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救忘录:一个特级教师的读书零札 大夏书系 (浓缩特级教师陈日亮数十年阅读感悟,引导教师“怎么读书”到“为何读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救忘录:一个特级教师的读书零札 大夏书系 (浓缩特级教师陈日亮数十年阅读感悟,引导教师“怎么读书”到“为何读书”) 

  •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16878
  •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救忘录——一个**教师的读书零札》收录了作者几十年的阅读札记,涉及文史、哲学、教育、文学等领域,既有其因书与作者(如汪曾祺)相遇相识相交的故事,又有因书罹祸仍嗜书如命的经历,于细微处见大识,处处摇曳思想的烛光,是广大教师提高修养的**书。 救忘录:一个**教师的读书零札 大夏书系 (浓缩**教师陈日亮数十年阅读感悟,引导教师“怎么读书”到“为何读书”)&nbsp_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_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一、“多年”章句 (部分)
    多年来记性大衰,所读易忘,有极精彩要妙语句,倏忽失忆,遂大懊恼。昔人有一笑话云:“一人向众夸说,我见一首虎诗,做得极好极妙,止得四句诗,便描写已尽。旁人请问,其人曰,头一句是甚的甚的虎,第二句是甚的甚的苦,旁人又曰,既是上二句忘了,可说下二句罢。其人仰头想了又想,乃曰,第三句其实忘了,还亏了第四句记得明白,是很的很的意思。”
    余亦每向人称道所读书句,到嘴边则往往“甚的甚的”,幸旁人并不继续“请问”,瞬即躲过,否则亦大可入今之《笑得好》。故读书忌忘,*好是笔记摘录,否则当远远避人称道和夸说,免增自惭耳。

    20世纪40年代在解放区,徐特立就说过:学国文的主目的是语言文字(文章)的理会与发表。副目的才是从语言文字(文章)获取知识,涵养德行,养成好的情趣。
    这话说得明确。评论者认为这才是**次在语文教育史上确立语言本位的教育思想,在权重上使语言文字超过义理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有人会认为主与副要颠倒过来;也有人认为二者既然是统一的,就不要分主与副。我认为徐特立将目的与功用区分开来,着眼的是学校学科教育的任务。

    昆德拉在《笑忘录》里说:“我们写书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们根本就不屑一顾。”
    为他人之不屑一顾而书写,这的确是一个很充足的理由。

    清袁枚《续诗品·尚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为药误。我有禅灯,独照独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
    刘知几谓治史当具才、学、识。三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颇难说清楚。袁枚此诗通过比方,却通俗地说明白了。当然仍需详为解说,比如同是实物的弓弩与箭镞,其本体可否互换?此题若作为语文作业,想必很有思维训练价值。至于诗中表达如何学习他人的经验,意见也十分中肯,尤其是*后两句,可供学生加以议论发挥。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向第欧根尼问道:“有什么事可以为你效劳?”
    正在破木桶里睡懒觉的第欧根尼,睁开双眼,见王站在面前,说道:“��。就是站开点,别挡住我的阳光。”——这句话,被称为西方人权概念的**块基石。
    在中国的历史(哪怕是传说)里,我们是否也能找到如此蔑视王权的经典话语?好像没有,即使有,也搁在肚里,谓之腹诽吧。透露一点,旋遭屠戮,例如嵇康。

    古人有句云:“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此的确*适合读书人心境。如果放在当今,俗世之山会不时排闼入门,闭门谈何容易!书市之伪品劣品,满坑满谷,读书净土亦于何处求得?然而更常见的,是读书人总喜欢或习惯于开门,热衷于发博。他们的心里本就少了干净,这又如何能转向外求?

    今世的书法界很热闹,却鲜能看到几幅成熟耐看的作品,追逐形式新异的变态笔墨与章法,冒以创新之名以欺世,而又相互仿效、彼此吹捧且四处叫卖,已然成为时尚,而缺失的是艺术文化求真的品质。有人说过,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的社会性诚恳。据说,宋代书法家政黄牛喜欢揣摩儿童写的字,曾对秦观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故喜求儿童字,观其纯气。”
    一个“纯”,一个“诚”,求之于今之书画界,戛戛乎其难哉!而所谓“美则美矣”的“美”,亦大多是欺世媚俗耳。

    朱以撒主张书法艺术要“行于简易闲澹之中”。此见解极是。不过,繁缛之至方可求之简易,绚烂之极乃能归于平淡,都是接近炉火纯青的境界,非一般书法作者所可强求。当世竟有以随便与松弛,强做不衫不履之姿态者,熟视之则大有乞食气耳。

