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 虽不是名山峻岭,我也在这小山深处度日三十余载,离群索居,不问世事。不过有时也会像快艇一般,不由自主地让生活快进。 不是吹嘘,在这种时候,周围的救援船只由于一切都在超速运转而忙得晕头转向,但在我眼里,一切都进展得太缓慢了。周围的人忙乱,主要是他们的日子都过得不如意。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没能和我一样有充足的睡眠,也没有像我平常一样注重摄取所需的营养,并且会为一些无足轻重的琐事自寻烦恼。像我这样,全身心寻找美的生活,仿佛就在另一个世界。 如我般热爱自由的人与加入组织一类的事是无缘的。画联、艺术同盟等完全是别处的风景。 至于一日三餐,我看到多数人是别人准备什么就吃什么,以此维持身体营养需要。他们满足于妻女做好的饭菜或厨师照菜谱做的菜,就这样草草打发了自己的饮食生活。 看到这些,意识到竟然有这么多人对饮食世界一无所知,我很震惊。人们竟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食物。 这些人不知道人类是自由的,可以像山林里的小鸟、野兽一样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获取足够的营养。不知人们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根本不去了解饮食,草率应付自己的饮食生活。 我认为现成的食物不可能提供一个人所需的充足的营养。我这个人追求美食七十年,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吸收足够的营养保持健康,那些现成食物一直远离我的生活。我一向不以价格高低或广告多少来选择食物。 我深信正是这样使我摄取了自身所需的足够的营养,并保持了健康。在这个已经满头白发的岁数,我还没尝过生病的滋味,起码没有一处可以称为病症的地方。这就是*好的证明。吃得香,睡得熟,仿佛山林里的鸟儿��般活得自由自在,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早睡,晚起,喜欢睡午觉,晚上一觉睡上八到十二个小时,一睁眼就全身心投入工作,干几倍于常人的工作。每天回家先泡个澡,泡完立刻咕咚咕咚来上几小瓶啤酒。我的家安在人迹罕至的山里,视线里都是淳朴自然的山野。家里摆放着近乎**的古代美术珍品,周围还有狗、有猫、有鸡、有鸭子。鸟儿在四周悠闲地嬉戏。我的身边就是这样,没有任何损害健康的因素。也许我的健康就得益于它们。 当然,无亲无故,无妻无子,我这样孤独的生活恐怕也不多见。也许正是没有这些牵绊,我才能过得如此逍遥吧。若是有了兄弟姐妹或妻儿,难免要向生活有所妥协——穷流浪汉不可能让每个家人都满意,也不可能独享自己喜欢的生活和美食。 果真如此,野兽、山禽的生活比人类真不知要惬意多少。它们应该也没有人类那么多病痛吧。 我想像山林里的鸟儿一样单纯,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林之鸟一样…… 美食七十年之体验 谈美食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以前,诸如木下的《美味求真》、大谷光瑞的《饮食》、村井弦斎的《食道乐》、波多野承五郎的《探求食味真髓》、大河内正敏的《味觉》,等等,各自都表述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北大路鲁山人可是,一旦触及实质的美食问题,能够表述清楚、值得学习借鉴的却不多。 十分遗憾,他们每一位都受自身美食体验方面的局限,谈不出值得一读的东西。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们缺乏亲自做菜方面的经历,看法、想法只停留在表面。