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序言
亚历山德罗委佐齐(Alessandro Vezzosi)
告别了中世纪,欧洲从梦中醒来,迎来人的黎明。在人文主义者的推动下,整个欧洲都蔓延着对古代文化的重新发掘与研究,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从故纸堆中寻找古希腊、发现古罗马,并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这是一个注定要改变世界的年代,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幸被历史选中,这个意大利中部的城市呼唤天才巨匠;而罗马,作为古代文明的发源,以典雅而宁静的理想化人体雕塑,吸引着时代*天才的头脑对古典文化的向往。从佛罗伦萨到罗马,伟大时代的*强音与落下的帷幕都来自一个孤独的背影—米开朗基罗。
终其一生,在其众多伟大的杰作中,米开朗基罗始终将大自然排除在自己艺术的**之外,他的创作充满生动的人体形象,尤其是裸体的男子形象。当时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好的艺术材料正是人体,人体蕴含着一切的美,诗人们只为人的热情歌唱,而雕塑家所创作的,自然也应该是从大理石中释放出的、在肌肉动作下隐藏着自我心灵的力量。从《大卫》到《摩西》,从《创世纪》到《末日审判》,米开朗基罗孜孜以求的,无不是通过人体的刻画,来探索通往艺术**之路。上帝创造人类以前,创造了这个有形的物质世界,而在西斯廷穹顶壁画中,花草树木是没有地位的,上帝、人类占据了画面的**位置。在穹顶的构架中,人体的线条纵横交错,众多具有雕塑美感的人体汇聚成了人的海洋,他们错落有致,在变化中仍然保持着统一的风格,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神圣的宗教气氛。在西斯廷礼拜堂中,米开朗基罗揭示了一个对中世纪来说具有深远意义的论题—除了人体之外,并不存在其他形式的美。这无疑是对文艺复兴“人的觉醒”*为深刻、直接的诠释。
然而在讴歌人的力量的同时,米开朗基罗又是宗教的。从他不同时期的三尊《圣母哀悼基督》风格的变迁来看,到了晚年的《隆达尼尼的圣母哀悼基督》,古典艺术的优美与典雅已经荡然无存,这尊未完成的作品传递出的是纯粹柏拉图式的内在理念,在大理石中蕴藏着的形象,就像是遭到囚禁的奴隶,而创作的过程,既是解放被困在岩石中的形象,更是实现被束缚在肉体内的不羁的灵魂。在晚年米开朗基罗看来,物质的肉体拖累了灵魂,使之无法与上帝结合,作为艺术家,美的根源不在物质上,而在上帝的神性中。与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家相比,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基督教悲观主义果子的滋味,他内心的痛苦是艺术上深邃的表现力的源泉,这种深度来自信仰,来自对艺术、对未知和灵魂等永恒命题的关注。
走近米开朗基罗
亚历山德罗委佐齐(Alessandro Vezzosi)
天才人物一旦在创造了神话之后,便将神话本身的解读权慷慨地留给了后人,而这本身也构成其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他们代表了文艺复兴的高峰。达芬奇的作品注重一种柔和的艺术氛围的营造,拉斐尔的作品有着均衡明快的节奏,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则充溢着一种雄伟有力的气势。三人中米开朗基罗的寿命*长,在另外两人去世后,又活了半个世纪之久,成为当时在世的*伟大的艺术家,这也是他成为文艺复兴与样式主义两个艺术阶段之间的一座桥梁。
由于米开朗基罗的长寿,围绕着他的神话,在天才尚在人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早的米开朗基罗的传记,是乔尔乔瓦萨里于1550年出版的《名人传》(Le vite de’ più eccellenti pittori, scultori e architettori)。瓦萨里在书中的献辞中表示,“我可以坦言,之所以写就这本书,并不是为自己博得作家的美名,而是希望作为一名艺术家,通过赞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唤起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因为各门艺术通过他们的创作获得了新的生命,无情的岁月与死神不应当将他们的艺术生命吞没”。18年后,即1568年,瓦萨里出版了第二版《名人传》,在第二版中,他进行了许多。那么,为什么瓦萨里的两版《名人传》之间竟然相隔了18年呢?在第二版《米开朗基罗传》中,作者本人作出了解释。原来,在**版出版后,他将书给米开朗基罗过目,米开朗基罗高兴地接受了作品,并回赠了一首十四行诗以志感谢。但是,事实上,艺术家本人对书中对自己的描述并不满意。于是也就有了康第维(Ascanio Condivi)那一版的《米开朗基罗传》。作为米开朗基罗的学生,康第维得以在老师的指点下直接进行创作,这一版本的传记*终在1553年8月面世。康第维版本的传记内容更加权威,细节也更为详实,文笔也较瓦萨里的版本更加优美。
