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致中国父母书 (“人才魔术师”蔡笑晚温情父教圣典,200余场神奇家教演讲集萃,为望子成龙的父母答疑解惑,“教子有方全国最美家庭”追梦心经)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致中国父母书 (“人才魔术师”蔡笑晚温情父教圣典,200余场神奇家教演讲集萃,为望子成龙的父母答疑解惑,“教子有方全国最美家庭”追梦心经) 

  • 作者:蔡笑晚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39922
  •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 页数:180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十年来,蔡笑晚先生坚持在全国各地举行家教巡回演讲,分享精英家教经验,帮助天下父母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好梦成真。本书收录了蔡笑晚先生两百余场神奇家教演讲精髓,内容包括从敏感期的早期教育,到贯穿始终的立志教育,从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培养,到成才关键期辅导,蔡笑晚都逐一讲解、娓娓道来。
    蔡笑晚先生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深情地告诫天下父母:家教中父亲角色严重缺失的今天,中国的父亲需要觉醒了。那些只在**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主持人崔永元先生看过本书后赞不绝口:"这部书,不仅认真看了一遍,还在书中的**之处画了很多线,做了很多标记,是大家值得读的好书。"
    致中国父母书 (“人才魔术师”蔡笑晚温情父教圣典,200余场神奇家教演讲集萃,为望子成龙的父母答疑解惑,“教子有方全国*美家庭”追梦心经)&nbsp_蔡笑晚_电子工业出版社_
    文章节选
    **章
    良好的早期教育创造天才
    伟大的科学家维纳说过:所有儿童早期的学习都是一个奇迹,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也是如此。这句话给人们的反思是,其实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身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而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
    我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我总是千方百计尽早地开始早期教育,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既有快乐的童年,又能在人生的竞赛场上轻松地保持优势。
    父母如果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或者早期教育没有做好,等到以后孩子出现问题时再努力去挽救,孩子会很累,父母会更累。
    早期教育让童年真正快乐
    一提到早教很多人就会说,早教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谁能说出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所以首先必须给"快乐的童年"下个定义,究竟怎么样的童年是快乐的?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和心理学家在什么是快乐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快乐究竟是什么?是感官的愉悦,还是欲望得到满足?是追求的过程,还是追求目标的达到?是免于悲伤和痛苦?是有意义的劳动,还是悠闲的生活?是运气、财富?是奉献、仁慈?或者,它只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天性?
    我们先看看古圣先贤和哲学大师对于幸福的说法。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洪应明:"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真正的快乐是保持乐观的情趣。
    在富裕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天性的真正快乐。
    苏格拉底:幸福是智慧。灵魂所企求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智慧的指导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愚蠢的指导下,结局就是痛苦。
    柏拉图:把快乐归之为性格,把人分为快乐的人与忧郁的人,面对同样的疑难事情,快乐的人会一笑置之,忧郁的人可能会痛苦绝望。有人在十次事业里成功了九次,还是不快乐,只为那次失败的苦恼;有人十次事业里只成功了一次,还是很快乐,为这次成功感到欣慰。
    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归功于理性。对于人,富于理性的生活就是*好的和*快乐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东西更加永恒,因此这种生活也是*幸福的。
    伊壁鸠鲁:心灵激动和友谊的获得是*大、*完满的幸福。灵魂的*完满的幸福,有赖于我们思考到那些使人心发生惊惧的东西,以及与它们同类的东西。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谊为*重要。
    培根:培根的论说文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唯独没有论幸福和快乐,足见幸福和快乐是很难表述的。不过他也在书中提出人生幸福的真谛--一个人的心智若在仁爱中行动、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轴上旋转,那可以说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
    叔本华:把幸福与快乐归于性格。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是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唯有内在丰富的人才是幸福的。
    弗洛伊德:用"快乐"这个词来说明摆脱人体身心痛苦的压力。在减轻这种痛苦的压力之后,由于人体的化学作用,压力再一次增加,产生了对减轻压力的一种新的需求,那就是快乐的满足。把这种从压力的产生到减轻压力以至重新产生新的压力,从痛苦到快乐再到痛苦的运动称为"快乐原则"。与"快乐原则"相反的是"现实原则","现实原则"告诉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应该追求什么,避免什么,以确保自己的生存。现实原则经常与快乐原则相冲突,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精神健康的条件。
