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待旦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待旦集

  • 作者:作家出版社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ISBN:9787506372824
  • 出版日期:2014年08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李成俊先生已出文集的一个精选集,分“艺海钩沉”“历史风云”“书画天地”“萍踪掠影”四部分。 待旦集_作家出版社_作家出版社_
    文章节选
    茅盾曾在澳门居留
    香港电视台*近推出一部电视剧《 子夜 》,其中有些外景是在澳门高士德马路一间中学拍的。原著是作家茅盾的代表作。
    茅盾即沈雁冰,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前,担任过文化部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他是浙江桐乡人,北大学生,早年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译。北伐战争前,他搞过工人运动,以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终年八十多岁。
    茅盾*初在《 学生杂志 》写稿,后来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 小说月报 》的编辑工作。接着在中共领导和创办的上海大学当过讲师。北伐期间,他在部队做过宣传工作,曾当过毛泽东的秘书,后又在上海任国民通讯社主编、在汉口任《 民国日报 》主笔等。
    北伐结束,茅盾曾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被迫东渡日本。1930年,茅盾返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协助鲁迅创办《 译文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茅盾同鲁迅曾联名打电报到陕北,向朱德、毛泽东祝贺。
    抗战后,茅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于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之间,先后为香港《 立报 》编副刊《 言林 》、为广州生活书店主编《 文艺阵地 》。曾应杜重远之邀,一度到过新疆担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也到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茅盾在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营救和帮助下,脱离险境,转至桂林和重庆等地。
    说起来,茅盾居澳门有过一个小故事:据说茅盾自《 子夜 》问世后,声名甚隆,那时澳门有一间教会学校来了一位相当狂妄的中学教师,他上**课国文时,就神气十足地问同学说:“你们看过茅盾的《 子夜 》吗?”不少同学应声答道:“都看过了。”教师又问:“那你们见过茅盾没有?”同学们流露出一片仰慕之情回答:“可惜得很,还没有见过。”教师大笑起来说:“你们有福了,我就是《 子夜 》的作者茅盾!”这一招,全班天真的同学都给他骗了。当然事情终归拆穿,结果这位“假茅盾”改口说是“开玩笑”。
    战后茅盾得悉在解放区的女儿因难产病逝,心情难过,应邀来澳门休息,住在一位医生的家里,他同这位医生有点亲戚关系。当年澳门各报都没有新式标点符号,文字半文不白,句句黑点。香港出版《 正报 》《 华商报 》和《 群众 》杂志等进步报刊,不但一律禁止进口,连澳门**发行进步书刊的“惠记书店”,也被勒令停业。有人问茅盾对澳门的观感,茅盾感喟地说:“澳门没有文化!”
    《 子夜 》内容描述30年代旧上海的腐化统治,一班官僚、奸商、流氓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在市场上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操纵金融,滥发钞票,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疯狂上升。由于美国剩余物资大量倾销,工人为了改善生活,要求提高工资,举行罢工。小说集中表现民族资产**的双重性和软弱性,既受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的压迫,但又压迫工人、压迫同业中的小企业。
    1930年春,上海思想界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托派头子叶青、胡秋原以及陶希圣等吹嘘中国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子夜 》针对托派的言论,指出当时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更殖民地化,并没有也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刻画工人罢工斗争中,小说批判盲动路线、冒险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
    《 子夜 》从构思到写成,前后两年,全书塑造了大小七十多个人物,结构相当紧凑。有人说,小说有些地方是受左拉《 ** 》的影响。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艺海钩沉
    香港·澳门·中国现代文学
    —— 在“澳门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 003
    茅盾曾在澳门居留 · 020
    萧友梅在澳门成长 · 023
    冼玉清教授二三事 · 026
    高剑父曾参加暗杀团 · 028
    关山月风采胜昔 · 030
    星光书店 · 人民画报 · 潘静安 · 032
    中商出版和澳门 · 035
    商务印书馆话旧 · 037
