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基础护理学
**章现代护理的一般理论
**篇基础护理学
**篇基础护理学
**章现代护理的一般理论
**节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一、系统论的概念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其中的“要素”是系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由于系统构成要素不同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系统。
(二)系统的分类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各种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系统可有不同的种类。
1.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类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系统,如宇宙系统、生态系统、人体系统等。人造系统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经过人改造或由人创造的系统,如国民经济系统、企业系统、机械系统等。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是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结合,称复合系统,如**系统、教育系统等。
2.按系统的运动属性分类
系统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两大类。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系统,如生物系统等。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如基因分析图谱等。不过这里所说的静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静止不变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3.按系统的物质属性分类
系统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实体系统是指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系统,如自然系统、行政系统、神经系统等。概念系统是指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质组成的系统,如学科体系系统、制度体系系统等。
4.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经常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交换的系统,如自然界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是指那些不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特别要注意,**封闭的系统是不存在的。
开放系统与环境间的作用是通过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过程完成的,通过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开放系统与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并维持自身的稳定。
(1)物质、能量和信息由环境向系统的流入过程称输入。
(2)系统部分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和转换等加工处理,使输入的物质、能量和��息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称为转换。
(3)将经系统改变后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散发到环境的过程,称为输出。
(4)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称为系统的反馈。
(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的内在构成。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部行为。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一般来说,结构不同,功能就不同,如人体癌细胞在结构上发生变异,其功能与正常细胞不同,起着消极、破坏的作用。但结构相同,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这与外部条件有关。
此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界限又是相对的、可变的。结构作为内在根据决定系统的功能,但功能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结构,能动地改变结构。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基本的属性,是观察和分析系统*基本的方法。系统是一个整体,它由各种要素组成,但并不是各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是各部分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其他要素或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目的性
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也是用来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设计和分析系统时,必须弄清其目的,否则无法构成一个良好的、有序的现实系统。当系统存在多个目标时,要从整体协调的角度出发寻求平衡,以获得整体上的*佳效果。
(三)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系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要进行活动,必须通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物质的转换,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来达到*佳功能状态。此外,系统又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以适应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四)相关性
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要素的性质或行为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系统整体的性质或行为的变化。
(五)环境适应性
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通常是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并相应地引起系统功能和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变化。
三、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人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人的生命活动与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人与外界环境及其人体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从而维持着生命和健康。人总是处于健康与疾病这一线性连续体的任何一点上,任何时候人的健康状态总是相对的并动态变化着。此外,人对自身的功能状态具有意识和监控能力,对自己的活动具有选择和调节的能力。
(二)用系统论的观点看护理
护理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实现一定护理功能的有机整体。护理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护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护理系统包括医院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学术组织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又有若干层次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功能相互影响。要发挥护理系统的*大效益,必须具有护理的观念,运用系统的方法,不断优化系统的结构,调整各部分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运行。
2.护理系统具有开放性
护理系统从外部输入新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并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特别是**等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护理系统具有动态性
护理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护理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着适应性的变化。因此,护理系统要适应各种变化,护理工作者就必须深入研究护理系统内部发展机制和运行规律,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4.护理系统具有决策与反馈的功能