康第维版本的传记问世后,瓦萨里自然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第二版《名人传》也开始构思和酝酿。自**版《名人传》出版后,瓦萨里得到教皇赏识,于1550年到1553年间被聘为教皇的艺术顾问,这就为他与米开朗基罗的深入交往提供了便利,这期间,他又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手资料。一番锱铢积累,苦心孤诣之后,瓦萨里终于在**版《名人传》面世18年后,再次向世界颂扬了这位天才艺术家不世出的才华。
由于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我们借由康第维的文字与瓦萨里的评价,走近米开朗基罗——雕塑家、画家、诗人。
文艺复兴巨擘
克劳迪奥斯特里纳迪(Claudio Strinati )
抛开文艺复兴,艺术史是残缺的;而撇开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也是不完整的。这是一本充满雄心的画册。你不仅将看到关于这位艺术巨人令世人称叹的作品,还将透过一系列深入而详尽的文字,*终走近这位传奇的艺术家。这不仅是一部从艺术评论的专业角度来看充满抱负的画册,更是一本后人对伟大的前人感情充沛的敬礼。翻开这部画册,读者将感受到的不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会体察到一种艺术批评的态度与条分缕析的学究之间平衡的美感。面对艺术史上如米开朗基罗这般的艺术家,这种平衡缺一不可。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自有艺术家本人留下的作品说话,后人的任何赞美实则已经无法令其增色。他在艺术史上留下的身影如巍巍高山一般巨大,这种伟岸的身姿不仅是其雕塑作品的体魄,更是其作品所传达的艺术价值以及在艺术史上深远的影响。
译者序
传说米开朗基罗在完成不朽的《摩西》后,曾敲打先知,让他开口说话。当囚禁在大理石中的灵魂得到释放,它首先蛊惑的,竟然是自己的解放者,诚然—美的发掘者并不掌控美,而是甘为美的奴隶,当米开朗基罗创作教皇陵寝的奴隶群像时,他也许会同意后人的看法,他所创作的,正是自己,他从石料中解放的,也正是自己的灵魂本身。
米开朗基罗是雕刻家,是画家、建筑家,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艺术是文艺复兴的*高潮,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结束的标志,在他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在造型艺术的各个方面都为同时代人以及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作为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从大理石中被解放的人体具有超乎物质世界的表现力,人体造型承载着自然世界的多样性和感情世界的丰富性—人,而不是神,成为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的主题。
意大利 Scripta Maneant 出版社在艺术出版中享有盛誉,邀请多名文艺复兴史专家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生涯进行介绍与点评,玛丽娜马德伊(Marina Mattei)、加布里埃摩罗里(Gabriele Morolli)、拉伯哈特菲尔德(Rab Hatfield)、亚德里亚诺马里纳佐(Adriano Marinazzo)、卢奇拉巴尔德斯奇裘莉克(Lucilla Bardeschi Ciulich)分别从古典主义、建筑哲学、西斯廷穹顶壁画以及米开朗基罗的诗歌创作等方面对其艺术风格、美学思想进行了回顾,全书以奥莱里奥阿门多拉(Aurelio Amendola)的大量优美清晰的图片—其中不乏**与中国读者见面的作品图片—*为直观地带领读者进行了艺术之旅,尽可能还原了这位文艺复兴天才的创作生涯。
艺术的魅力是不朽的,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天才的头脑,止步并沉浸于文艺复兴的辉煌中,在米开朗基罗巍巍高山般的作品前觉知自己的渺小—伟大作品存在的意义,不能仅止于让后人感到惶恐与羞愧,但若除此之外,我们中也有人心生与米开朗基罗一样的理想,尝试打破大理石般物质世界的束缚,有此一念,作品的伟大便有了今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