    鲁迅:幸福是追求。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的不安的追求之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毛泽东:快乐是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圣贤们关于幸福、快乐的说法各异。不过我们看到有一点是共同的,人类的快乐和幸福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心灵上的一种感受,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全球各国民众对快乐的定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人认为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快乐的*重要元素,而日本人则认为满足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更加重要。在欧洲,幸福取决于不用工作特别是不用体力劳动;但在美国,工作却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为是产生满足感乃至幸福感的源泉。这种观念当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有利,不断增长的消费让工业增长的炉火越烧越旺。19世纪至20世纪初,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逃离贫穷的祖国去了美国,追求那种"免予匮乏"的幸福。但是,随着人们很快就对更高水平的富足习以为常,许多人发现他们踩着经济学家所谓的"享乐主义的水车"停不下来了,他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挣更多钱,去买那些能让他们感到快乐(但也只是暂时快乐)的东西。亚洲人为了实现其他目标的时候,会比美洲人更加愿意放弃对快乐的追求。
    进入21世纪,在英美等西方发达**,温饱不再是问题,穷困不再是威胁。在物质的欲望得到相当大程度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成为民众更迫切的追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每个人追求的快乐只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对于一个人而言,幸福的感觉也会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快乐和幸福是人自己的一种感受。说某个人快乐和幸福,要他自己能感觉到,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对于普通人来说,用自己的劳动换来成果,这就是幸福。对于农民,他用汗水换来了丰收就是幸福;对于学生,他用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幸福;对于老师,他的幸福就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才;对于建筑工人,他的幸福就是看到建成了一座座他曾经为之流过血汗的高楼大厦;对于穷苦的人,他的幸福就是留足过冬的粮食和御寒的衣服;对于乞丐,他的幸福就是遇到了好心人给他许多钱可以几天不挨饿;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他的幸福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出人头地的人才!
    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对一些人来说是幸福的感觉,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痛苦。比如抽烟、喝酒、打牌、跳舞等,对于喜欢的人是快乐,对于不喜欢的人就是痛苦。坐在田头休息,丰收后的农夫感觉这是充实的快乐,但对于普通人让他什么也不做,只是天天坐在田头休息,则是一种痛苦。面对孤独,内心充实的人不会觉得是痛苦,他会在孤独中孕育他的思想,享受孤独,反而是一种快乐。无聊的人会因孤独而感到寂寞,他们需要在热闹的人群中发泄,在琐碎小事上消磨时光,在肤浅的快乐和刺激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在人前喧嚣热闹,在人后寂寞难耐,毫无快乐可言。同样都是石匠,同样在雕塑石像,如果你问他们"你在这里做什么",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就会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痛苦,在他嘴里*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另一个人可能会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嘴里*常吐出的一句话是"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所以,读书和学习,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就是快乐,每天所学的东西,都是他们一步步向目标靠近的喜悦。对于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人,读书、学习就是痛苦,每天的作业就是艰难的煎熬。
    人生如梦,青春苦短。许多人便以此为理由玩世不恭、挥霍生命。这种玩世不恭的人,并没有玩出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只是用瞎玩胡闹来麻痹心灵空虚的痛苦。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肯定地说,孩子的快乐没有先天的定义,是大人给的,就像有的大人把吃喝玩乐看成是人生的快乐,抽烟、喝酒、打牌、跳舞是快乐,但对另一些人根本不是快乐,甚至有可能是痛苦,不同的价值观和习惯决定了快乐的定义。孩子也一样,是大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定义了快乐。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很好,他们就快乐吗?我们那个时代这些根本就不能保障,难道说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就不快乐吗?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人在福中不知福,现在的孩子因为享受太多的所谓"快乐",反而麻木了,不知什么是快乐,反而显得浮躁、无聊、厌倦,以自我为**,不懂得珍惜。我们那个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孩子们懂得珍惜、容易满足,反而感到快乐。
    所以,早期教育不仅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在求知中有更加快乐、更加充实的童年,更重要的是懂得什么是快乐,长大后也会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千万别认为玩玩闹闹的童年就是快乐的童年,其实这是家长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孩子在玩玩闹闹的过程中,如果不同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非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反而会让孩子染上许多恶习,这是以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为借口,放弃了教育的黄金期,使孩子失去了幸福的未来。