在护理系统中,护士和患者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而护士又发挥着支配和调控作用。护士要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科学的护理计划,并及时作出评价反馈,从而为患者提供*佳的护理服务。
第二节需要层次理论
护理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维持生存和健康*基本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未获得满足就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当护理对象发生现存或潜在性的健康问题时,护理人员必须提供合适的护理服务,协助患者满足基本的需要。
一、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映,也是形成动机的前提。它表现为个体对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要求,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2.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需要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还可以是社会方面的。但是,无论是哪种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满足。
(2)发展性:需要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在发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优势需要。
(3)无限性:需要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当某些需要满足后,个体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不断推动人们向更**的需要发展。
(4)客观制约性: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但需要的产生与满足受到个体所处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5)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如人们在生理方面的需要基本是相同的,而在情爱、自尊、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就可能有所不同。
3.需要的作用
需要是个体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个体对新需要的追求,才推动着个体在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在护理患者时,不仅要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而且要激发患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健康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不同层次,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按“金字塔”形状加以描述。
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金字塔”示意图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方面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睡眠、休息、排泄等。生理需要是人类*基本、*低层次的需要,并在所有需要中占**优势。当生理需要满足时,它就不再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这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2.**需要
**需要含有生理上的**感与心理上的**感两层意思。生理上的**感是指个体需要处于一种生理上的**状态,以防身体上的伤害或生活受到威胁。心理上的**感则指个体需要有一种心理上的**感觉,避免恐惧、害怕、焦虑等发生。
3.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体渴望归属某一群体并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希望得到他人的爱或给予他人爱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孤独、空虚、绝望等。
4.自尊的需要
自尊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拥有自尊,视自己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二是指被他人尊敬,得到他人的认同及重视。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独立、坚强、自信及有成就感等,否则就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助的感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上的愿望、理想和抱负的需要,并能从中得到满足。
二、需要层次论的一般规律
1.人类需要具有普遍性,即这些需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
2.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固定的。
3.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向高层次发展。层次越高,越难满足。
4.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同一时期内,个体可存在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优势需要是在不断变动的。
5.各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较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并未消失,而是对人行为的影响降低。
6.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与个体年龄增长相适应,也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
7.**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同时,**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要求更多的前提和外部条件,满足的方式有更多差异。
8.随着需要的向上移动,各种需要的意义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个人愿望、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环境和场合的影响。
9.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健康发展。
三、需要层次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需要层次论对护理的意义
人类需要层次论对护理思想与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护理工作者认识到,护理的任务就是满足患者的需要。它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
1.识别服务对象未满足的需要,这些未满足的需要就是需要护士提供帮助和解决的护理问题。
2.能更好地领悟和理解患者的言行。
3.预测患者尚未表达的需要,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发生。
4.系统地收集和评估患者的基本资料。需要层次论可作为护士评估患者健康资料的理论框架,借助这个理论,护理人员可有系统地、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资料,从而避免资料的遗漏。
5.按照基本需要的层次,识别护理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在制订护理计划时妥善地排列先后次序。
(二)患者的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疾病常使护理对象许多基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表现为缺氧、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调、失眠、排泄障碍等,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了解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满足,是护理人员的工作**。
2.**需要
在患病时,由于舒适状态的改变、疾病的威胁、生活环境的变化等都会使患者的**感明显降低。他们既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和保护,又担心会发生**护理失误。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健康教育,避免各种损害因素,提高诊疗、护理水平,减轻患者的精神困扰,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感。
3.爱和归属的需要