另外一个理由便是先天素质方面的欠缺。首先,他们缺少对美的感动。 总之,饮食文化涉及面太广,底蕴太深,似乎无法轻率而论。因此,许多人有关食物的观点从来都是一派胡言。说**一点,他们既不懂享受美食的方法,也没有足够的学习愿望。 我个人在饮食行业摸爬滚打七十年,也未必能说已穷尽其中之道,仅仅只是进入享受其乐趣的境界。可是,七十年从不间断地埋头于美食生活,结果的确和别人有所不同,有种感觉像是走到了尽头,吃遍了所有**美味的东西,真正达到在这一领域的游刃有余,无拘无束,因此也难免不产生曲高和寡、“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感慨。这就是今天的我之心境。 这样一来,许许多多认识我的人认为我很不幸。或许情形果真如此吧。也许他们觉得美食怪癖七十年的我,*终也难逃以不幸收场,这不值得玩味、嘲笑一番吗? 不过,在受到大自然诸多眷顾的人世间,食物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任何对于食物的敷衍糊弄都是不能容忍的。成千上万种食物,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味道,给人类带来无尽的快乐。心怀感激接受它们的本味、享受它们,这就是用餐,同时也是料理之道。拙劣的料理破坏了食物之本质,使其本味丧失殆尽。这样的料理可谓有悖天理!吃的人,不哼不哈,毫无鲁山人于烟花节期间在家中烧烤鸡串 反应,只顾填饱肚子,然后不断生病——这不正是众多人的饮食姿态吗?实在令人痛心啊!收音机、电视、杂志上天天都在讲营养学,这是否从侧面告诉人们,我们的社会存在大量营养失调者? 肤浅的营养学研究者似乎把“营养餐”和“营养药”混为一谈。所谓“营养餐”是指口感好、愉悦人类,成为人类精神***的物质;相反,“营养药”却是在病人逐渐病入膏肓时不得不用的是令人极其讨厌的东西。再换个角度进一步来看,营养是人类自身内在的欲求,对于它的摄取、咀嚼,在咂吧舌头、连连称好声中自然维护我们的健康,提高营养效果。正如许多事实表明的那样,一旦某种营养餐被大家评论、认定为“难吃”,那么,其理论上的营养效果又怎能实现呢! 既然谈“食”,就不得不敏锐地观察每种食物所具有的特质,由此钻研寻找料理的技法,合理操作,实现其美味。做到了这一点,其营养功能自然会实现。食用者身心愉悦,健康必然相伴左右。这样一来,对于料理的思考也就具有了艺术性,变得更加有意思。假如心甘情愿被世风日下的奸商料理、心浮气躁的低能料理轻易蒙蔽,世人自然难逃被慢性杀戮的厄运。“衣食足而知礼仪”——此话至真,当今亦不例外。本人**没有炫耀自己人生经历之意,不过我还是得告诉大家:按照我一贯的饮食信念坚持下来,这七十年的日子里,我几乎不曾身患什么大病。相反,至今保持气色红润,常常被误以为刚刚喝过酒。首先,我不大会感觉冷;对于酷暑,也能泰然处之。同时,自以为工作量是普通人的好几倍。加之别人送给我的赞美之词——乐观、健谈,从不为没钱花、被人耻笑之类的事犯嘀咕等,所以如今我依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一心只追求自己想要的好“饵料”,这便是我七十年的美食经历吧。 日本料理的基本观念 外出旅游时,有时不得不吃火车上的盒饭或是旅馆里的饭菜。那质量,真让人难以下咽。这种日本料理根本就是个应付。相比之下,西餐倒还可吃,中国菜也行。看来,西餐、中餐之类加工相对容易简单,只要记住规程,照章办事,也许人人都能做成。可是,看看日本料理,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得用专业厨师,即便这样,从早到晚还要不断唠唠叨叨,训斥教导他们。不过,日本料理一旦做成,便可以满足所有日本人的嗜好,其菜品口感完全适合我们。可是,这种完全适合的境界却是不易达到的。 在圈内,无论我们再怎样训诫呵斥,厨师们一般也会当耳旁风。