    颜真卿的书法一向得到的都是好评,认为跟他的性格人品高度一致而备受世人钦仰。可是李后主却对颜字偏不喜欢,说是“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之粗鲁”。又讥为“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
    颜真卿是一军人,膂力过人。笔墨“粗鲁”可能与之有关,但说是犹如田舍汉,则可能是这位文人天子的审美偏见。正确评价颜体书法,还是老老实实的四个字:平正端肃。我看许多初学书法者多从颜体入门,即取其端正为正路,至于气魄雄浑之类,几乎没有一点半滴肖似的,反见其无骨力而徒留臃肿,以其未有人生历练故也。

    黄永玉如是说:
    ⒈不爱人,不爱周围的生活,不爱读书,你怎么画画呢?
    ⒉小人与巨匠的区别是,遇到难堪,小人终生叫嚷,巨匠早已超越。
    ⒊美,比好看好;好,比美更好。
    ⒋欣赏水平如喝茶,开始时喜欢加糖。
    1、2两句,于创作者是忠言;3、4两点,对鉴赏者是启蒙。

    常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缺少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宽容的接纳,彼此构成良性互动的精神系统。我不知道西方人际环境究竟如何,而单看在学术方面自由宽松的放言和质疑,发现他们的说者与被说者,都很独立而有自信,而我们则异乎是。
    柏杨说:“中国人的自卑感奇重,什么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批评,一旦被批评,立刻血海深仇。”悲乎!

    龙应台认为在台湾*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这是不是跟教育也有关系?
    龙应台也曾指出台湾封闭教育的弊端,是在生活上“抱着走”,在课业上“赶着走”,在思想训练上“骑着走”,牺牲学生自立自决、自治自律的能力。
    为什么大陆与台湾有如此相似之处?我们的意识形态不是截然不同吗?是不是在教育文化基因方面,两岸也同一脐带,是同祖同根同源?

    英国政治家格雷说过:“一个不能通晓伟大作家的伟大著作的人,总有**会惭愧自己*了不起的想法或观念,不过是那些作家的牙慧而已。”
    我想,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那“总有**”。因为既然“不能通晓”,也就无从发现,就不可能“会惭愧”。所以世上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包括他们的信众,才会有那么多。

    一个人在自己经营的文化空间里,能够收获多少快乐,而且是怎样的一种快乐?且看李清照的一段叙述——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金石录·后序》)
    易安所言,岂可以“痴迷”二字概之?此中有真意,欲道总难言。憾哉憾哉。

    陆游诗曰:“浮生过六十,百念已颓然。独有枕书癖,犹同总角年。”
    余仿其意亦得四句曰:“浮生近六十,七情已淡然。难易枕书癖,输与青少年。”

    曾记1989年10月,五十而知天命之际,书有12字以自道自警:
    淡泊闲静 沉涵 养精 和气 敛神

    汪曾祺说他小学上学途中,须经过大街小巷,放学回家常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各种店铺作坊,“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我觉得加在“生活气息”前的四个词,极耐寻味。那样亲切,那么精当、妥帖,富有韵味;相信只有汪先生才能看得真,感得到,说得出。

    陶杰在《大作家的情色执照》里说,大作家有情色自由,小作者创作却没有色情的权利。他举了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的长篇小说《失乐园》的一段描写为例。该小说一出,港台评论家风靡地奉为**,居然没有一个道学家大兴宣淫播亵的问罪之师。原来渡边淳一具有大学医科讲师的学术身份,中国读者对有学术成就的作家都额外地给予尊重,包括对《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或《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劳伦斯大表钦敬。
    这是有道理的。比如有一些被认为不洁的词语,一般不宜写进作品,要写,也须换个较为婉转含蓄的代替之。然而在大人物的笔下,却无需禁忌,甚或还可谀为妙品,例如毛泽东词里的“不须放屁”,鲁迅之不避“性交”一词。不过,陶的说法似乎也有些片面,对于情色的描写,成熟的读者仍然会有所鉴别,从中不难读出作者意图之严肃与否、感情之真纯与否,并不是都只见色而不鉴情。同样,用词雅俗之辨,也需要观其大旨,同时也不妨联系作者的性格趣味而作客观评价。
    编辑推荐语
    “救忘录”,顾名思义,是为了挽住所读的印象和零碎的感想而做的记录。
    “以每日平均读五千言计,读过之后,忘掉的简直几乎也就是这个数。”为此,**教师陈日亮展开了个人“救忘运动”,而这本《救忘录》就是他“救忘”之成果。
    书中记录了先生几十年的零散的阅读所感、听课所悟及教学改革之思考。除了在“怎么读书”这个问题上,可以给予教师朋友启迪,还可以引发关于“读书为何”的思考。编辑**篇目:
    因全书均为零散札记,请酌情选取即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