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节选)
黄传会
序 二
一场冷空气袭卷了华北大地,���温骤降,京城天寒地冻。
我由西向东穿过整座城市,去东郊探访那个叫“皮村”的地方。在北京这座古城,*不起眼儿的地名都有自己的来历,而“皮村”却没有任何可“炫”的历史。皮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了,原村民在自己的菜地里搭起了一排排简陋的临时出租房,一万多个农民工聚居在这里,且多为年轻人。在皮村这个与大都市紧密依存,又断然隔绝的“打工者部落”中,有他们自己的子弟学校、艺术团,还有他们亲手建造的****的打工博物馆。
2010年**一号文件,**次明确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这些 “80后”、“90后”农民工,已经占到了1.5亿农民工总数的60%,大约有1亿人左右,并以每年900万~10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用不了10年,这个群体的总人数将会突破2个亿,甚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乃至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如同不可一日无电、不可一日无水一样,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已经进入了不可一日无农民工的时代。每天清晨,*早迎来黎明曙光的是他们—— 送牛奶的、送早报的农民工;摆菜摊的和搞建筑的农民工…… 每天夜晚,与星星和月亮做伴的还是他们—— 开出租的、当保安的农民工;清扫垃圾的和忙碌在一条条流水线旁的农民工……
北京某大学一个课题小组以《城市——农民工:存在与关注》为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要求受访者写出24小时内与农民工发生联系的所有事项。大学生们细心地删除了答卷中的重复项,但作为一个现代大都市市民,24小时内和农民工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联系,还是达到了84项次!结论是:当今中国社会之于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不再是关注不关注的问题,而是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城市一分一秒也离不开农民工,越居世界第二的GDP和“死也要控制在5%以下的CPI”离不开农民工,90%的建筑业一线岗位、37.9%的制造业岗位和绝大多数服务业离不开农民工……中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民工。而他们之中,“新生代”占了大多数。说中国社会忽略、漠视农民工问题,那是不负责任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条文覆盖了农民工诸多问题。经济学家关注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廉价劳动力提供的高达27%的“人口红利”还能维持多久;社会学家关注已达45%的城市化率和60多年不变的城乡二元结构;文化学者关心农民工群落中悄然形成的“都市第三极文化”;教育部门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课桌在哪里以及该不该让他们的子女异地高考;交通部铁道部关注春节的“民工返乡潮”;工会关注农民工的食堂和澡堂;妇联关注妇科检查和避孕工具发放;企业老板关注“用工荒”;公安关注稳定;城管关注秩序;社区关注环境卫生;白领一族关注地铁车厢里的气味;一位职业病科医生关注进行“尘肺病肺灌洗”的农民工排出的液体颜色:“每个工种灌洗出的液体颜色是不一样的,煤矿工人洗出的水是黑色的,水泥厂工人的是灰褐色的,木工的是浑黄色的……”——“被关注”是容易的,但是,真正的“春天”离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很远!今年春晚,旭日阳刚组合的一首《春天里》,唱得大半个中国落下热泪。他们的“歌声唱出了虽身居社会底层但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生命力”。而在皮村,另一个歌手也在为新生代农民工歌唱着。歌手名叫段玉,是皮村打工青年艺术团的一员。段玉爱唱歌,也能写歌。她创作了一首民谣:《我的名字叫金凤》,其中有这样四句: 他们称呼我的名字,他们叫我打工妹,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 我问过段玉:“你怎么想起要写这样一首民谣?”
段玉告诉我:每次给农民工演出,她都要唱这首《我的名字叫金凤》,而且还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唱到 “我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金凤”那两句时,台下的观众反映热烈,有的会跟着唱,有的还大声在喊着:“我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也有自己的名字!”
我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似乎听到千千万万的打工青年在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