    早期教育做好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会比较好,稍大后也比较容易沟通,以后上学时就比较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而且由于智力开发得比较好,学习成绩也会比较好。早期教育不单纯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体能、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一系列决定孩子人**展高度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要让孩子既有快乐的童年,又有幸福的未来。
    顺其自然等于放任自流
    动物生长在没有法制、没有伦理道德约束的社会里,丛林法则是它们的**法则。所以,只要有利于它们生存竞争的一切本性都是好本性,不必受什么约束和限制,所以顺其自然的发展就是动物界的本质,大自然的法则决不允许那些丧失了竞争能力的个体存在,自然选择决定了适者生存。所以,我个人反对"顺其自然"的教育,其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顺其自然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
    什么叫自然?什么叫自然教育?自然与自然教育的定义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自然与自然教育是没有科学定义的,只是一些概念炒作而已。当孩子有能力接受教育而且需要教育时就给予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自然教育,因为个体的差异、环境的差异,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人为地定义一个统一的"自然教育"本身就是反自然的。
    自然教育的鼻祖,法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大师卢梭说:"我们出生时候没有的东西,我们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需要由教育赐给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以上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在卢梭看来,只有以上三种教育是一致的情况下,孩子才算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按照卢梭的逻辑,为了使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就必须使人的教育尽可能与孩子内在的自然相一致。很显然,卢梭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先天遗传的本能和本性,并非今人所谓的自然教育。
    第二,"顺其自然"的教育强调人的遗传和本能。
    人的先天本能和本性,是从人类的始祖动物开始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那是一种适应生存竞争的能力和本性,这种本能和本性就是**进化论大师所谓的"宇宙过程"的产物。他还指出社会中的人无疑是受"宇宙过程"的支配。社会的文明越幼稚,"宇宙过程"对社会的进步影响就越大,社会进步意味着对"宇宙过程"每一步的**,并代之以另一种可以称为伦理的过程,那些伦理上***的人可以获得*大的发展。
    人类的天资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有贪图享乐和逃避生活上痛苦的天赋欲望",祖先的这种"自我肯定"倾向的力量是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条件,顺其自然就是让这些先天本能和本性得以充分发展。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那些使人类祖先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先天本性和本能并不再是好的素质,而其中的一部分(以自我为**、以强凌弱等等)则不利于他们在文明社会中生存和竞争。
    第三,"顺其自然"教育思想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由于法律和伦理道德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的约束,父母就必须根据这些约束对孩子的自然本能和本性及早地加以纠正和改造,这种纠正和改造被进化论大师赫胥黎称为"伦理过程"。所以,伦理并不是人的先天自然,恰巧相反,它是对人的先天自然的**、改造、纠正的结果,它是由人类千万年长期文化积淀而得的知识精华教育而获得,也就是卢梭所说的人和事物的教育的结果。因此,卢梭所谓的自然教育是本末倒置,并不是后两种教育配合前者,而是必须通过人和物的教育来改变卢梭所说的人的"内在自然"。
    所以,从本质而言教育和顺其自然是对抗的,如果这种对抗在理论上是荒谬的,那么我只能对理论表示遗憾,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就是如此。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在当时虽然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已被现代科学证明是片面的。另外,顺其自然也并非卢梭的本意,其实卢梭本人在五岁时就读书入迷,看得入神时竟忘记了睡觉,七岁时就把家里的大量藏书读完,因此,他虽然因家庭贫困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却知识丰富,才学高深。他的天赋人权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召唤了一个崭新世界的到来,他独特的思想和具有号召力的语言、文风曾使几代人为之倾倒。
    但是,卢梭的思想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特殊条件、特殊时期下的产物。卢梭建构的教育思想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了。因为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十二岁之前是理性睡眠时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让孩子去摸、去看、去听,用感觉器官去感觉世界,而不应该运用读书等理性手段来改变他身心的自然发展。他认为早熟的果子虽然外表诱人,但并不甘美。因此他提出十二岁之前决不读书,不希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但恰恰相反,他本人的知识基础是十二岁之前通过读书形成的,从他个人的经历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十二岁之前必须努力读书,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奠定人**展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有能力全方位去改造世界,甚至人类的基因都在被改造之列,为什么唯独在决定人类智能发展的早期教育这一重大问题上还停留在无能为力的顺其自然的原始阶段?为什么不能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呢?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从小进行严格的规范教育,并让孩子从小立志。但这并不影响孩子童年的快乐,相反我们的孩子都有一个比别人更快乐的童年和更幸福的未来。
