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曾在澳门居留
香港电视台*近推出一部电视剧《 子夜 》,其中有些外景是在澳门高士德马路一间中学拍的。原著是作家茅盾的代表作。
茅盾即沈雁冰,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前,担任过文化部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他是浙江桐乡人,北大学生,早年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译。北伐战争前,他搞过工人运动,以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终年八十多岁。
茅盾*初在《 学生杂志 》写稿,后来同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 小说月报 》的编辑工作。接着在中共领导和创办的上海大学当过讲师。北伐期间,他在部队做过宣传工作,曾当过毛泽东的秘书,后又在上海任国民通讯社主编、在汉口任《 民国日报 》主笔等。
北伐结束,茅盾曾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被迫东渡日本。1930年,茅盾返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协助鲁迅创办《 译文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茅盾同鲁迅曾联名打电报到陕北,向朱德、毛泽东祝贺。
抗战后,茅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于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之间,先后为香港《 立报 》编副刊《 言林 》、为广州生活书店主编《 文艺阵地 》。曾应杜重远之邀,一度到过新疆担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也到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茅盾在中共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营救和帮助下,脱离险境,转至桂林和重庆等地。
说起来,茅盾居澳门有过一个小故事:据说茅盾自《 子夜 》问世后,声名甚隆,那时澳门有一间教会学校来了一位相当狂妄的中学教师,他上**课国文时,就神气十足地问同学说:“你们看过茅盾的《 子夜 》吗?”不少同学应声答道:“都看过了。”教师又问:“那你们见过茅盾没有?”同学们流露出一片仰慕之情回答:“可惜得很,还没有见过。”教师大笑起来说:“你们有福了,我就是《 子夜 》的作者茅盾!”这一招,全班天真的同学都给他骗了。当然事情终归拆穿,结果这位“假茅盾”改口说是“开玩笑”。
战后茅盾得悉在解放区的女儿因难产病逝,心情难过,应邀来澳门休息,住在一位医生的家里,他同这位医生有点亲戚关系。当年澳门各报都没有新式标点符号,文字半文不白,句句黑点。香港出版《 正报 》《 华商报 》和《 群众 》杂志等进步报刊,不但一律禁止进口,连澳门**发行进步书刊的“惠记书店”,也被勒令停业。有人问茅盾对澳门的观感,茅盾感喟地说:“澳门没有文化!”
《 子夜 》内容描述30年代旧上海的腐化统治,一班官僚、奸商、流氓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在市场上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操纵金融,滥发钞票,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疯狂上升。由于美国剩余物资大量倾销,工人为了改善生活,要求提高工资,举行罢工。小说集中表现民族资产**的双重性和软弱性,既受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的压迫,但又压迫工人、压迫同业中的小企业。
1930年春,上海思想界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托派头子叶青、胡秋原以及陶希圣等吹嘘中国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子夜 》针对托派的言论,指出当时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更殖民地化,并没有也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刻画工人罢工斗争中,小说批判盲动路线、冒险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
《 子夜 》从构思到写成,前后两年,全书塑造了大小七十多个人物,结构相当紧凑。有人说,小说有些地方是受左拉《 **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