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师傅、小姐:称谓的变迁
刀尔登
我曾经历过一场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某旅馆经理通知员工,即日起改变对客人的称呼。于是,头**我“同志”“同志”地进去,睡了一觉,就“先生”“先生”地出来了。
用以代替“同志”的泛称,起先在北京有“师傅”。20年前进京读书,头回当上师傅时,吃了一惊;时间一长,也就习惯而且学会了,哪怕对方是个活蹦乱跳的小姑娘,既非艺人,也非工匠,叫一声“师傅”,没有不成的。“师傅”的称呼漫延到全国许多地方,不过,假如在陌生的省与陌生人打招呼,唤师傅人家未必听懂,*保险的,还是以“同志”相称。
“先生”的普及该是早晚的事。遥想未来,两个老农扶锄对话,你也先生我也先生,该是多么生动的场景。但与先生相对应的,用于女性的通称,就有点麻烦。我国女子嫁人后并不改姓,所以你与张先生及他的李姓太太同席,是称她张太太呢,还是李太太呢?假如这位女士是独自来的,你又不知道她的夫姓,该怎么叫呢?一律呼为“女士”,则过于严肃,而且不便于用于熟人之间。“小姐”虽然流行,但面对中年以上的女子怎么办,难道要仿着“老同志”的称呼,叫人家“老小姐”?
好在还有别种称呼的方式,而且很丰富,可以编一本现代《称谓录》。*流行的有三类;我*不习惯的,也是这三类。
**是呼以官衔,赵局、钱处、孙科、王所,呼者精神抖擞,闻者得意洋洋。若干年前我曾给派到乡下“扶贫”,安置在乡政府里,没有挂衔。就有许多人共同研究,结论是我乃股级也,这样,我就被唤为“刀股长”,长达一年。我受过刺激之后,叫人官衔更加难以出口。但人一人官场,就会生出怪癖,你叫他的名字,他听着竟像你在骂他。看来也只好远避了。
第二是敬为老师。那年去山东,同龄的人一律叫我“老师”,大为震悚(s6ng),好像挨了一棒子。如今这风气全国哪儿都是,我虽然仍未教过书,但老确实是老了,所以更常听到这称呼。别人叫我也就罢了,要我叫别人,更是为难,因为愚见以为,许多称呼都可泛用,但天地君亲师,似乎不宜挪用。 文化的创造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多样性使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纵观人类文化史,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各文化系统中,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绵延不绝而自具特色,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宝贵财富。五千年来,中国文化顺应社会进步���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多元共存理念被各国人民所认同,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与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因此显露出独特的光彩。
在国际汉语热的背景下,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与日俱增。他们对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怀有浓厚兴趣,他们有志于为与中国开展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努力学习、认识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本教材即是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编写的。
教材在编写中充分关注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认知规律及内容接受的实际需求,在单元组合和内容取舍上力求反映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体例上每课都由“导言”、“主课文”、“扩展阅读”以及“思考与讨论”组成,“导言”提示某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知识点,“主课文”、“扩展阅读”和“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在思考中拓展视野。
文化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实体,当代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传统文化形成后,其形式和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文化既有流动性的一面,也有恒常性的一面,即它的合理内核不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解,而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被融入当代文化中,生生不息,不断自我更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合理地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既注意展示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更注意展现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活面貌,以体现教材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