    第四,"顺其自然"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放任孩子的发展,放弃家长的责任。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一种是积极有为,另一种是消极无为,顺其自然就是消极无为的人生哲学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在人生舞台上,可以按当时的处境,灵活选择其中的一种,以适应社会,所谓"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或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否则可能难以为社会所包容。历史上曾有很多名人做过这种选择,被后人称为圣贤。
    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消极无为是万万使不得的,孩子的教育是不容等待、不容迟��的大事,而且具有稍纵即逝、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特点。世界上有些事情错过了,以后还有机会,孩子教育错过了则永远无法挽回。由于早期教育的顺其自然,使孩子的野性充分发展起来,而到了后来发现不能任其发展的时候,你已经无法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无法与孩子沟通,因为他的心灵图纸上已经被那些野性"图腾"所占领,无法接受父母和主流社会的那套正统的教育。所以,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关键是做好早期教育,在孩子没有染上坏习惯之前把好习惯教给他。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切不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积极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才能,提升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这就是我们在自由中引导孩子发展的应有之义。那么我们如何自由地引导孩子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经常听到"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任何东西都重要",这句话说得很好,可以说是家庭教育中的金玉良言。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孩子有先天的内心世界吗?没有的,所有的内心世界都是后天产生的。如果孩子现在有了一个父母不知道的内心世界,这就说明此前孩子已经因父母和学校老师的疏忽而让外部世界的东西进入了他的心灵,并在他的心灵中占领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以致父母无法与其沟通。所以,我们必须在外界的不良因素侵入孩子的内心前,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尤其重要。父母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表达息息相关。沟通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相信孩子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小提琴,你用信赖的语气说:"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而且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即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2.尊重孩子
    当孩子逐渐学会独立做出判断时,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要是决定再玩一会儿,你就要晚一点睡觉了,因为你要做完功课啊!"无形中,孩子懂得了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自己负责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之后,让孩子自己决定,但是家长要有一个底线,而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自己决定。
    3.鼓励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当孩子满怀希望和喜悦,把他的作品拿给父母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而不能只是看一眼,就匆匆去忙自己的事情了。这样,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教给孩子更好的方法,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信心。
    其次,积极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尊重孩子的内心选择。
    有很多所谓"顺其自然","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之类的口号,尽管这类善意的呼吁听起来是多么引人入胜,但在我们看来决不是教育学上的金科玉律。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而有别于其他动物,完全是由于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教育和学习就本质而言都是对自然的纠正和对野性的改造,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决不能指望轻轻松松就能成大才。
    既然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自由自在地生长,就无法避免野性的发展和外部世界的"不良"东西进入他的心灵,因此,作为父母就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尊重这个事实。人生的价值观有千万种,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虽然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主宰着这个世界,但是谁也无法判定哪一种人生模式*幸福,因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和权利。追求崇高、追求伟大、追求成就一番大事业是一种选择,但是追求快快乐乐、平平安安、自由自在过一生,只要是法律许可的,也是一种选择。一个和谐社会就是让各种不同追求的人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因此,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必要也不应该把固有的发展或成长模式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性,每个孩子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家长*主要的工作就是因势利导,选择*适合孩子的成长道路。这也是在自由中引导孩子发展的应有之义。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灵魂塑造阶段的材料配置,或者你根本没有下过功夫而让孩子顺其自然,那么,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你就必须尊重他、理解他,只有这样你才能引导他。否则,不管他是对还是错,你的教训都无法被他接受,你的强制会促成他的对抗。亲子之间的对抗一旦形成,家庭教育就无法进行,甚至会造成悲剧。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把积极的教育和自由的引导相结合是每个家长都应该重视的一条金玉良言。
