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不容青史尽成灰
这本书的出版,其意义已超出了我个人的范围。从构思到实现,一共经历了10年。刚开始时,只是很单纯地收集史料,过程中,得到了几位亲历抗战的空军前辈[李学炎(103岁)、张光明(102岁)、田兆霖(100岁)、陈光斗(100岁)、宋寿椿(已故)、郑松庭(已故)、王国南(已故)、乔无遏(已故)]以及众多空军子弟的协助。
起初,由于年代的久远,对于照片中的人、事、地点,除了好奇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幸,自2011 年开始,与张光明将军(“八一四”空战的参战者)作了一系列的口述访问,才对空军的抗战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再证之于龚颖澄将军(**航校一期)、王殿弼将军(航校五二)的亲笔日记以及龚业悌(航校六一)的《抗战飞行日记》、高庆辰(航校六二)的《空战非英雄》,使我稍稍可以顺着时光隧道,进行较详细的探索。
一路走来,*大的收获就是,经由张将军的协助,加上航校毕业纪念册的比对,在各类照片中,辨认出不少抗战的烈士(高志航、李桂丹、沈崇诲、乐以琴、郑少愚、吕基淳、徐葆畇、张锡祜……)。历年来,这些烈士们的照片在坊间极为罕见,借着这本书的问世,他们活生生的影像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当然,也就**流传了下去。数张笕桥机场的航拍,得以让我們重建1937年“八一四”空战的现场。诸张20世纪30年代江南各地的航拍,也使得我们从空中看到:战前的中国是有活力的。
本书无意标榜为历史著作,更没有尝试描绘当年空战的细节,这都不是我的专长,也不敢潜越专家们的范畴;只是希望借着它,和更多的朋友分享史料,让大家了解英雄们平凡与伟大的一面。
部分空军前辈们对史料的保存,令人敬佩。除照片、书信、日记、飞行日志外,当年空战时所使用的地图以及各地机场的位置图,也都完整地被保留下来了。同时,因为得空运的便利,即使历经多年的战乱和迁徙,这些史料的外形仍就完好。家属与子女们的热忱,更令我相当的感动,当然,这其中也带有他(她)们的期许。
这本书的问世,个人不敢居其功;献给我已故的双亲,纪念他们于动乱中走过了前半生,硝烟下教育了下一代;感谢多年来为我讲述历史的长辈以及提供、协助我收集史料的空军子弟;更重要的是,代表大家,将这本书呈献给对抗战已经逐渐陌生的国人。这是全民所共有的历史,也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