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应该做什么
***应该做***该做的事情。可是偏偏有很多***不做***该做的事情,而是做业务人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情。他们不知道作为***该做什么。他们通常因业务表现**而被提升,却��有完成角色的转换。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停留在原来的角色上。从专业岗位晋升到管理岗位,成功的欣喜,往往伴随着蜕变的痛苦。这个转型过程,基本上有五个里程碑:
**,定位——认同新角色。
第二,拍板——在不确定中决策。
第三,关系——管理新的利益相关者。
第四,授权——从自己干到让别人干。
第五,育人——从培养自己到培养别人。
有些人在100天之内就完成了这种转型,而有些人却一辈子也没能完成。
●定位:认同新角色
小刘因为专业能力强,上个月被提升为经理,朋友纷纷祝贺,小刘却高兴不起来。她负责的是一个素质良莠不齐的团队,对于团队里个别态度差的人,她也不好意思开口批评。一个月下来,大家都觉得小刘不像个领导,连小刘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像领导,听到有人叫她刘经理,她心里就特别别扭。
认同新角色,就是从内心深处拿自己当领导,这是**个里程碑。要做到这一点,一开始并不容易,就好比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儿,自己都还是孩子呢。
对于有权力欲的人,不当领导是痛苦;对于毫无权力欲的人,当领导就是痛苦。有些人想当领导,贪图的是领导的光环——权势、待遇。有些人受不了当领导的苦,所以拿了领导的薪水,却不尽领导的职、不负领导的责。例如,为了组织利益得罪人,这种事就是当领导的职责,但有很多领导是不做的。
除了权力欲,当领导还要有**的素质与能力。作为**的专业人士,有两项基本素质就合格了:一是与人为善,一是追求**。但是,**的领导人才不仅要有这两项,还要同时具备另外三项素质与能力:自信果敢,战略思维,以及知人之智。
新领导要在心理上接受自己的新角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必须回答自己“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有了满意答案,才可以从无意识到意识层面都心安理得地做领导。
职权并不能自动带给新领导威信,所以,新领导获得法定地位之后,并不能立即获得下属团队成员的心理认同。为了获得下属的心理认同,新领导必须首先自己认同领导的角色,从内心深处拿自己当领导。建议新领导研究和学习一下动物领导力。比如在狼群里,头狼不是任命的,更不是世袭的。要成为头狼,靠跟上级搞好关系是不行的。头狼往往都具有强悍的性格。在狮群里,狮王是打架打出来的。在与人类基因*接近的动物——黑猩猩群中,当头领的黑猩猩往往是朋友*多的。那么,在人类社会中,什么人才是众望所归的领导人?孟子早就一语道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通常有七个途径:经历、业绩、能力、努力、性格、外貌、关系。建议新领导清点一下自己这七个方面有多少“资产”。每个人在这七个方面的优劣势也不同,但是整合在一起,就会决定大家是否接受这个新领导人,以及多快、多大程度上接受。新领导在这些方面,必须加强修炼。这七个方面,都是可以自我提升的,只是难度和提升速度不同而已。例如,外貌*容易提升,当然,我不是要你去整容,而是要你修边幅,因为“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关系则需要长时间积累,业绩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成,而且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也都要有。在这七个方面中,努力是*靠谱的建立威信的方法。至于能力,那是你毕生都要持续投资的一方面。我建议新领导在这七个方面分别做出相应的行动规划。
●拍板:在不确定中决策
Bob 刚升任采购经理不久,他的上级——负责运营的副总便跟他讨论,是否应该换掉一个价格偏高的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副总同时又担心新的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和速度,所以决定先听取掌握大量一手信息的Bob 的意见。Bob 权衡利弊,越想越觉得问题复杂,难以取舍。Bob 迟迟拿不出意见,*后只好对副总说:您定吧。副总对Bob 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
Bob 遇到的正是拍板难题。很多新领导不习惯在有限时间内,面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在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做出有风险的决策。做到这一点,是整个转型过程中的第二个里程碑。为此,在这里我给Bob五点建议:
**,先改改习惯。技术出身的经理人习惯于在规整好的信息基础上做判断,不习惯“拍脑袋”。他们的思维模式虽然严谨、客观,但容易就事论事,不敢做推论。他们写可行性报告的时候,总是罗列大量数据,但尽管收集了大量数据,他们还是会抱怨数据不足。因此,他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数据的局限性。实验室的确需要用数据说话,但现实社会没那么多数据,而且数据也会产生误导。
第二,胆子要大一点。新领导不敢拍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怕失误,怕承担后果。拍板就像登台做演讲,上过一次台,胆子自然就慢慢大了。
