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峥嵘岁月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字润之,笔名子任,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著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选》《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诗词集》等。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背景
1935年2月遵义会议后,掌握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率**红军想经娄山关北上四川,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黔军凭借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红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抢占娄山关,取得了重大胜利。这首词,就写于战争结束后不久。
赏析
此词上半阕,层层铺开,凄厉悲壮,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开篇就是“西风烈”,一个“烈”字奠定了上半阕悲壮的感情基调,凛冽的西风让人动容。第二句的情境同样悲壮苍凉,晓月当空,霜华满地,大雁哀鸣。这场景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写照,如泣如诉。“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马蹄声声,号声阵阵,悲壮的情感从自然景物转到人的身上。“碎”“咽”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悲壮的心境。
词的下半阙一改上半阕的悲怆凄凉,格调豪放劲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二句没有正面写娄山关战斗的激烈,而是展示出自己的决心:即使前路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即使跌倒,也要从头做起。雄关虽然坚实如铁,但是它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十四个字表现出红军长征的壮怀激烈,也表现出诗人的一腔英雄豪气与必胜的信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八个字是对悲壮劲健意境的再续,一股雄壮的气概蕴藏在字里行间,同时还能使人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后一段长征路,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的上半阕既写景,又抒情。“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开篇奠定雄壮的基调,莽莽昆仑山,横空出世,已经看遍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颜色。“横空”二字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展现出了诗人的英雄气度。昆仑山是怎样的昆仑山呢?��“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此句形象地表现出昆仑山的形态,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如同翻腾的玉龙,整个世间都被其搅得冰天寒地。以上写的是冬天时昆仑山的色彩,下面笔锋一转,写夏天的昆仑山。“夏日消溶,江河横溢。”江河泛滥之后,有的人或许会被鱼鳌所食。“人或为鱼鳖”,此句似乎与整个意象格格不入,实质上是在暗喻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上半阕*后一句是诗人的发问,面对如此雄壮的昆仑山,诗人斗胆发问:“你的千年功过,究竟谁才能作出评说?”英雄豪气,溢于言表。
下半阕是诗人情感的宣泄。“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这一句是诗人对昆仑山作出的评判,诗人告诉昆仑山不需要这么高峻,也不需要白雪皑皑。面对巍峨的昆仑山,诗人笃定自若,伟人的气质表露无余。紧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诗人要干什么?要倚天拔剑斩玉龙,要把昆仑山斩为“三截”。斩为“三截”干什么呢?“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予美洲,一截留给日本。此句乍读让人迷惑,大好河山怎能拱手让人呢?为什么要这样做,词的*后一句“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给了我们答案。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要让全人类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环境。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实质上,它表现出诗人的责任与抱负,他要把无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并且要把它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团结不同肤色的人来对抗帝国主义。所以,诗人送的不是昆仑山,而是中国的革命经验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