    记者的新闻报道 · 039
    扒格子 · 041
    话说“说话” · 043
    名片 · 046
    谈“至情至圣” · 048
    两情若是久长时…… · 050
    今夜月明人尽望? · 053
    真的不知道“鲁迅是谁?” · 055
    鲁迅、曹雪芹的“笔误” · 057
    读鲁迅的书 · 059
    鲁迅的葬礼 · 061
    鲁迅的著作和鲁迅的家 · 063
    学习鲁迅不断革命的精神
    ——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 073
    关于鲁迅研究
    ——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077
    集字始自唐怀仁 · 085
    戏台联语 · 087
    粤剧浅谈 · 089
    李文茂“戏子”称王 · 091
    洪熙官是粤剧武打祖师 · 094
    关于 《 男烧衣 》 及其他 · 096
    从 《 小朋友 》 想到的 · 098
    丰子恺的漫画 · 100
    张乐平和 《 三毛 》 · 102
    晨运颂 · 104
    菊花礼赞 · 106
    白发 · 108
    恩师教诲永不忘怀 · 110
    爱国情谊四十年
    —— 悼谭立明兄 · 112
    陈冰与达德学院 · 114
    黄达才其人其事 · 117
    剧团工作模范徐疾 · 119
    刘芳留澳话剧流芳 · 122
    黄新波有鲁迅风 · 124
    柳亚子治南明史 · 127
    叶灵凤和曹聚仁 · 130
    李化 《 花仔日记 》 · 132
    卢敦高呼“打倒卢敦” · 134
    何磊撕被单绘人像 · 136
    不整人 讲真话 · 138
    我所认识的李翰祥 · 141
    “将军本色是诗人” · 145
    乾隆与关羽
    —— 遥寄吴有恒兄 · 148
    谈“我也是胡风分子” · 151
    欧阳山倡议“方言文学” · 153
    欧阳山与 《 广州文艺 》 · 155
    欧阳山续写 《 三家巷 》 · 157
    苏晨挥笔斩江青 · 160
    “七君子”的争吵和友谊 · 163
    蔡元培三次结婚 · 166
    章太炎轶事 · 169
    历史风云
    在迎接澳门回归的日子里 · 193
    澳门普济禅院与 《 望厦条约 》 · 208
    何贤与霍英东的友谊 · 221
    霍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223
    永远铭记廖公的教诲 · 227
    梁雪予先生说“如果……” · 230
    葡京政变和澳门 · 233
    冯剑青的 《 西海颂 》 · 240
    郑观应的改良主义思想 · 243
    林则徐不惜生死以利** · 248
    林则徐与澳门**人口普查 · 251
    我与 《 华商报 》 的情意结 · 253
    《 香港时报 》 的存亡和取向 · 257
    “纽约桥”青训班片段回忆 · 259
    回忆韬奋在东江的时候 · 264
    抗日空军澳门机师英烈记 · 268
    书画天地
    《 澳门回归纪念影集 》 序 · 273
    李鹏翥 《 澳门古今 》 序 · 276
    王文达 《 澳门掌故 》 序 · 281
    唐思 《 澳门风物志 》 序 · 285
    陶里 《 从作品谈澳门作家 》 序 · 288
    《 孰忍一水隔天涯 》 前言 · 291
    《 评陈水扁 》 前言 · 294
    《 度尽劫波兄弟在 》 前言 · 297
    书画家寿星多
    —— 贺朱锵、 关权昌、 杨焯光、 梁伟雄、 朱佩凤五人书画展 · 300
    谭智生创作独辟蹊径 · 302
    甘恒国画展前言 · 305
    陈柏坚画展序言 · 307
    叶迅中 《 周游列国 》 序 · 310
    萍踪掠影
    不许法西斯主义重演
    ——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记 · 315
    德国对二战罪行进行反思 · 318
    华沙在废墟上重建 · 321
    捷克如何控制高通胀 · 324
    匈牙利有华侨一万人 · 327
    满怀激情游东北
    ——北行小札之一 · 330
    参观“红楼”两展览
    ——北行小札之二 · 332
    沈阳清宫遗迹
    ——辽宁见闻之一 · 334
    辽阳古城人杰地灵
    ——辽宁见闻之二 · 336
    大连鞍山风光一线牵
    ——辽宁见闻之三 · 338
    美丽的大连港
    ——辽宁见闻之四 · 340
    吊旅顺古战场
    ——辽宁见闻之五 · 342
    第二次访“煤都”抚顺
    ——辽宁见闻之六 · 344
    编辑推荐语
    自明末以来,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地区,逐渐发展出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形态。特别是现代以后,无论是澳门本地的华文写作、土生葡人作家的葡文作品,还是中国大陆作家关于澳门的作品,都呈现出澳门社会和文化中外交融的特质,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独特的一翼。澳门回归后,伴随着澳门经济快速发展,当代澳门文学也进入蓬勃发展期。为总结澳门文学多年来的创作成果、系统整理澳门**的文学作品、推动澳门文学更加繁荣发展,同时为向2014年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献礼,我社与澳门基金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陆续推出“澳门文学丛书”。这套丛书约四十种,体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涵盖当今澳门文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忠实反映澳门文学的全貌。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