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楼宇烈)
一、佛教的创立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历史是*悠久的,佛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在古印度创立,位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当时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即是后来尊称的佛陀十九岁出家修道,三十岁时在菩提树下打坐,经过四十九天的冥想,*终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开悟成佛,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其族名,牟尼是圣人之意。在成佛之后应大梵天王反复请求,用四十九年时间讲经说法,度化有缘众生。
二、佛陀教导,即佛教的基本理论
1.“苦、集、灭、道”四圣谛
苦、集、灭、道是佛*初的说法,称为初转法轮。成为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大小乘共同修学的依据和教法,称为“四圣谛”。苦谛和集谛属于世间法,灭谛和道谛属于出世间法。
“苦谛”:是指人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所追求的物质世界皆是苦,众生不知颠倒认为是快乐、是幸福而追求不舍。佛说此是“苦”,是真实不虚,名为“苦谛”。所以“苦”是逼迫为义,能逼迫众生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此“苦”有多种: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八大类苦。“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聚合。“蕴”译自梵语,意义是积聚。所谓:(1)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2)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3)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4)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5)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即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集谛”:是指引起苦的原因,是说众生的“苦”是由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所起,此无明烦恼能使众生起贪嗔痴,对物质名利无止尽的追求,人们对物质、名利的追求,求得也是苦,求不得也是苦,所以使众生永远流转于生死之苦。所以“集”是积聚、招感的意思,是形成苦的原因。
“灭谛”:是指灭除一切烦恼苦果,得到清净的解脱涅槃。佛说此“灭”,是真实不虚,名为“灭谛”。所以“灭”是寂灭的意思,是灭除了烦恼、痛苦,超越生死的圆满境界。
“道谛”:是指能够灭除众生苦恼,而通向涅槃解脱的道路。是指佛说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等一切法门。所以“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八正道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常手段维持你的生命)、正精进(正勤)、正念、正定(禅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通过八正道,达到涅槃。佛教强调自立,反对命运由神决定。
“四圣谛”中,苦、灭二谛是果,集、道二谛是因。此苦、集、灭、道是因果关系,由集苦因而有苦果,由修道之因而得灭苦之果。此“苦、集、灭、道”四谛是佛为众生而说,众生知苦才能离苦,知乐才会求乐。“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所以佛先说果后说因。
2.三世因果与身口意三业
佛教早期核心的思想认为世上有因才有果,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万物因缘而起、因缘而生。“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三世因果”指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其他宗教只谈现在世,或只论及现在、未来二世;因此,三世之说可视为佛教教理的主要特色之一。佛教提倡三世因果业感之理,即现在世的苦乐乃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现在世善恶业又感未来世苦乐之果;现在的因招致未来的果,因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此乃迷界流转的相状。又由于善恶业的性质及强弱不同,使得感果的时期不**于次生。
佛家讲身、口、意三业主要指身、口、意的行为,以及随此行为而来的延续的结果。身口意可以造作十大类善业和恶业。其中十恶分别是(1)身之恶业:杀、盗、淫。(2)口之恶业:妄语(不真实)、绮语(好听话)、恶语(骂人)、两舌(嚼舌头)。(3)意之恶业:贪(贪婪)、嗔(怨恨)、痴(愚痴)。这三者称为三毒。佛家的戒律就是用来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造恶!反之则身口意则造作十善业。
三、佛教的部派发展和传播
佛陀涅槃后百余年间,教团统一,此称为原始佛教。其后,教团内部对戒律及教义产生异论,首度分裂成上座部及大众部二根本部派。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不久,大众部再分裂成七至八部,上座部分裂成十一至十二部,至西历纪元前后,两部共计分裂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后又整合形成上座部与大乘佛教。上座部往南传播进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也称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往北传播进入中国,后从中国传入日本和朝鲜。
