厅包围,这些展厅沿着900 米长的东西轴线采用梳式排列。这些展厅被分配给参加展览的**,其内部包含的庭院则用于举办户外展览。此次博览会设有两个二级入口,分别位于东西轴线的两端,而主入口则直接通向**圆形大厅。世界博览会会场的北侧部分设有较多的主题展厅和巨大的“机械展厅”(Maschinenhalle,长为800 米,展览面积为40 000 平方米)。车站位于博览会会场北侧的**部位,通过两条遮蔽式小路与主建筑连接起来,而仓储区域则位于会场的东侧和西侧。博览会会场的其他区域包括二百多座展厅、小型建筑物和出售食物的小商亭。
主建筑的展览空间布局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人们称赞展厅空间进出、通行极为便利,还对展厅空间能够以模块化为基础进行扩展大为称道。在随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该建筑仍被用作欧洲会展**的标准。在双梳式布局中,独立展厅沿着主轴线排列,其间点缀着开放式庭院,这是现今露天广场*为常见的布局,因为这可以灵活地将会场分隔为小型单元并有利通行与方向判断。
在1878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巨型独立式会展建筑仍占统治地位。战神广场先前曾举办过三次国际性活动,后经扩建穿过塞纳河直至夏乐宫(the Place du Trocadéro)。
在军事学院与塞纳河之间的一片巨大场地上,建有一座700 米长、340 米宽的展览宫,该建筑被分成9 条高度各不相同的平行长廊,街道沿两个方向穿过它们。它与现代会展**的主要相似点在于设计的尺寸和基本几何学。对比1878 年巴黎世博会与如今米兰国际会展**的总平面布置图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场地大小基本相同,都约为1000 米长、500 米宽。它们的构成也十分相似,沿轴线的对称布置是整个建筑的脊柱,主街道旁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功能设施。其他通路的起点位于展览区域轴线的任意一端,其中面积较大的矩形区域中有更宽的通路;这些区域依次被分隔为更小的区域。该会展**的中轴线两端均设有入口,而人们从会展**会场长侧边的二级入口也能进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