    错过关键期等于智力阉割
    我们常常听到大款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高中或大学,慷慨地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让孩子进去混一张文凭,也有花大钱让孩子出国镀金的,很少听说有人用重金去聘请一位**教师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各方面素质很差,即使花大钱混到一张文凭,对孩子成才也毫无益处,只是个冒牌货而已。反之,如果愿意在早期教育上用心思,那么孩子长大后用不着父母花大钱去"买"学校,也会自己争得一条好的成才之路,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有用之才,甚至可以成为栋梁之才。
    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儿童几乎都是可以挖掘出巨大潜力而成为"超常"儿童的,而这些适当条件就是早期教育。智力超常事实上都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根据中科大少年班的有关资料分析及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所谓"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后者没有。
    一般人都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事实上早期教育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它是所有后期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个兴盛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兴盛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昌盛的唐代,由于早期教育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神童。从世界上看,良好的早期教育为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大师为那个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这些事实可以说明,天才从神童开始,神童由早期教育培养而成。因此,早期教育是一切教育中*重要的教育,可以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伟大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的大师级人物,在其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所有儿童的早期学习都将获得奇迹,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样。"这就告诫人们: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来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而那些个别能够进行早期教育、及时开发潜能的人,相对来说就创造了奇迹。我们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地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时间表,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就是我所说的学时理论,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不返的时间,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在看着这个时间白白地流逝,而没有抓住这一去不返的教育良机,然后去感叹别人的奇迹。
    大脑功能开发的典型表现,便是形成记忆敏感,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难。因为,成人的大脑已被一些无用的东西挤占充满,即使是新鲜事物也被排斥在外。因此,儿时形成的优质的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刻的优质记忆敏感才会有伟大的创造力,所有杰出人物都有这种良好的优质记忆敏感。当人的大脑形成记忆敏感后,在潜意识里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伟大的人,他们的成功不仅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的极其良好的直觉。那些经过早期教育的人,记忆力通常都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在儿时形成的符号敏感有关。
    人脑有一种与所有动物都不同的机能,那就是学习的机能--"智本能"。"智本能"的发展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良好的早期教育使"智本能"能够达到较高的层次。"智本能"的发育也有敏感期,一旦错过了敏感期,也就无异于将其阉割。因此,有人指出,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的智力阉割。由于错过了早期教育,使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天才的儿童成了一个庸人。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还小,来日方长,浪费一段时间不要紧,只要以后好好教育同样会成才。因此,很多父母就这样无意间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阉割。许多人的前程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里被父母的双手葬送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结论,也是我们亲身实践的经验。
    提倡早期教育,一定要抓住*佳教育时机,即我的"学时理论"。所谓"学时"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农时"相似的概念。为了使农作物有好的收成,农民必须抓住农时,该耕地播种的时候就耕地播种,该施肥除草的时候就施肥除草,该收获的时候就收获,如果误了农时,就不可能指望有好的收成。
    家长认同早期教育理论之后,就要按照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和训练了。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手段,决不能轻易听信别人的传言,朝三暮四地改变育儿方法。培养孩子的方法其实就像武林中的派别一样,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只要持之以恒,都能训练出高手,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
