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证物证确凿之后,和珅开始提审李侍尧了。
和珅盯着李侍尧的眼睛,良久道:“这次我本是相信你为人清白,我走走过场就可以交差了,没想到一查查出这么多证据确凿的案子,我就是想帮你也帮不成了。”
李侍尧已知事态严重,但不知和珅查到何种程度,一看和珅列出的清单,再加上拉出精神崩溃的赵一恒出来对质,李侍尧知道大势已去,争辩也是无用,爽快地缴械投降了。
至此,此案证据齐全,已办成铁案。
*后一道程序是抄家结案,把赃款的去向搞清楚,再一一向皇上禀明,这是*重要的罪证。可是就在这节骨眼,出现了问题:李侍尧贪污的银子,有一大部分不知去向。
事关重大,和珅下令仔细搜索,就是掘地三尺,也要将银子的去向找出。
在亲兵们细致搜查之下,银子没有找到,倒是搜出几张单据出来。和珅仔细看去,心中一震:这些单据大同小异,都是李侍尧每次给乾隆办贡品的记录单子,每张单子上的贡品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价值好几千两以上银子,有白玉长春壶、白玉蟠桃、宋磁霁红花囊、成窑五彩瓶、明黄刻丝万福万寿龙袍……还有一张单子,是李侍尧为乾隆今年七十大寿准备的贡品清单,现在还差几个月,贡品已经准备得多半了。
原来,李侍尧来路不正的赃款,有很大一部分是变作贡品送给皇上了。看来,博得“圣欢”的人,李侍尧可是头一号。
案件至此,可以将罪状一一列出,奏章之后,附上证据。定罪之后,钦差要向皇上拟定一个处理意见,便问喀宁阿道:“喀大人以为此罪如何裁决?”
喀宁阿不假思索道:“按大清律例,此罪该判斩立决!”
和珅费尽心思办理此案,本来就想置李侍尧于死地,而其贪污之严重,是合乎斩立决的,于是填上斩立决。其他的官员,罪行较大的素尔方阿斩监候,秋后处决;汪圻、汪肇奎发配伊犁边疆、抄家,其他人多是抄家,发配边疆。
喀宁阿道:“奏章完毕,此案可以结束了,可以先发往朝廷,我们押送要犯在后。”
和珅道:“此奏章看似完备,但我心中老是有一点点觉得不妥之处,却又不知道在哪里。先放一夜,等明日再发吧。”
当夜吃酒庆祝,自不赘言。和珅心中有事,回到房中后,脑中猛然闪过那些单据:皇上愿意不愿意处李侍尧死罪呢?这一闪念,使他心中豁然开朗,自己觉得不妥之处,正在于此。
李侍尧的罪,按照律例,是难逃一死。但*重要的并非李侍尧的罪该不该死,而是皇上认为该不该死。���侍尧的死,别人说了不算,皇上说了才算。因此,自己在奏章的裁决,不能按照律例,应该按照皇上的心思才是对的。
那么皇上的心思是什么呢?
李侍尧为官二十余载,虽然大多时间在地方边疆,并不经常见到皇上,但是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不但能干,而且以进贡见长,皇上会舍得杀了李侍尧吗?这个,和珅不敢保证。将心比心,之前因安明案件获罪,皇上曾经为自己护短,难道就不会为李侍尧护短!
纵观此案,从海宁弹劾李侍尧开始,皇上便处于犹疑的状态,南巡途中,他相信地方官员贪污应该确有其事,下令追查李侍尧,杀虎震林。但细细分析,皇上痛恨的是贪污,对李侍尧个人并无多大的成见,甚至也有袒护的味道。但从进贡单子上看,李侍尧一死,皇上去哪里找这么替自己着想的官员呢!
思前想后,和珅认为皇上不太可能想让李侍尧死,既如此,应该在奏章中提议斩监候,罪行当判处死刑,但并不马上处死,而是先行囚禁,到秋后复审,再决定是否执行死刑。
喀宁阿听了和珅意见,提议道:“此案案情明了,判处斩立决合乎情理,大人何以改成斩监候?”
和珅并不想将自己微妙的心思和盘托出,道:“咱们只是一个提议,*终决定的是皇上,咱们给皇上留点余地,才能体现皇上整顿吏治的决心。”
喀宁阿沉吟道:“大人,有一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和珅道:“请讲不妨。”
喀宁阿道:“李侍尧根深叶茂,我们已经得罪到家了,倘若他有死灰复燃的机会,我想大人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和珅正色道:“我们秉公执法,何惧麻烦,皇上自会有公道。”
喀宁阿不依不饶道:“倘若皇上见我们的建议,会不会认为不通律法,胡乱拟罚?”
和珅道:“皇上圣明,自然明白我们心意,奏章就这样决定,不必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