因此,想借此宝贵机会,也让他们仔细听听。这样一来,一边给大家作报告,一边也说给日本的厨师们听,似乎有借此场合利用大家的嫌疑,还望谅解。 我们常听人说,给几岁的孩子吃什么样的食品、怎样的饭菜才好等诸如此类的话题。那种吃饭的老生常谈,这里恕不涉及。我今天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个萝卜和那个萝卜比怎么样,这个水和那个水、这个“什么”和那个同类比较孰好孰坏的细微玄妙之处。比如说紫菜,探讨“怎样的紫菜才是*好的”这类带有比较、评议的话题。再比如说,**料理店用于生鱼片的酱油各不相同,能否把它们一一区别开来,等等。说句冒昧的话,这些对大家来说恐怕有点太过专业了。总之,我想要说的是:从所谓美食家的立场,要说**也的确是从极其**的嗜好出发,来探讨食品的话题。请大家有个思想准备。 所谓料理即料察食材之理 “料理”二字,字面上就是料察食材之理。不过我感觉似乎其意义更为深邃。总之,还应该有必须具有合理性、切忌违背食材物理、合理处理对待食材等含义。所谓“割烹”译者注:日语中指食物调理的另一个词汇。,仅指切、煮之意,没有料察食物之理的意思。所谓“料理”,应该是指始终料察食理、不做违背自然的勉强之事。 真正美味的料理靠“热蒸现卖”学来的技术是做不出来的。邻居家太太能做我也试试的想法是不行的。必须打心底里喜欢、并且拥有敏锐的味觉方能做出好的料理。 料理必须看人下菜 不能把自己的料理强加于人。就像医生必须对症下药一样,做饭菜也应该仔细考虑适合的对象。这自然就需要花心思。医生要对症下药,须了解患者病状;同理,料理师则要分辨食者的嗜好,无论男女老幼,都应当满足其愿望要求。对方是否饥肠辘辘,之前吃过什么样的食品、吃了多少、质量如何,以及其平常的生活、现在的身体状况等都应予以考虑。没有相当长的料理经验,想要顾及这么多恐怕办不到。 味淡、味重也不能一概而论,淡有淡的独到,重有重的妙处。任何味道都必须根据人的嗜好,也就是说不能违背食材之物理。因此,仅仅颜色诱人不行,只凭口感赢人也不够。首先通过变换花样、改变颜色搭配,然后再到追求味觉,总之让所有感觉都得到满足,才能成就美味之大观。看来,想成为名医、名厨都不容易。 选料*为重要 以鸡为原料来看,*能体现鸡肉美味的应该是不大不小的中等鸡。加吉鱼大致以一公斤半到两公斤大小的味道*佳,超过四公斤或更大个儿的味道就有些差。不过,就算味道稍差,大个儿加吉鱼的鱼头用来蒸着吃还是很不错的。大个儿加吉鱼虽然形状和颜色好,看着感觉不错,味道却谈不上。当然,也不能因为小的味道好就专门只选小的,毕竟有时也会有例外,凡事都不能那么**。对此,希望大家作为常识尽可能多了解,多琢磨,然后随机应变,择机而处。 美味佳肴原本都要依赖好材料。材料不好,手艺再高的厨师也无能为力。比如说芋头,如果天生质地粗硬,无论用什么方法、任哪位高厨来煮也不管用。鱼也一样,如果本身没有脂肪,不管你是煮是烤,也不管你是涂黄油还是抹海胆,任凭怎样折腾也难入味。这就是为什么要精选材料的缘由。分辨材料的优劣,绝非容易之事。虽然难,经过仔细钻研,加上一定的天赋还是能够掌握的。明知材料不好,抱着听天由命、稀里糊涂试试看的心理是做不出好的菜肴的。 不要妨害食材的原味 不妨害食材原味是料理的秘诀之一。黄瓜就是黄瓜、蚕豆就是蚕豆,各有自己本身的味道。烹饪时一定要尽量注意不破坏这种天然的味道。就说一颗小芋头的味道,人力是无论如何也模仿不了的。所以保留其本味也就是处理鲜活材料的过程本身。比如做水煮豆腐,就一定要找到相应的好豆腐。可是,人们往往不谈豆腐,只探讨酱油、作料等。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东西可以不仔细,毕竟探讨这些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比起这些,**重要的在于研究豆腐。在精心选材的同时注意不破坏材料的原味。这些味道,科学、人工无法造就,必须珍惜! **料理忌用味精 虽然近来被大力广泛宣传,但我仍然接受不了味精的味道。