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这一观点显然与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有很大关联。不过在借助波兰尼范
畴来结合问题的这两面时,另一远景变得明显起来。因为我们现在同样看
到了可转换性隐含于整体论价值关联中的趋势,这并非是波兰尼自己希望
发展这一概念的方向。实际上,为了协调其为科学探究有效性建立一个基
础的兴趣,他希望在焦点一缄默知识结构中找到一个手段来收集一种普遍
有效标准。那就是,通过“住于”显见于任何特定行为结合中的一致性和
焦点,那一结合的固有旨意或评价,也就是一个对它自身意旨和行为的评
价就能出现。基于此,我们能“从内在[他者的]自己观点”来判断想要的
结合是成功还是失败。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天台体系对整体论前提的
采纳达到了一个更激进和不妥协的地步,这适应了其对交互主体性范畴的
展开,从而暗中削弱了这一整体论意涵的基础。在天台看来,从没有任何
确定性的限制设定给一个特别的“整体情形”以便我们对其价值作出一个
*后判断,因为通过不可避免地再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一判断不大可
能成为同样有效的预言。此外,这一再结合不是外在于原初理解的整体,
相反,若给出遍中论的交互主体性来支持天台价值理论的话,那么无限量
的可替代结合模式总是已经在每一结合中起着作用并已改写它。
不妨设想我正在对着墙扔一个橡胶球然后又抓住它,每次球弹回时,
我的整个世界就聚焦成自己肌肉的运动,我的视野中只有这个球,我的脚
、胳膊以及脊柱全部运动着以便抓住球。我的身、心以及所有我了知的都
朝向这焦点而结合起来,他们都展示为“抓住这个球”。依波兰尼的看法
,我们会根据这一自定目标来判断我行为的价值,如果我的肌肉、神经以
及感官的结合方式使我可以优美自如地抓住球的话,那么我正在做的事就
是一个有效的积极价值。但在我们此处探究的立场中,这一状况及其内在
的价值设定并不具有予其自身一个*终判断的优先地位。当我一跃而起,
成功地抓住球的同时,我自身也飞窗而出导致死亡,评价的参数似乎也已
经可以扩展到需要重写原先的评价,即我跳跃而起是否是一成功行为。此
外,我所有的行为,扔球和抓球的整个状况以及它内在的评价,他们自身
只是结合进其他整体的一个部分。实际上在天台看来,必然有着无限量的
他者,这些他者根据其自身的目的同等有效地评价那个部分。对了知与评
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