第三,激活被**的本能、常识和直觉。大量的理工科训练在提升人的逻辑能力的同时,也压抑了个人“拍脑袋”的能力。“拍脑袋”需要利用头脑中的固有经验,心理学上称为“图式”(Schema),指的是一个人脑子里天生的或者后天经验积累形成的认知结构。天生的图式,比如人脸,刚出生的婴儿**次看到人脸就会格外注意,而对其他形状的东西就不那么在意。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爬到玻璃板盖住的“悬崖”边就会停住。这就是对深度视觉信号建立的天生的图式。至于后天形成的图式,例如有点生活经验的人,看见闪电,就知道接下来会打雷,会下雨。经验、概念、常识、偏见、理论,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图式。
在心理学的类型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所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荣格还将这两大态度类型与个人心理活动所具备的感觉、直觉、思维、情感四种机能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包括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荣格认为,商人通常属于外倾直觉型。对此,我马上想到的是维珍航空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和股神巴菲特。
第四,在数据和图式之间达到平衡。我们每做一次判断,都离不开数据和图式。例如,领导在面试候选人的时候,会不断加工所观察到的信息,诸如对方的简历、外表、表情、肢体语言,及其对问题的回答等,同时,还会不断动用大量头脑中已有的图式,*终得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信息总是不足以拼成完整的画面,残缺的部分就需要图式来补足。心理学上把利用数据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作自下而上(Bottom Up)的过程,而把利用图式形成认知的过程,称作自上而下(Top Down)的过程。事实上,人们在做判断时,这两个过程都在不断进行着,只是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动进行的。
善用本能、常识、直觉的人,其优点是有敏锐的洞察力,缺点是容易有偏见。新领导如何形成洞察力,同时避免偏见,是一个巨大挑战。在学会“拍脑袋”的同时,不要从一个**走向另一个**。
第五,要抓大放小,形成战略思维。大目标明确了,取舍就简单了。回到Bob 的例子,如果成本控制是其公司的战略大目标,那么更换供应商的风险就必须承受;而如果质量是战略大目标,那么成本高一点儿的代价就必须忍受。
●关系:维护相关方利益
Frank 从一家外企的专家变成一家国企的经理,如愿以偿地走上了职业经理人的道路。他把**** 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团队和业务上,然而,半年过后,公司360 度反馈结果却让Frank 大为震惊:下属对他拥戴,领导对他失望,同事对他有微词,客户不知道他是谁。总之,Frank 的业绩评估不及格。Frank 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冤。
很显然,Frank 主要败在利益相关者管理上。很多技术出身的新领导都像Frank 一样,新官上任,一心扑在团队上,却没有留出足够精力做上行管理(Up Management)和平行管理(Parallel Management)。
这种只关注下属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领导风格,我称之为“1”型领导。这样的领导,不是好领导。这样的领导做到*好,也只是团队士气高涨、团队能力**。团队士气高涨和能力**显然非常重要,但却不是领导成效的全部。从领导成效“三力”的角度看,有了动力、能力,还缺一个合力。所谓合力,就是协同作战,目标一致。如果不花心思做好上行管理和平行管理,一个***就不能确保自己的工作方向与上级的要求一致,就不能确保有效的跨团队、跨部门协作。
“1”型领导容易变得本位主义。所以,有国外的专家(Tim Brown,1991 ;Morten Hansen 和Bolko von Oetinger,2001)提倡“T”型领导,在“1”上面加一横,表示平级之间的合作。但这些专家并没有提到上行管理。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假定上级是个领导力合格的上级,假定上级会主动与员工沟通,让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和**。然而,这个假设在很多企业内是不成立的。那么,面对领导力不及格的上级,上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倡导做“十”字型的领导人。这类领导人不仅要向下管团队,而且要进行平行管理,处理好与平级的关系,此外还要向上管理,主动建立与上级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能维护好这些关系,就达到了第三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