    早期教育不单纯是智力教育,而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为了让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尽一切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敏感期。具体来讲,应从如下几个阶段入手进行早期教育。
    **阶段,对于从出生到六个月左右的孩子来说,需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增加对宝宝的各种信息刺激。
    首先,家长要利用各种机会跟宝宝进行对话交流,尽量对孩子说一些简短的句子,吐字要准,音调要放高,口形要夸张,而且不断重复。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与孩子能够看到的、摸到的事物相互联系。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几方面,增加孩子的信息接触面积,多方面促进孩子的能力发展。
    其次,宝宝的动手能力特别需要家长主动引导,应该准备一些适合宝宝小手抓握的玩具,比如吊环、牵拉钟、双耳摇铃、串珠、彩色的积木等。父母应该常常在孩子面前摇摆、展示玩具,引导他主动伸手准确抓握,练习初步的手眼协调能力。多数孩子习惯性地把手中的玩具送到嘴里,这是儿童在探索学习,家长不能强行限制。但是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宝宝的注意力,*重要的是,要把玩具清洗干净消毒,当孩子啃咬玩具的时候不至于引起疾病。
    第二阶段,对于一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家长应注重孩子认知、运动系统的发育。
    一岁左右的孩子有摸、爬、滚、走、摔等行为,是发展感知运动的重要过程,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家长应该多为孩子提供**的环境,而不是阻止孩子的行为。尽管孩子还小,可是孩子已经具备感知能力。他饿了会哭,饱了会躲开食物,不舒服了会对着大人嚷。大人如不陪着孩子玩儿,他就会延长吃奶时间边吃边玩儿……在宝宝的生活中,父亲更多的是扮演孩子游戏伙伴的角色,这个角色的扮演一定不能缺席。
    第三阶段,两岁左右,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孩子学说话的积极性*高,常常自己咿咿呀呀地说,有的孩子可以说出简单的词语。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语言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父母要尽可能多和孩子交谈,比如,父母可以对着孩子重复说一些儿歌、故事,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你的话而放弃交流的机会。一般而言,每个孩子都先天地带有一副发音器官,但为什么后天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和早期的语言教育密切相关。
    很多实践证明,尽管在这一时期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给予的语言训练,但是等到孩子有能力进行记忆和思维的时候,孩子记忆和思维的速度要明显快于那些没有进行过语言训练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应该以直接感知为主,不能过于抽象。因此,语言的学习就需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如通过听、看、触、摸、尝、闻等方式,既可以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又能够让孩子获得对周围一切知识的认识,对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阶段,当孩子三岁左右,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数理逻辑等各方面的智能。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注重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孩子对大数字的敏感力。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掌握数字概念的机会。
    就具体操作而言,可以带着孩子在街道旁边数从身旁开过的汽车,吃水果时比较水果的大小,和同伴比高低,玩数字扑克等。
    在语言智能方面,由于三岁左右的孩子已能够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对话能力。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喜欢说话,愿意和他人交谈的习惯,以发展其讲话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培养孩子谈话的技巧,比如,恰当的词语搭配、连接词的正确使用等,从而让孩子清晰明了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对于那些能够很好地运用简单句子表达自己意思的孩子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讲述能力。其中*主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节奏,并且尽可能使孩子讲述得生动、形象。大人可以先给孩子讲名人的故事,然后再让孩子复述给大人听,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参与的兴趣,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三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应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自己穿衣、吃饭、洗手帕,帮妈妈递东西等,还可以带孩子去观看体育比赛和舞蹈表演。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人的脑细胞越使用,大脑就��灵活。脑子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的时间就越长,它的细胞老化得就越慢。因此,"天才命短,神童早夭"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恰恰相反,早慧总是迟衰,天才都比较长寿。
    信息风暴激发孩子潜能
    我主张用"信息风暴"的办法来发现孩子的潜能。具体而言,就是让孩子充分接触和全面了解各种信息,在全面接触中寻找自己的爱好与擅长的领域,例如飞机模型、体育运动、画画、乐器、唱歌、手工艺、缝纫、烹饪等,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与信息,让孩子自己选择。
    关于这方面,我当时具体做的有以下几点:
    **,从小注意观察孩子的智力及各方面发展情况并记录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有计划地训练孩子使用耳、眼、鼻、舌、四肢,并做好记录。
    在活动方面,让孩子在计算、语言、音乐、体育、美术、娱乐、游戏等项目上交叉进行,并且都能够很快地学会并擅长这些领域。