一旦味精进入厨房,由于懒惰,厨师们很容易形成过度依赖,使用过量,从而影响菜品口感。我们一直不在料理操作间放味精这类东西。当然,若使用方法得当,味精也可以调制出一些可口的副食菜品,但却不适用于**料理。总之,眼下若想保证料理的品质档次,尽量不使用味精为好。对于**料理、**料理来讲,经验告诉我们,味精之味档次不够且无法保持味道的稳定,还是应该用自己制作的海带高汤、鲣鱼高汤之类来调制才对。 蔬菜越新鲜越好 老年人一般喜欢蔬菜料理。这从健康角度来看也非常好。我因为在镰仓做陶器,在那边有一小块地,所以能吃到刚采摘下来、*新鲜的芋头、大葱等,感觉味道的确不同寻常,非常好吃,有时甚至让人怀疑吃着别的什么美味一般。蔬菜采摘后稍微一放,味道便有很大下降。在东京,自然难以做到了;但在镰仓,我招待客人时,不到做菜紧跟前,我是不会让人去地里采摘蔬菜的。 芋头的情形略有不同。采挖、清洗再到烹煮等几道工序下来,即使新鲜度稍稍下降,因为食用期较长,也无大碍。当然,若能吃上新鲜的那自然再好不过了。现在正是采摘松茸的时节,如果进山现采现烹,一定美味无比。我现在是从京都一带采购,由于每次购量较大,在运输途中,松茸会在筐子中继续生长,等送到时个头会增大。但因为属于无营养源的生长,自然会消耗自身养分,从而导致变味。竹笋也是这样,发货时五寸,收货时一般会多长出一寸。这正是这些蔬菜看似新鲜,其实味道却变得不新鲜(死味)的 原因。所以,作为蔬菜的美食原则是:一定要吃真正活着的。否则,便无法品尝到真正的美味。 分辨鱼和蔬菜是死是活,显然前者容易后者难。所以,蔬菜以新鲜的为好,即从采摘到食用所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加吉鱼等较大鱼类放一两天反而味道更好的情况也是有的。蔬菜在采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非自然的发育,因而需要作相应处理。比如把大葱的葱叶部分摘掉,只留葱白部分保存;否则,葱叶继续生长会消耗葱白的营养。白萝卜如果不切掉缨子,则会继续消耗萝卜的养分,应尽快切除。切下来的萝卜缨子可用做腌菜之类,也不会浪费。如此看来,蔬菜保存也有小窍门。不过,说到底蔬菜*好用刚采摘下来的,越新鲜越好,鱼、禽类体大者可适当存放后食用,体小者则越新鲜越好鱼、禽类个头越大的越能久存。不过,小型的禽类,如斑鸫、鹌鹑、麻雀等,小型的鱼类,如沙丁鱼、鯵鱼等以刚捕捞或刚宰杀的味道*好。个头大的东西多来源于海里或山里,存放三五天后反而味道更好。 妙趣餐具、煞风景餐具 好不容易做出来的菜肴,盛装进不相称的餐具,结果会大煞风景。即使菜肴上佳,若配以怪异的餐具,也无法给人以好感。盛装菜品,使之具有鲜活感者,我称之为妙趣餐具;相反,抹杀菜肴色、香、味的称之为煞风景餐具。就像茶艺师们看重茶具,为购得中意之器具,往往不惜花费血本,上乘的餐具可以让菜品锦上添花;相反,餐具低档粗俗,菜品也无法显出品位。总之,菜品和餐具要保持协调一致。 选择餐具,也不单是抽象的审美批评,必须真正喜欢、乐于使用并用心珍惜。它和料理其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喜爱琢磨餐具,必然会喜爱料理,就像相辅相成的两个汽车轮子一般。 说到底,料理必须从自己喜爱、动手做起步 实际上,要想提高烹饪技艺,必须要自己喜爱,并亲自动手去做。烹饪应该是一种兴趣。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知道怎么做好吃,而是能以极高的热情,愉快地动手去做。这样,通过琢磨餐具等,加深对艺术兴趣的培养,逐渐提高品位,追求更**别的东西。诸位如果参观完帝国美术院举办的展览会,心情一定不错吧。那是因为各位对美术的欲求得到了满足。如果要追求更高的层次,各位就应该去博物馆了去看看,既能提高对餐具的鉴赏力,同样也能提高对于食品美的认识。比如在菜的切法、盛盘技巧、色调搭配等等方面都会用心。