患者在住院期间,与亲人的分离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爱和归属的需要变得更加强烈,他们既希望亲人对自己表现更多的爱和关心,又为自己不能如健康时那样施爱于亲人而痛苦自责。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患者同家属、亲友的沟通,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满足患者爱和归属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疾病可导致个体某些方面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这会严重影响患者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他们会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担心被轻视,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护理人员应保持对患者的尊重与热情,积极鼓励其参与自理活动,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自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体在患病期间*易受影响而且*难满足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疾病会造成个体暂时甚至长期丧失某些能力,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学习、工作岗位。这常使个体陷入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情感状态中。这种不良情感反过来又会使个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与满足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护理的功能是切实保证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
(三)护理人员满足护理对象需要的方式
1.直接帮助护理对象满足需要
对暂时或**性丧失某些能力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护理对象,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直接帮助其满足需要,减轻痛苦,维持生存。
2.协助护理对象满足需要
对于部分基本需要无法自我满足的个体,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协助其发挥*大的潜能,达到*佳的独立状态,促进恢复。
3.间接帮助护理对象满足需要
护理人员可通过健康教育、卫生宣教、咨询指导、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为护理对象提供卫生保健知识,以提高自我满足需要的能力;通过改变环境,消除阻碍或影响护理对象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避免健康问题的发生或恶化。
第三节应激与适应理论
一、应激源的概念
1.应激源
应激源又称压力源或紧张源,是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常见应激源有:生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物理性压力源、化学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2.适应
适应是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维持内环境及外环境的平衡的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对应激的适应过程是持续进行的、动态变化的。
二、塞利的应激理论
1.塞利认为应激是人体应对环境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主要从生理角度描述了人体对应激的反应,他认为应激的生理反应包括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和局部适应综合征(LAS)。
2.塞利认为GAS和LAS的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警告期。机体在压力源的刺激下,出现一系列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改变。
(2)抵抗期。若压力持续存在,机体进入抵抗期。
(3)衰竭期。由于压力源过强或侵袭机体时间过长,机体的适应性资源被耗尽,*终导致个体抵抗力下降、衰竭、死亡。
3.在护理中的应用
(1)明确压力与疾病的关系。
(2)帮助护士识别病人的压力,进而缓解和解除压力。
(3)帮助护士认识自身压力,并减轻工作中的压力。
第四节生长与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观察人的行为,创建了性发展学说。他认为人是倾向于自卫、享乐和求生的,其原动力来自于性的力量,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意识层次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有层次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人们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指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心理活动。而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心理活动。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起即已存在。人类的基本需求构成本我。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说,支配本我的原则是快乐原则。
2.自我
自我是指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由本我发展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得到满足,个体即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原则是现实原则。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的部分,即自我理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和良心(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由此可见,超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的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看,支配超我的原则是**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司其职,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或破坏,则会产生精神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与护理应用
阶段年龄特点护理应用
口腔期0~1岁口唇成为快感来源的**喂养可为婴儿带来快乐、舒适和**感。此期喂养应及时,且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如口唇期发展不顺利,则会在行为上表现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在性格上表现为悲观、依赖、洁癖等
肛门期1~3岁直肠和肛门成为快感来源的**大便的控制和*终排泄可为幼儿带来快感和一种控制感。对小儿大、小便控制的训练应留给其愉快的经历,适当给予鼓励,以利于健康人格发展。如管制过严,在成人中会出现行为上的冷酷、顽固、吝啬等
性器期3~6岁生殖器成为快感来源的**孩子对异性的认识有助于日后建立起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两性关系。此期应鼓励对性别的认同
潜伏期7岁~青春期兴趣扩大,精力主要放在智力活动和身体活动上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其追求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与小朋友的游戏。发育不好,会造成压抑、强迫性人格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精力逐步转向建立成熟的异性关系鼓励自立、自强和自己作决定。若发育不良,可导致一些病态人格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的基础上,修正了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力量的观点,提出了文化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艾瑞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期,每一时期各有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要面对,危机处理是否恰当将导致正性或负性的社会心理发展结果。解决得愈好就愈接近正性,也就愈能发展成健康的人格。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阶段年龄主要冲突正性解决指标负性解决指标
婴儿期(口感期)0~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学会相信别人不信任、退缩或疏远别人,时常出现过度自我约束或依从别人的行为