    如果发现孩子特别喜欢或者擅长某一方面的游戏或者活动,一方面要加强这方面的刺激,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请教专家,对孩子的情况做出指导。与此同时,不要忽视其他领域的信息刺激。即使孩子没有十分擅长的领域也没有关系,至少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
    第二,孩子尽可能由父母教育。
    当前,很多父母以工作忙为理由推脱孩子的教育责任,把孩子送到全托的寄宿制学校,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的教育非常关键,父母应该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扬长避短,而不能任其随意发展。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掌握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好请一个家教。家教的作用并不在于教孩子学多少东西,关键在于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及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智力强项,进行特殊培养,如果发现不足之处也可及时补救。据报道,中国的富人注重选择好学校,把教育的职责全推给学校,而美国的富人则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托人代办,唯独孩子的教育必须自己监督,自己管理,对谁也不放心。
    第三,严格要求孩子做完整的学习笔记。
    做学习笔记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大大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父母从孩子的学习笔记上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深度,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可能的才华,这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会大有裨益。
    第四,从孩子的兴趣中发掘潜能。
    如果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孩子都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如果孩子大脑里储藏了基本信息单元,就有了相应的快感单元,所以求知的欲望很强烈,对读书也会有浓厚的兴趣。
    现在一般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望子成龙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但是关于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并不懂得早期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懂得早期教育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所在。所以,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家长的盲目关心与过度干预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产生,严重者甚至造成亲子的对抗。更进一步说,家长应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行反思,如果早期教育进行得不及时、不专业、不专注,必然会带来随后漫漫教子路上的麻烦与困阻。
    早教的四大原则
    在三十多年亲身教育子女的经历中,以及在目前辅导广大父母从事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我把早期教育中一些策略性的东西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早期教育四原则。
    1.爱的教育
    目前,家长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另一类是因为忙于工作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经济状况不好的家长很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缺乏亲子教育时间的家长往往用**弥补对孩子的亏欠,这样就走向另一个**--关爱过度,即为溺爱。
    家庭教育其实应该是无条件的爱的教育。父母必须以自己真挚的爱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孩子在爱的雨露中健康成长。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孩子一生都会保持着征服者的勇气,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会经常取得成功。但是你爱他的时候必须要教他,爱必须是教育的爱,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爱,而不是动物的爱,否则就会变成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都是不利的。
    2.快乐的教育
    家庭教育必须是快乐的教育。一切的教育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的修正和对野性的改造,所以必然带有强制性,也注定它的艰苦性,因此对孩子来说必然是有压力的,家庭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艰苦变为快乐。我在**电视台所说的快乐教育的意思就在这里。我们通过音乐、奖励、竞赛、旅游和文体活动,千方百计地去制造出快乐和轻松,让原本不轻松的事产生出轻松快乐的感觉和效果,并让孩子们在求知中尝到快乐。
    3.沟通的教育
    父母若要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则需要艺术和技巧,需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任何有关孩子的事情,不管是生活方面的还是学习方面的,都要尽可能尊重孩子,即使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也要尊重他的想法,给予耐心的开导和解释,千万不能粗暴地予以否定,否则会促成亲子之间的对抗,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子之间一旦产生对抗,那就谈不上教育了。现在有很多的家庭有亲子对抗现象,使家庭教育无法进行,甚至出现悲剧。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父母忘记了与孩子沟通。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孩子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好久没接到你们的电话,我和弟弟可想你们了。我有好几回梦里见到爸爸妈妈回来,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打工,是为了我和弟弟以后过得更好。可是,每当放学回家,看到奶奶驼着背不停地忙碌时,每当老师发下试卷叫家长签字时,我们的心里多难过啊!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就在身边!
