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序言
这部画册的名字本身便是对其出版缘起的一个很好的注脚。①“全知全能”,这位生命如流星般的艺术家获得了世代和后人给予的闻名遐迩的美誉, 他不仅是无所不能的画家,更是“人类的诗人”。艺术评论家约翰 大卫 帕萨凡特(Johann David Passavant)在1860年写道,“在艺术史中,拉斐尔的地 位是****的,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都是**的,与其同时代的人相比,他**的天才显得格 外熠熠闪光”。
克劳迪奥 斯特里纳迪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画家****的才华,他用了十三章的篇幅,通过对拉斐尔生平中较为有争议的几个片段、他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创作背景、作品是否与人合作等方面,为我们详尽地展示了拉斐尔艺术创作的独特道路。
在本书的附录中,我们希望发掘出拉斐尔作品的现实性和现代意义,尤其是对20世纪的先锋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影响——在讨论现当代艺术的时候,五百年前的这位乌尔比诺的年轻人,是无论如 何绕不过去的。另外,本书也尽力通过相当篇幅的艺术评论的文字,力图还原拉斐尔在艺术创作中的心理状态、时空背景以及历史影响。
在《达 芬奇》这部画册中,达 芬奇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全能的文艺复兴天才是如何在不同学科、各个领域施展令人惊异的才华,而在《拉斐尔》中,我们在一个细腻的艺术生命中,感知到了理念的交融、形体的碰撞、思想的交织与对照。不论是达 芬奇,还是拉斐尔,他们都以自己的天才创造,走在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前面,甚至,走在了艺术和文明的前端。
与米开朗基罗式的创作激情相比,拉斐尔传递的哲学与宗教命题少了些悲剧性的冲突,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和谐。斯特里纳迪将这种和谐描述为“现代性与永恒性”。拉斐尔在面对古代艺术时,在对其调和的基础之上,不断对其进行继承与创新,他歌颂古代艺术的辉煌,却并不止步于此,其作品传递出的,是命运的力量、理想的魅力,更是一种灵性的感召。
在这部画册中,诸如《雅典学院》等巨作都是**以较大的清晰度面世,相信在这些作品面前,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唤醒自己内心的拉斐尔,并感受来自文艺复兴的、永不褪色的美的感知与体验。
拉斐尔只活了37岁,便英年早逝。在二十年短暂的创作生命中,拉斐尔画笔下**的造型、祥和的场景和柔和的色彩背后,是人所能希冀的*高形式的艺术的、理想的美,而这种美直到五百年后 的今天,仍然感召着倾心于艺术的我们,并愿意将这样美的旅程,随着打开这本画册,在我们的时代 还原、铺陈开来。
译者序
天才人物就像流星一样,注定要燃烧自己,照亮他所在的时代。我们不妨以拿破仑的这句话为上天找一个拉 斐尔早逝的理由。年轻的天才在短短的37年的生命中,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在他身后,他的作品跨过阿尔卑斯山,越过地中海,直至穿越世纪的时空,成就了来自乌尔比诺的绘画王子的不朽声名。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他为所有爱艺术的人贡献了数量惊人的杰作,他笔下的人物洋溢着**宁静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和谐、安详而优雅。他比达 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年轻,在艺术上的早熟使他得以博采众家之长, 他的画笔调和了柔和、圆润与饱满,同时更树立了自己明晰的风格,以世俗化的手法,通过对传统宗教题材的描绘,赞颂人性的光辉,诠释了一种纯净而理想的美 。他的艺术成就承前启后,赋予了古代艺术新的生命,同时启发了巴洛克风格,更对法国古典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由意大利艺术史专家克劳迪奥 斯特里纳迪 (Claudio
Strinati) 执笔,以拉斐尔的创作时间 为脉络,着重分析了拉斐尔笔下的众多圣母像、祭坛装饰画(《基督被解下十字架》等)、梵蒂冈艾略多罗室等房间壁画(《雅典学院》《帕尔那索斯山》等)以及素描作品,为观者呈现*为完整、真 实的拉斐尔。
倘若命运没有过早地让拉斐尔离开人间,欧洲的艺术史也许会改写。后人在审读历史时,不免驰 骋自身的想象,替前人发出不甘心的抱怨。而作为仰视天空的后人,在彗星划过夜空的时候,寻找彗 星陨落的轨迹固然重要,寻见被照亮的瑰丽天空、满天星辰,并对那过早陨落的星宿心生感恩,也许 更是后人应做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