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 作者:覃彩銮 黄恩厚 韦熙强 李桐
  • 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36352308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 页数:351
  • 定价:¥1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了全面揭示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的风貌、成就与风格特征,揭示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面貌,为南宁市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由南宁市人民政府资助,由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和广西壮学学会组织20多位民族学、建筑学、考古学、民俗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考察与研究课题组,历经近3个月的实地调查,穿越广西和云南20多个市县,对壮、侗、毛南、汉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干栏建筑、鼓楼、风雨桥、庙宇、宝塔、书院及其他附属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测绘和拍摄,而后进行了近4年的深入研究,由覃彩銮、黄恩厚、韦熙强、李桐著的共25万字、400多幅各类建筑图片的大型彩版《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一书终于2007年作为《壮学丛书》系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采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以干栏民居建筑为代表、以鼓楼、风雨桥为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面貌进行了整体性、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研究,揭示其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利用相关的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和文献资料,从历
    目录
    《壮学丛书》总序
    汲取民族传统建筑精华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再现民族个性与风采
    多维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代前言
    **章 绪言——关于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阐释
    **节 本研究课题的缘起
    第二节 关于建筑文化的界定
    第三节 对于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理解
    第四节 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奇山秀水瓯骆地——骆越故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节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第二节 民族构成的复杂性
    第三节 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第四节 文化特质的多态性
    第五节 稻作农业的稳定性
    第三章 从原始空间到人为空间的超越——壮侗民族先民实现的一次历史性超越
    **节 两种原始的居住形态
    第二节 壮侗民族地区早期建筑遗存的发现
    第三节 壮族《麽经》、《嘹歌》中关于造屋的记述
    第四节 壮侗民族地区干栏式建筑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第四章 大自然的造化与人的创造伟力——别具特色的干栏建筑模式的形成
    **节 “干栏”简说
    第二节 干栏建筑模式的形成
    第三节 壮侗民族聚落的类型
    第四节 壮侗民族地区干栏的分布
    第五节 干栏的营造工艺及其仪式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干栏建筑形式——壮侗民族干栏建筑实录
    第六章 社会的发展与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建筑类型的单一到丰富多样化
    第七章 建筑的简约朴实到锦上添花——壮侗民族建筑的装饰形式及内涵
    第八章 建筑文化闪烁的科学之光——壮侗民族干栏式建筑中的合理、科学因素
    第九章 建筑文化显现的民族特色——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
    第十章 构筑心灵上的**防护体系——壮侗民族居住中的宗教信仰
    第十一章 各民族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与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关系
    第十二章 历史的成就与现代化发展——壮侗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十三章 民族文化的重塑及其价值的回归——广西民族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运用
    第十四章 附 录——铜鼓、壮锦及花山崖壁画图案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