    爸爸妈妈,以前你们在家时,你们总责备我们学习不用功,今天我们拉钩了:保证努力学习。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你们回家吧!要不,回来一个也行,好吗?
    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你们的儿子
    教育孩子才是*重要的事情,无论父母在哪里,与孩子相隔多么遥远,请家长不要忘记,要与孩子经常保持沟通。我的孩子去外地求学都比较早,我几乎每天都写信与孩子们保持联系,通过那根看不见的"风筝线"将彼此之间的感情牢牢地拉紧。
    4.做人的教育
    要使孩子成才,首先要教孩子做人。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气概、意志、自信等非智力素质为**。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多背几首诗,也不仅仅是学字画、学钢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行为习惯、非智力素质培养好,也就是说要孩子成才必须先教孩子做人,做一个道德高尚、心态良好、人格完备、气概恢宏、意志坚强、自信、自强、自立的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关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我的前一本书《我的事业是父亲》里有较多的篇幅,这里我强调一下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孩子一辈子保持对成功的信心,保持征服者的勇气。在童年时代外祖母和母亲就教给我一首民谣: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出**。
    **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这首小小的民谣伴随着我的一生,它曾激励我做过许多美好的梦。虽然,未能好梦成真,但是,**本是凡人做的思想却成了我教子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孩子会说话开始,我就教他们背诵这首民谣,使得他们从小就懂得凡人也能做"**"。古往今来,不管是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伟大的企业家,原本都是普通孩子成长起来的,天才与凡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自信和毅力。自信和毅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读书成才本身是一件既艰苦又漫长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种献身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更不可能成大才。因此,从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好,是促使孩子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来承担。道德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做好的,而必须由家长多年的言传身教感化出来。也就是说:必须用道德感化出道德。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首先做到。
    ……
    目录
    **章 良好的早期教育创造天才1
    早期教育让童年真正快乐3
    顺其自然等于放任自流11
    错过关键期等于智力阉割20
    信息风暴激发孩子潜能28
    早教的四大原则31
    习惯与品格是雏鹰的两翼36
    强求样样通,只会样样松66
    花开有早晚,静心待花开70
    蔡氏英才成长之路77
    第二章 梦想让人生更开阔87
    在追梦中体会幸福89
    自我激励,不断超越96
    挫折教育学会独立102
    环境立志开拓胸襟106
    诗词立志提升气质120
    故事立志熏陶灵魂126
    立长志贵坚持135
    第三章 自学是发展的永动力139
    自学是点燃火种,不是填充知识141
    自学拥有神奇的力量155
    自学培养创造性思维160
    笔记和练习双管齐下162
    抓住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166
    会自学考试更轻松172
    序言
    编辑推荐语
    ★一门五博士三个科学家,"人才魔术师"蔡笑晚的温情父教圣典
    ★200余场神奇家教演讲集萃为望子成龙的父母答疑解惑
    ★讲给天下父母讲出每个父母发乎内心的共振
    ★给父母信心给孩子方向亲子齐追梦梦想终成真
    ★全国妇联、中**庭教育研究****阅读,**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支持,哈佛大学前校长、康奈尔大学校长、麻省理工大学校长鼎力**,陈鲁豫、崔永元、王东华、司有和等名人众口称赞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