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一个人的真正权势及钱财的产业,是在他本身之内;不是在乎他的居处、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自己的品格之中。”唯有品质,可以开成功之门,收成功之果。
偏执者与神离得*近
有一个雕刻家,自从爱上这一行后,从来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每当有作品需要创作的时候,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清晨他从面包铺里买来面包,吃一个当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怀里。他爬到高高的梯子上工作,饿了便啃面包充饥。他本来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但随着从事雕刻工作的时间越长,他越来越无法跟人沟通。在创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要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他*大的痛苦不是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而是需要为生活琐事忙碌。他以前并不是一个追求**的人,但到后来,他无法容忍自己作品出现微瑕。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就会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所以,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作品很少。他的名字叫米开朗基罗,一位天才的雕刻艺术家。
成功是什么?成功有时是一种偏执状态的果实。而马克·吐温说得更平白:偏执者与神离得*近。几百年前一个下着雪的早晨,名声威震欧洲的米开朗基罗很早就出门了。他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城里教堂中的主教。主教惊讶地问他:“在这样的鬼天气里,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
“上学院去。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他回答。
那**,他所在学院的学生们还在有火炉的房间酣睡,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却“吱呀”一声打开了结着冰花的工作室的门。做什么事情如果达到痴迷忘我的程度,那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曾经有人说马克思在求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的书桌下地面上印有两只深深的脚印。
有一幅名为《挖井》漫画:有一位青年挖井找水,一连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没有出水,正要挖第五口“井”。画面下部的文字是这样的: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这反映了他的心思。但事实是怎样呢?原来那些“井”再挖深一些,就到了丰富的水源了,可是他并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也没有得到水。
由此可知,这位青年找不到水,并不是这里没有水,而是因为他不肯在一个地方持之以恒地挖下去,结果白费了力气。它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还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浅尝辄止者是不会成功的。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那找水的青年只要回到原地继续挖完那些未完成的井,或者到新地方后持之以恒地挖下去,他一定能找到水源。而在生活中、不管你是否犯过浅尝辄止的错误,只要你现在安下心来,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专一而不懈地努力,你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而没有目标,对目标不专一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做生意也是一样,如果你总是朝三暮四,市场流行这个你做这个,流行那个的时候你就做那个。结果你只能无所成就,甚至是大败亏输。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成功,但是,有的人却成功了,有的人却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成功者自始至终只追求一个目标,而失败者却是在追求中不断地变换自己的目标,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有一位农夫正要上山去砍树,却忽然看到了自己脚上的草鞋很破旧了,于是匆匆忙忙地搓起绳打起了新草鞋,等把草鞋搓成后又检查斧锯,发现斧子太钝,锯子已锈,于是决定再重新订购一把斧子和锯子,后来又嫌制作新斧头的材质不好,等到他万事俱备准备出发时,大雪已经把整个山封住了。于是农夫就抱怨:我的运气真是不好。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这个农夫的运气好坏,而是他在确立目标时没有适当的思考方法。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砍树的任务是他原订的目标,鞋子的新与旧并不重要,斧子太钝、锯子已锈可以立即动手磨快,并用不着再去订购一个新的。农夫正是由于把目标的思考和决定给偏离了,导致了砍树计划的落空。人生目标的追求与实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对目标的偏离如何防止?首先在思路上要分清轻与重、缓与急,如果随意地乱做一气,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其次,在决策上要抓住目标的根本去实施,不能把主次分不清,甚至在次要方面把力气用完了,造成了一事无成的局面。所以说,人在追求目标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朝一个目标去努力才能成功。在生活中,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要专一,而不能经常变换不定。
在我们确立目标之前一定要作深入细致的思考,要权衡各种利弊,考虑各种内外因素,从众多可选择的目标中确立一个。不是我们不能成功,而是我们没有一个专一的目标,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执着地追求。
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或一生中一般只能确立一个主要目标,目标过多会使人无所适从,应接不暇,忙于应付。所以,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能太宽泛,例如你想学一样东西,你就要努力下苦功去把那一样东西学好、学精,而不要只图一些表面上的东西,这样还没学透又想着去学另一样。就如同用放大镜聚集阳光使一张纸燃烧,要把焦距对准纸片才能点燃。如果不停地移动放大镜,或者对不准焦距,都不能使纸片燃烧。滴水穿石也蕴涵着同样的道理,水滴就是因为把力量集中于一点,日复一日才把石头滴穿。做生意的时候,你总是因为一点小失败就放弃,或是转行,如此下去不仅无法获得成功,反而会让人彻底丧失斗志。反之,在遇到挫折时,勇敢面对,想办法去克服。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持之以恒,时间久了,便会越做越熟悉,越做越精。不断地从经验中成长,如此才能获得成功。
从两元钱到年赚两亿要多久?
