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2013年,我去美国印第安纳,住了四个多月。2014年,我去印第安纳,住了半年。前后两次到印第安纳,跑了这个州的大多地方。对于这个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大州,多少有了一些感性的认知。
记得**次乘坐美联航的航班,从北京飞往芝加哥的途中,一位华裔乘务员问我到了芝加哥然后去哪儿?我告诉他去印第安纳,他立刻脱口而出:哦!那是个大农村!明显带有一丝成见,就像上海人以为上海之外的人都是乡下人一样。
不过,他说的也没有错。同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拉斯维加斯等���些耳熟能详的美国**景点相比,印第安纳太不出名。在美国,印第安纳确实就是个农村,只是,这个大农村和我们如今的农村概念,已经完全不同。即使和我们现在发展起来的富裕的现代新农村,也有着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城乡之间,除了大片的田野之外,已经见不到什么差别。想起以前读中学时,老师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讲述过的共产主义到来的标志,就是要消灭三大差别,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差别,那曾经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与目标。如今,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中国而言,纵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是,农村的改造和发展问题,依然是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课题,其中,不仅涉及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更关系城乡齐头并进相互作用的文化与教育。因此,印第安纳这样的农业州,或许对我们的借鉴和思考会更多,也更有益一些。
作为美国农业大州,印第安纳的西瓜、哈密瓜、桃、蓝莓,以及西红柿等蔬菜的产量,在全美名列前茅。在这里生活,会明显的感受得到这样的特点,无污染和无转基因,让这里的农产品的光彩度,更加得天独厚。特别是到了夏秋两季,这里的西瓜,比从遥远墨西哥运来的西瓜要甜且水分更为充足。墨西哥的西瓜,一般在超市卖,而人们更愿意选择到农贸市场去买刚从地头摘下的新瓜。曾经也在美国其他一些地方生活过,但其他地方的桃,都没有这里的甜,而且品种多。在这里,乡村和城市只有一步之遥,农业时代的田园回忆和想象,在这里的城市间尽情流溢。这实在是一桩在如今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难以品味得到的。在北京,也有许多农家乐之类的采摘或餐饮,也有不少新兴的自然无公害的农产品的配送。只是,前者的粗放型,后者的高价格,离人们的田园想象有些距离。
作为城乡的公共空间的配置与建设,也是我感兴趣的焦点之一。无论州府印第安纳波利斯,还是我居住的大学城布鲁明顿,抑或是其他如拉法耶特、特雷霍特,或者如纳什维尔、欧文小镇,或是其他一些乡村、森林,都会看到许多为大众共享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图书馆、美术馆、剧场、音乐厅、体育场、儿童博物馆、儿童乐园……这些地方,我们也都有,而且,有的建得还非常的豪华。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均衡,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商业化的侵蚀,应该说,和我们如今长足的经济发展并不匹配。
而我所住的布鲁明顿这座不过六万人口的小城,其文化艺术氛围,更是让我感慨。每年一度的各种音乐节和艺术节,让我两年都赶上了。我不清楚,这样的名目繁多的节里,政府有多少投入,但是,明显地感到,很多的节目,是在公共空间里免费进行,大众可以自由出入,互动性和参与性很强。即使需要购买门票的演出,票价也没有我们这里贵得离谱,一般大众都可以接受。有时会想,文化与艺术,对于大众而言,是一种物质之外的精神的需要,其实也是一种民族的自我教育,这应该是自古罗马时代人类就有的一种追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又曾经旧事重提。那时候,在古罗马时代的戏剧节,所有的百姓必须要进入剧场,既要求做演员,也要做观众的。而在蒙特威尔第时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倡导建立平民剧院,以几元钱的低票价让更多普通人能够进入剧院。我们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我们如今又拥有高GDP,我们应该做得比布鲁明顿这样的小城更好才是。这在于如今我们的文化与道德的整体严重滑坡乃至坍塌的现实面前,显得尤其重要。
住在印第安纳的时候,有时会想,柳亚子先生的儿子、李欧凡先生曾经在这里教过书,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两次专程访问过这个地方,而音乐家贝尔、画家斯蒂尔、NBA**大鸟博德的足迹,更曾经踏遍了这个地方。这说明,这个在美国显得有些僻远的农业州,还是有自己足以吸引人的地方,是值得写一写的。由于两次在印第安纳住的时间都比较长,无事可干,便将这些感受和感想,随手写下了一些文字,随时发到国内的一些报纸,如《人民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等发表。有的篇章,也曾在《香港文学》和《上海文学》刊发。两年下来,蚂蚁衔食、乌鹊搭窝一般,居然积累成了这样一本书。感谢新华出版社的老朋友不弃,并以*好的设计印制和*快的速度出版这本小书。
我向来不喜欢写也不喜欢读坊间常见的旅游书,与其读那种走马观花纯粹于风花雪月只是旅游手册翻版的书,不如去读风光摄影作品集,更直观一些。我也从来没有走遍世界的奢望,那种以对景点占有的心态去各地到此一游的方式,并不是我喜欢的。我只是希望在一个陌生却也新鲜的地方,常住下来,静下心来,相看两不厌,看到新鲜一点的什么,并能够思味一些什么。尽管,我只是一个外来者,甚至只是一个旁观者,所见所知所悟,有那么多的局限,甚至单薄而浅显,却还是想尽可能发现一些自己能够独特感悟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点一滴,说给读者听。因此,这本书,既是给予我自己曾经在印第安纳生活的一份日子的纪念,也同时希望能够让读者读完之后,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和感想,放下书,觉得那地方值得一去之外,也能够反观我们的四周,多想一点儿什么。
需要向读者交代的是,这本《印第安纳速写》分为四辑,前三辑都是书写印第安纳的人与事,景与情,*后一辑则是依托印第安纳辐射周边相邻的如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纳什维尔等地的书写。那些地方,离印第安纳都不远,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尽管书写的背景略有不同,内容及其感悟,却是和前三辑一脉相承。
同时,还要向读者交代的是,因前后去美国多次,时间充裕,走遍了我去过地方所有的美术馆,让我喜欢上了绘画。在这本书中,有我在印第安纳这两年随手画的一些速写,也算是让这本小书如书名一样,成为名副其实的印第安纳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