幼儿期(肛肌期)18个月~3岁自主与羞愧或疑虑学会自控而不失自尊,能与人共处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产生羞愧感
学龄前期(生殖运动期)3~6岁主动与内疚敢于有目的地去影响和改变环境,并能评价自己的行为缺乏自信,态度消极,怕出错,过于限制自己的活动
学龄期(潜伏期)6~12岁勤奋与自卑求得创造与自我发展,并能控制自己的世界对自己失望,并从学校的学习及同学的交往中退缩下来
青春期12~18岁自我认同与角色紊乱有自我认同感及发展自身潜能的计划角色模糊不清,难以进入角色要求
续表
阶段年龄主要冲突正性解决指标负性解决指标
成年前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与异性建立起亲密关系,对工作与家庭尽职尽责缺乏人际交往,逃避工作或家庭中的责任
成年期25~65岁繁衍与停滞富有创造性,生活充实,关心他人纵容自己,自私,缺乏责任心与兴趣
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失望感到一生值得,能乐观对待死亡失望感,鄙视他人,畏惧死亡
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学说中各阶段在护理中的应用
阶段护理应用
婴儿期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包括食物、卫生等生理需要,还包括**、爱抚等心理需要
幼儿期为其提供作决定的机会,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进食、穿衣、如厕等,并对其能力加以赞赏
学龄前期给予儿童更多的机会去创造和实践,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耐心地回答各种问题
学龄期当儿童完成任务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发掘其勤奋潜力;失败时不嘲笑,以免使其产生自卑感
青春期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尊重其隐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谈论自己的感受
成年前期此期的顺利发展是学会承担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爱情和婚姻关系
成年期此期的发展任务是养育后代,努力工作,事业取得成就。否则可能会造成人格的贫乏和停滞
老年期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现实,作出身体和心理社会的适应和调整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
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提出认知发展学说。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不是由教师或父母传授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寻求刺激、主动发展的过程。
(一)认知发展分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1.感觉运动阶段
出生~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
2~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计算。
4.形式运算阶段
12~14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二)认知发展的重要原理
皮亚杰在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了以下重要原理:
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在护理中的应用
皮亚杰系统完整地描述了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认知发展过程,使我们获得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认识。因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很多。护士同样是教育者,所不同的是护理人员的教育对象是特殊的非常态的人。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了解不同的发展阶段患病儿童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方法及沟通方式,使他们乐意配合各项护理操作的实施,并能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健康教育。
第五节自护理论
一、奥瑞姆自护理论基本内容
奥瑞姆自护理论由三个相关理论构成:自护理论结构、自我护理缺陷理论结构、护理系统理论结构。
1.自护理论结构
自我护理结构是个体为维持自身的生命、健康和幸福所着手的一系列活动。自理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普遍性的自理需要、发展性的自理需要、健康偏离性自理需要。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特定时期个体总的自理需要。
2.自我护理缺陷理论结构
当人的**性自护需要大于人的自护能力时,自理缺陷产生,于是有了护理的需要,这也就是自护理论的核心。
3.护理系统理论结构
护士运用他们的诊断、设计和提供护理的能力实施一些具体的行动和行为,系统去帮助生病的个体或群体,形成护理系统。
二、护理系统基本内容
1.完全补偿护理系统
由护士提供全部的护理来满足个体的所有需求,适用那些没有能力自理的病人。
2.部分补偿护理系统
护士和病人共同完成病人的自理。
3.支持教育系统
在此系统中病人能够完成自理或能够及应该学习某些与满足需求有关的行为。
第二章整体护理与护理程序
第二章整体护理与护理程序
**节整体护理
一、概念
整体护理是以整体的人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实施身心整体护理的护理观。
二、含义
将服务对象看作一个整体,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帮助和照顾。
三、意义
1.拓宽了护理的服务范围,改变了护士的传统角色。
2.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
3.提出了新型护理管理观。
4.丰富了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
5.充实和改变了护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四、整体护理的实践特征
1.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2.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3.护士是主动的思想者、决策者。
4.体现护患合作过程。
第二节护理程序
一、护理程序的概念
1.概念
护理程序是以促进和恢复患者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对护理对象进行主动、全面的整体护理,使其达到*佳健康状态。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地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
2.来源
系统论、层次需要论、信息论和解决问题论等。其中,系统论组成了护理程序的框架。层次需要论为估计患者健康状况、预见患者的需要提供了理论依据。系统论和层次需要论是*重要的两项理论来源。
二、护理程序的步骤
护理程序分为五个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实施、评价。
(一)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护士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护理体检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护理对象的资料,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护理评估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之中。
1.收集资料的目的
①为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提供依据;②为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③为评价护理效果提供依据;④为护理科研积累资料。
2.资料的类型
(1)主观资料——即患者的主诉,包括患者所感觉的、所经历的以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的描述,也包括亲属的代诉,如头晕、麻木、乏力、瘙痒、恶心、疼痛等。
(2)客观资料——护士通过观察、体检、仪器检查或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患者的健康资料,如黄疸、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体温等。
3.资料的来源
(1)患者是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直接来源。
(2)间接来源:患者的家属及其他与之关系密切者,如亲属、朋友、邻居、老师、保姆等;其他卫生保健人员;目前或既往的健康记录或病历;**、护理的有关文献记录。
4.资料的内容
①一般资料;②既往健康状况: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手术史等;③生活状况和自理程度;④护理体检,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意识、瞳孔、皮肤、口腔黏膜、四肢活动度、营养状况以及心、肺、肝、肾等的主要阳性体征;⑤心理、社会状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