12年的时间,让口袋里的两元钱变成年赚两亿。听起来这似乎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让人无法置信,但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1991年上半年,在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的*后一个学期,汪书福准备考研,因为成绩**,一切似乎唾手可得。离考试还剩一个月时,汪书福卧病在床的父亲病情加重,汪书福家在农村,兄弟众多,他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放弃考研继续求学,分配到了九江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
汪书福*初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非常平淡,那就是结婚、攒钱、排队分房。**个月56元的工资,根本无法应对捉襟见肘的家庭困境,除资助正在上大学的弟弟,他还要不时接济其他亲人,此外,汪书福还欠着学校1250元的贷款,并因此没拿到毕业证。汪书福还记得当时结婚时的情形,借来300元才领到了结婚证,请客只花了6元钱,4元钱买菜自做,2元钱买酒,就这样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张罗了。结婚后,两口子工资加起来才180元,发工资后的**件事就是存上150元的定期,只余30元家用,日子窘迫到曾经尝试过连续十天用萝卜干下饭。
安居乐业梦变得遥遥无期,1993年,汪书福决定到深圳闯闯。他和妻子拥有的*大一笔财产就是1800元的定期存款。汪书福给妻子留下100多元,就赶往学校去赎毕业证。他找到了学校领导,磨了三天嘴皮子,终获250元的减免,然后怀揣着毕业证和剩下的600元从合肥直下深圳。汪书福抵深后借住在同事的朋友家。那是黄木岗安置区的一间单身公寓,朋友夫妻俩住在房间里,他和同事就在三四平方米的阳台上栖身。第二天,汪书福和同事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当时位于华强南路的人才市场,可他发现在这里找工作既费钱又费时,便准备尝试其他的办法。
汪书福打听到只花一块钱就可坐公交车到终点站,就选择了特区内运行线路较长的4路车,从上海宾馆站一直坐到蛇口。下车后,他步行顺着原路折回来向沿途的公司挨家挨户毛遂自荐,一直找到下午5点,总算在一家叫亚奥的公司里参加了面试。在走回黄木岗的路上,一伙人围住了汪书福,其中一个男人向汪书福哭诉自己的困境,汪书福说自己从来没见过男人会痛哭成这个样子,就好言好语安慰他,可等他醒过神时,才发现精心收藏在背包里的500多元钱已被人用方便面调了包。
这500多元钱可是汪书福准备在深圳度日的全部费用啊,此时他口袋里除了两个一元钱硬币外已经是一无所有了。呆坐在草地上,汪书福的心里翻江倒海,痛苦到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当汪书福万念俱灰地回到黄木岗时,同事的朋友却告诉他,亚奥公司已经打来电话,让他明天就去上班。深圳,在汪书福到来的第三天,就给了他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开头,让他在绝望和希望之间跌宕起伏,这让他终身难忘。汪书福应聘的是研发工程师,但总裁欣赏他的口才,把他安排在供应部任采购工程师,月薪300元。两个月后,汪书福的妻子也来到深圳。没有钱租房,汪书福夫妇只好住集体宿舍。当时深圳已入盛夏,夫妻俩买了床和席子在宿舍楼顶上过夜,把结婚证压在枕头下以备查验,这样一住就是两个月。其间一遇上刮风下雨,妻子只好到女同事宿舍里打地铺。汪书福是个细心的人,虽然技术和销售不是他的份内事,但他总是留心学习。未雨绸缪终于使他抓住了发挥的机会,有**公司来了位客户,可销售人员都不在场,老总一下傻了眼。汪书福主动给客户演示产品,极受客户欢迎,老总随后将其转至销售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