说到底,料理必须从自己喜爱、动手做起步,除此别无良策。仅仅因为老板要求严而勉强学习提高,这样不会有大的长进。希望大家能够逐渐培养对料理发自内心的喜爱,真正愉快地去面对料理。 *后,想就酱油再说几句。酱油色、味太过浓重不利于做好菜,应该选色和味单一的。有一种播州龙野出产的酱油,关西从古至今一直在用。东京以前没有,近来,京畿的山城店开始有售。说实在的,酱油口味不清淡真做不出上等菜品。清淡的酱油既不轻易着色,而且成本低廉,从经济角度考虑只是盐分多,正好更划算。总之,口味单一的酱油可以说是做菜不可缺少的。 接下来想说说刀具,不过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简单说两句。一句话,请大家务必选用刃口锋利的刀具。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加喜欢切东西,自然也就对料理更加感兴趣。 料理的**步 从前有个懒汉,老婆去世后一人鳏居。他想:“我得先找块地,一块肥沃的土地。然后在上面种菜,这样便可每天享用新鲜蔬菜。” 可是,懒汉并没有寻找土地。独自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肚子饿时就啃面包。到了第二天他又开始思忖:“不单只种菜,还要养牛、养猪,那样便能吃到美味的鲜肉。” 不过,想归想,懒汉依旧没有行动。肚子饿了,就吃剩下的面包。这时不知为什么,懒汉的头似乎有些浮肿变大。 又到了下**,懒汉又开始做梦。心想:“老婆不在了,我也能这样坚持。再等等看,再等等看。实在不行,我也能自己做饭。我要造一间不需要多动就能解决问题的方便厨房。一间明窗净几的厨房。 可是懒汉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肚子饿了,又打算啃面包时,却发现面包没了。他只好到米柜里抓些生米,一边咀嚼一边又开始幻想:“厨房先不用急,应该先做一件穿着舒适,有利于干活的简易工装。” 这么想着,懒汉依旧什么行动也没有。拿起妻子生前放在架子上的苹果啃了起来。 懒汉的头好像又有一些增大。 “对了,对了,干脆建个果园。那样一来,每天就有新鲜水果下肚,多爽啊!” 不过,懒汉依旧什么也不做,肚子饿了继续嚼生米。 如此这般,懒汉不断想这想那期间,头不断增大。因为什么都不干,手和脚渐渐萎缩变小。家里能吃的所有东西都吃得一干二净。即便如此,懒汉仍没有停止幻想、空想。他的头越来越大,手脚和身子越来越小。 终于弹尽粮绝,懒汉索性便把自己小得可怜的脚吃了。因为依然停止不了思考,头变得越来越大。实在没办法,*后连自己的身子、手全吃了。 *后,懒汉只剩下用来思考的头和吃东西的嘴。可以说,这懒家伙所想的事都没有错。问题在于一件都没有去落实。社会上存在大量这样的“大头懒汉”,时不时会令我想到这让人不舒服的寓言故事。 自己有了好的正确的想法不讲,别人有了错误、不好的言行也不指出。这样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只想不干,正如上文之懒汉。 做好料理的秘诀在于实践。不管我说得对与错,都希望大家给予评判。如果认为正确,则请务必遵守。 我以为,思考固然重要,聆听也同样重要。与之相比,实干则更为重要。 我们常会碰到一些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即使想要去做,完成却需耗费大量工夫。可是,从“希望做”跳跃到“决心做”这一心理变化恐怕一秒钟都不用。首先要有愿望。有了尝试的愿望,进而将其转化成实现愿望的决心。一旦下了决心,就应该迅速执行,付诸实施。其次要坚信:世上无难事!大量事实表明:往往很多人在尝试实践之前,便打了退堂鼓,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完成不了,从而放弃。 