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解读复杂心灵的心理分析基础
无论是谁,在内心深处都有“阴暗面”和“另一个自我”。但是,若对其置之不理,很有可能会造成“心理崩溃”。通常,我们会下意识地对其进行控制和释放。
在本章中,将为您揭示各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活动”。
退化
成年人沉迷于动漫或卡通人物的原因
有些上班族白天在公司一本正经地上班,可一到晚上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经常一个人去酒吧,向那里的老板娘撒娇。此时的他就像个不懂事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老板娘做的料理,连连称赞“好吃,好吃”。
这种回到孩童状态的现象,是由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退化”的心理防卫机制所引起的。
成年人在生活中面临诸多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快要超过“可处理”的界限时,就会退化成孩童来逃避压力。这是一种防御反应,借助“退化”至无忧无虑的孩童时期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
“退化”有许多类型,沉迷于动漫或卡通人物就是其中的一种。通常,只有孩子或学生才会沉迷于此。但是*近,三四十岁沉溺于宅男生活的公司职员也在逐步增加。他们再次陷入儿时对于动漫或卡通人物的狂热,并为新发现的作品欣喜不已。
“这是为了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许有人会这么解释,但那只是一种体面的说法。实际情况是,他们希望通过“退化”至孩提时代来保持内心的平衡。
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三十多岁的女性热衷于收集可爱的卡通人偶以及加入到追星族的行列。这都是成年人从步入社会的某个时期起,重拾少时热情的例子。
在“退化”中,还有一种类型被称为“创���性退化”。以借助“退化”来提高自身爱好,从而产生新的创意。以动漫、卡通发烧友为例,有人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新的商品或商业模式。如今三四十岁的创作者中,也有不少依靠这种“创造性退化”活跃于社会中的例子。
逃避
家庭主妇向往电视剧及小说世界的心理
有个词叫“忧郁星期一”,是指人们在愉快地度过**后,周一会出现异常忧郁的现象。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因为从周一算起,还有一周的时间需要工作。
症状严重者,一到周日晚上就会出现发烧、身体不适等情况。希望在周一也休息的愿望,通过生病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是一种“逃避”行为。
人在持续的重压之下,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当他们承受压力、面对困难时,就会希望逃到另一个世界寻求慰藉。通过“逃避”讨厌的事物来防止自我崩溃,这就是“逃避”的心理。
当然,上班族希望“逃避”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公司。也有人为了“逃避”家庭,摆脱夫妻不和、抚养孩子等烦恼,一心逃入工作中,让自己始终处于忙碌状态。在工作轻闲的时候,也会选择每晚加班、休息日上班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另外,“逃避”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也有选择逃避到幻想中的例子。
还有一些家庭主妇厌倦了每天单调的生活,或与丈夫关系不和、对顽皮的孩子感到失望,她们也会脱离现实,以剧本和小说的形式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主角的世界。
当然,在这种“逃避”行为中诞生的灵感,也有可能成就一部佳作。
压抑
青年在寻求自我时内心深处的心魔
恋人在历经磨难后,爱情*终会演变成婚姻,等有了孩子之后,有些妻子就对丈夫失去了兴趣,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女性并不少见,她们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孩子,将孩子当成了第二个恋人。
将对丈夫的爱情转移到孩子身上的行为,是由女性体内的“压抑”心理机制造成的。
在这类例子中,许多丈夫在婚后都很晚回家。*初还会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在有了孩子之后渐渐发生了改变,变成一个“丈夫怎样都行,我有孩子就足够了”的女人。
本来,妻子希望与丈夫保持长久的爱情关系,当她意识到这一愿望无法实现时,就会认为自己非常不幸。如果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那后果将更加严重。
当这种不幸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妻子可能就会心理崩溃。为了防止这一悲剧的发生,她会暗示自己“丈夫怎样都行,随他去吧”,从而“压抑”住对丈夫的感情。
接着,她会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到孩子身上。
当然,需要“压抑”的并不只有“妻子”这一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的自由职业者,也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经常会把“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挂在嘴边。暗示自己,“比起在公司做自己不愿做的工作,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这也是“压抑”心理机制的一种表现。
其实,他们*初也希望能够进入公司,也渴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当面对企业、社会的壁垒,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时,他们就会“压抑”住这一愿望,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希望以此来防止自我崩溃的发生。
不过即便是压抑,也不代表原先拥有的欲望会完全消失。欲望只不过是被尘封于内心深处而已,或许将来的某**仍然会重新出现。
在泡沫经济崩溃时期,许多实业家和金领选择了自杀。这些曾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有不少开始过起了隐居生活。这种变化与“反向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表面看来,实业家和金领们像变了个人似的,其实这才是他们的原貌。事实上,他们并不愿意与人打交道,只是太过在意周围人的看法而已。为了维护自尊心,他们不得不强装笑颜与人交往,并强迫自己喜欢上这份工作。
此时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为“反向作用”,它会**不愿交际、不愿工作的欲望,并让人采取与之完全相反的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交际会渐渐多起来,对工作也会显得格外热情。
产生“反向作用”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明明自己也讨厌工作,却会对同样讨厌工作的部下大声斥责。
不过,压抑的欲望并非完全消失,而是隐藏于内心深处。在某种契机下,很可能会再次爆发。比如,如果公司倒闭,那就无须再压抑自己。此时便会恢复为那个讨厌交际和工作的自我,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
无论做任何事,如果有人太过投入、太过认真的话,可能就是“反向作用”在作怪吧。“反向作用”的特征在于,它有过于**、过于做作的一面。因此,看似和蔼友善的人或许是个本性暴力的家伙。而过于严谨的男性,对异性的渴望也许是常人的两倍。另外,在**方面很大方的人,其本质上也可能是个吝啬鬼。
转移
老实人突然使用暴力的背后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父母虐待孩子”“想刺谁就刺谁”等令人无法理解的事件。
在这类事件中,让周围人震惊的是“为什么会是那个老实人”,这一现象可以用“转移”心理来解释。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严厉斥责,很少有人会直接表达不满,这是因为上司的地位高于自己。
但是,如果将这些怒气压抑在心中,自己也无法承受。
此时他需要做的就是“发泄”,比如欺负部下或后辈,在家里则把妻子当成“出气筒”。甚至在喝醉酒后,会突然殴打恰好经过的路人。
这就是“转移”心理。即当一个人面对痛恨的对象却无法发泄怨气时,便将发泄对象“转移”到他人身上。
“转移”心理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例如,被丈夫怒斥的妻子,会拿孩子出气,而倒霉的孩子则会欺负同学或兄弟。在这一例子中,成为发泄对象的人会寻找更弱小的对手进行发泄。(例如**的“踢猫效应”)
“转移”心理并不局限于敌意或憎恨,它同样存在于爱情方面。比如,有些丈夫认为妻子已不爱自己,于是就“转移”爱情对象,在外面有了婚外情。
追星族女孩也具备“转移”心理。本来,女孩应对身边的男孩产生好感才对,但处于青春期的她们,害怕与男孩过分亲密,于是就将爱情对象转移到遥不可及的明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