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血型
一、什么是血型
“从广义上说,在血液中所能检出的任何多态性皆可称为血型。然而,血型通常被限定为血细胞表面抗原,而人们一般所称的血型则是指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参见《人类血型》,[英]杰夫丹尼尔主编;朱自严主译,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人类的血液有型别之分,是在100多年前被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的。目前已有270个公认的血型抗原。一个血型系统中可有一个或多个抗原。这些抗原都是由一个单一基因座的基因所控制,或由两个或多个相邻但相互之间无重组发生的一簇基因所控制。每个血型系统之间都不能有关联,即须独立。任何两个血型系统,都必须证实其基因是在不同染色体上,或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同时,在减数分裂时,两个血型系的基因须分别独立地遗传给子代。血型抗原大部分归类于29个血型系统中。参见《人类血型》第1~2页。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报道:血型比你想的多。美国佛蒙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近在红细胞中发现两种新的蛋白质,从而证实两种新血型是存在的。原来,血型远远不仅有A、B、O和AB。其他28种较为罕见的血型通常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参见2012年2月26日《参考消息》“血型总数增至32种”。
尽管我们还有可能发现许多新的血型或新的血型系统,但人类每个人的血型在ABO血型系统中必居其一,而且它还是我们*先发现,并被实践证明**一个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涵盖所有人类,它把人的血液分为O型、A型、B型和AB型四种,其依据是红细胞外缘的抗原区别。但在这里我们谈ABO血型系统不是指生理上的血型,而是借用这一名词间接地对人的心理进行区分和研究,也就是说与人的血液类型本身并没有关系,只是利用它便于查出来ABO血型基因,人们容易明白罢了。ABO血型在心理学领域只是一个符号,所指的是ABO血型基本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许多人凭想当然望文生义,在血液的作用与人的心理上找关联,其研究方向是错误的,事实证明也是没有结果的。这就好像仅看到某人穿着漂亮的高跟鞋,我们就可以说出她的一般生理特点一样,这显然不会是通过研究高跟鞋的颜色、尺码、质地和款式得出的结论吧?!
二、人们对血型的认识过程参见《血型与心理学》,王建强著,**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5页。
人们对血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总结,以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而精心研究的必然程序与结果。
1.输血配型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C血型,1902年他的学生狄卡斯德罗发现AB血型,1907年国际上统一对四种血型命名(C血型改称为O血型),确立了ABO血型系统。今天,这样一个医学常识已深入人心,即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一种血型的人,而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一种血型的血,此外,都必须在同种血型之间进行**输血。所以,具有O型血的人被称为“**输血者”,AB型血的人则被称为“**受血者”。但实际上,除非特殊情况下,O型血是不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的,AB型血也不能任意接受大量其他血型的血液。同型血相输应视为输血领域中*重要的基本原则。血型的发现,揭开了人类输血历史重要的一页,也是人类对于人体血液生理功能认识的一大飞跃。
2.身体素质
自从人类发现血型并应用于临床**后,逐渐从实践总结中发现同种血型的人往往具有相类似的体质特征、患病概率(乃至心理特点)。现在许多严肃的医学、体育工作者每年都撰写大量的科学论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一些很有趣的结论。
现在我们知道,人的ABO血型是人类细胞核第九对染色体中的某些基因段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同样,血型基因也会在人类200多种体细胞中表达,不同血型的血液在人全身血液循环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不同血型的人会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对其体质会有影响;但人的后天环境影响、自身心理素质等也会对其体质产生作用,这些应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科技水平所限,研究手段达不到,我们尚不能将问题说透彻。这属于基因体质、基因病的范畴,*终解决后将会对整个医学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人的生理特征是心理特征的基础,也会对血型心理探索提供巨大的支持。
3.气质性格
传统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一种具有天赋性质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是其特点则在后天环境中表现出来。参见《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2~643页。对气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血型说是其中一种。
早在1918年**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波兰科学家就曾对16个**8500名士兵的血型进行了调查,**次得到了血型在不同**、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分布的科学资料,为研究人类发展进化的脉络提供了新的科学根据,并使血型研究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已有学者将人们的行为特性按血型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从而确定了以社会事实为依据、以科学调查为手段的血型研究方法。参见《血型与人生》,〔日〕能见正比古、能见俊贤著;俞家玲编译,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意识到血型和性格有明显的关系,真正致力于这一研究的是一位日本学者,即东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年轻科学家古川竹二,他当时是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的教授。