料理总是伴随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其窍门常常离我们很近。不过,发现并*终掌握这些窍门的路程也许不近。可是,再长的路途也一定得从脚下起步! 料理与餐具 近来,食品在多方面引起关注,有关食品的议论也日渐增多。尤其是从营养学方面着眼,对食品的搭配、分量要求开始严格起来。不过,我一直认为:除小孩和病人外,对于有能力依据自己意志、喜好自由选择的普通人而言,那些议论大多属于多余。 因此,也难怪一提到“营养餐”几个字,人们首先便会联想到“难吃”。据我们观察,所谓的“营养餐”,既不属于饭菜,我也不知属于什么东西。 人的食物不同于牛、马,因为人会把食物烹饪之后才吃。这么看来,料理烹饪自然就成为如何使食物好吃的工作。不过,这里我并不是要给大家解释什么是“料理”的概念。**想指出的是:那些就此说三道四的医生、料理专家等其他博学之士,虽然就料理正在作各种评论,却没有一个人就料理与餐具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显而易见,没有餐具便不存在料理。远古时期人们把食物放在柏树叶上食用,这就足以说明当时已经意识到餐具的必要性。简单地说,假如把咖喱饭放在报纸上端给客人,恐怕没人愿意食用。这是为什么呢?显然,放在报纸上的咖喱饭给人一种丑陋不雅的感觉,让人产生讨厌的联想。如果只说咖喱饭本身,无论是盛入干净的盘子还是放到报纸上,本无多大变化。尽管这样,盛放在美丽别致菜盘里的咖喱饭会让我们在愉悦中享用;而放在报纸上的,单是看一眼就会让人浑身打战,眉头紧锁。这足以说明餐具之于料理的重要作用。 料理与餐具 虽然这样的感觉每个人都有,但在美食家、美食通一类的人那里,这种感觉会变得越发敏锐。越是知食真味,对料理便越挑剔; 对料理越挑剔,便对盛装料理的餐具越讲究。这是一种必然。 然而,现在众多专家一方面对料理评头论足,热议不断,一方面却对餐具只字未提。这意味着:要么他们对料理依然缺乏见识,要么就是他们未必真懂料理。 明察以上道理,接下来的许多问题便有了答案。从料理加工者的立场来看,这道菜应该盛装进怎样的器皿;使用这样的器皿时,料理必须如何加工才好等。餐具和菜品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如此一来,对于料理的认识便会更广更深。 再从其他方面来看,可以说产生好餐具的时代往往也是好菜品辈出、料理有较大发展的时代。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现代不是料理的快速发展时期,原因是现代并没有什么好的餐具产生。 “中国料理世界**”,这是那些饮食界一知半解者常持的观点。 同时,一般大众也就随声附和差不多**应该是中国吧。可是,我个人的观点是:北大路鲁山人制作:金手贝纹轮花杯中国料理真正赢得世界**的辉煌是在明代,并非现在。这一点只需看看中国的餐具便不难明白。在中国,无论是古染工艺还是红绿彩绘工艺,餐具作为艺术品达到鼎盛时期都在明代。到了清代,品质已开始下滑。到了现代,更是难上档次。也难怪,品味当今中国料理,难有让人为之感佩之物。 进一步考察餐具,便可推知其料理的内容。中国餐具绚烂多彩,外观气派;西洋餐具清一色纯白,坚持洁净至上;日本餐具注重内质淡雅。这不仅仅代表各自料理的特征,甚至也折射出各自不同的国情。 如此一来,无论从哪方面看,料理和餐具都不可分离,恰似夫妻一般,关系密切。只靠舌尖来判断菜品味道表明还处于料理领域的初级阶段。要想提**次,吃出品位,不单是食材,餐具也要亲自挑选。当然,更进一步,餐厅、正堂的装点布置也和料理有关。这里仅就关系*为密切的餐具加以讨论。这是日本厨师们首先应该解决的大问题。 什么是好的料理、好的餐具,这是接下来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当**本餐饮界普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