小乘佛教欣上厌下:认为“涅槃”是上,“生死”是下;“菩提”是上,“烦恼”是下;“出世”是上,“世间”是下。大乘佛教讲空,离色空,即色空。例如:《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提出色空相即的观点。表象是色,本质是空。这就是大乘佛教讲的“中道”的思想,也就是佛教缘起思想,倡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即性空幻有。《金刚经》提出“不二”思想,沟通了生死与涅槃、出世与入世之间的鸿沟。中观思想认为净土不在身外,而在心中。《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乘佛教主张法界中有无量诸佛。诸佛在其国土教化众生,《法华经》讲灵山净土、《华严经》讲莲花藏世界、《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西方净土、《阿閦佛国经》讲阿閦佛的妙喜净土、药师佛所居的东方净琉璃净土、未来佛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等等。同理六道轮回即是众生的生命状态。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世界有成、住、坏、空;植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无常,非仅指物,还有精神世界的无常,还有“法”(指所有世间现象)的现象的无常。“佛法”也是无常。这是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学。如何概括佛教的精神呢?那就是七佛通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四、大乘佛教发展的三大阶段
1.大乘佛教发展的**个阶段,叫做般若中观学
这种中道的智慧,把万事万物都连接在一起,让我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表象是色,本质是空。这样的学说用一句话来表述叫做“破相显性”,这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般若中观学的经典著作是《金刚经》,其中讲的是“破相”的问题,要破除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去把握实相。实相就是空相。这个观念出来以后,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也就出现了一些对这个思想的误解,因为他强调的是空性,有的人就把空性**化了。般若中观学所讲的空性是离不开幻有的,可是一些人就离开了幻有谈性空,这里的性空就断裂了,以后我们还要分析现象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2.大乘佛教的中期学说称为瑜伽行派,在中国称为法相唯识学。
这个学派认为千姿百态的现象世界归根结底是人的心、识造成的。所以有两句佛教中经常用的话:“三界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所现。”所谓“三界”就是佛教讲的一切有情众生生存的地方。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欲界中,因为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欲望,尤其是饮食、男女的这两种*根本的欲望。所谓色界,即色身还在,也就是肉体还在,饮食男女等欲望已断除;所谓无色界,是指连色身都没有了,完全是一个精神的世界。三界中的芸芸众生均是唯心所造,所以佛教还有一句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也就是说眼前的一切现象都由心所造。所谓心造是当你心中有了这个东西,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外在世界千姿百态的差异都是心里面构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与西方不同,不认为现象与意识是谁产生谁的关系,而是讨论心和物之间的联系。心:包括了一切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这六根都有认识外在事物的功能,眼睛分辨颜色和形状、耳朵分辨声音、鼻子分辨味道、舌头分辨滋味、身体分辨触觉、意识分辨思想。这种六根对外在事物的功能叫做“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产生六识,加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或六境合起来就是十八界,人们通过六识来辨别六境,于是产生了不同现象。光有六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个总的,因此法相唯识学在六识之上又加了两个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末那识是连接前六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变成行动,叫做现行。所以人们平常的习性非常重要,它在第八识打下了烙印,条件成熟就转化为现行。这样的说法,阿赖耶识也就是自我,人身于前八识之心识上,能受外境污染。这个学说又提出了第九识,比第八识更加根本,叫做“菴摩罗识”,也称为“白净识”,认为本性清净,被客尘所染。后来又有人把第九识归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不再是单纯的染污识,也有清净的种子。因此就有了争议,究竟是本性就是清净的,还是人们在察觉了染污识才发觉需要靠修行得以净化。有一类的经典,如《涅槃经》就讲本性清净,所以人人皆有佛性。
现象世界都是心识的作用,每个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是通过分析、比较才能获得。但是这种分别心也给人带来了各种对立,好坏、美丑等等差别。例如:想得到好的而不要坏的,得到了好的就不想放下,因而种种的执著心就出现了,有了执著心就一定有烦恼。所以佛教提出怎么样来超越这种分别的认识,这个学派就提出了一个*根本的命题和解决的办法,就叫做“转识成智”。这个意思就是超越这些“识”,也就是超越分别,获得一种智慧而达到无分别,这个智慧佛教中称为“般若”。般若智慧就是让我们从缘起的道理来见证万法的平等。所谓缘起就是无常、无我,那么万法还有什么特殊的差异呢?这种差异都是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般若的智慧就是来消除它,从根源上去认识万法的本质。这就是大乘佛教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的阶段:般若中观学和法相唯识学。这两个学说相互配合,一个从现象世界的本质入手,要我们破相显性;一个从现象世界的外围入手,分析种种的现象有个根源,所以要转识成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