古川氏从家人和所亲近的人们日常言行中注意到血型与性格的关系,然后按各个年龄段、各类职业,对1 245人进行了实验与观察,在1927年的日本心理学研究会上发表了**的“古川学说”:“人因血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古川学说被后来的一些研究者们所继承,血型和性格关系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参见《血型心理学》,〔日〕铃木芳正著;石脑、文由、于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由于血型说在西方还未流行,那么更适于在西方做这项调查。在以前,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是环境决定论,普遍不相信人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到了20世纪60年代,遗传对性格的影响在西方学术界才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也就有人开始想到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参见《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方舟子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但从以后的事实可以看出,过去西方心理学家们的血型与性格的研究是失败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定错了方向。也就是说,把血型与性格、血液与气质等联系在一起研究心理学是错误的,因此也不会被科学心理学所认可。因为,血型决定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而不是性格。应该肯定这些心理学大师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在以往的年代,在科学与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是不大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这些研究并不是无益的,他们为后来者选择血型心理研究的方向提供了经验与教训,积累了资料,搭建起了成功的阶梯。
气质的血型说是传统心理学中**提到关于血型心理的地方,但血型说产生的影响和后续的意义绝不次于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及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说。古川的贡献在于他天才地发现了血型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他总结的血型气质说,受科技条件限制没有进一步说明血型心理的生理基础和血型气质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血型气质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很难自圆其说。但是古川的研究找到了彻底认识人的心理奥秘的钥匙。我们*有意义的任务不是去责怪先哲们某种学说的完整性,而是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发现它的科学依据。相信完全解开血型心理之谜会成为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一场革命,世界心理学界将为之震撼。
4.思维方式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大脑中产生的,我们从外部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心理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2005年10月,《血型与人生》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我在总结分析前人血型与性格等研究的基础上,**次较系统地提出血型思维方式论。认为同一血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基本思维方式与人的体质和后天环境相结合影响了人的气质、性格及个性的形成。O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推理性的,A型人是线性(后改为因果性)的,B型人是发散性的,AB型人是聚合平衡性的。这四种基本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制约、辅佐、包容、对立、平行等五大基本关系,形成了“人际关系生态链”的基础。
血型思维方式论彻底解开了血型心理之谜,使我们对血型的认识产生了飞跃。血型,实际其真正的意义是基本思维方式,是人的基本心理特征的代名词,是人与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特征,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随后在2008年由**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血型与心理学》这部著作中,我对于血型思维方式论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对其生理基础等找到了更为可信的理论基础,并对古川的血型气质论重新审视,认为血型气质说是正确的,不过要把原因讲清楚,对气质的概念也要重新定义,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气质与性格的概念混淆、模糊,没有各自确切的生理基础而空洞玄奥的问题。《血型与心理学》奠定了血型思维方式论的扎实基础,使血型心理特征成为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普通常识,使血型思维方式论成为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2011年“生活中的血型智慧系列图书”:《娶谁,嫁谁?血型全知道!》《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成龙,成虫?血型全知道!》《蓝领,白领?血型全知道!》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把血型心理知识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血型思维方式论全面系统、比较彻底地将血型心理奥秘告诉了大家。当然,对血型意义的研究探索将会继续下去,特别是关于血型基因在人脑中的表达及对思维影响的生理过程与机理,限于当今科技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彻底实证清楚。所以说,人类认识自我的道路仍然是漫长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应用于现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