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儒家的核心价值(杜维明)
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特色
遵照原来我们基本的成规,来这里向大家做一次学术报告,我想要考虑的课题应该是和广义的中国文化有一些关系。虽然我们定义的价值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也是*重要的价值。为什么说从广义的立场看这个价值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关系呢?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三大特色:**,是一个学习的文明;因为是学习的文明所以在先秦儒家的发展就不是一枝独秀,就从道家吸收了非常多的资源,后来在孟子的时代和墨子、杨朱,就是**的个人主义和**的集体主义,也有很多的对话。不仅批评**的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也批评一种纯粹的言论,所以儒家的传统从孔子、孟子开始就是一种比较宽的学习《论语》,而《论语》**个字就是“学”,而“学”就是要获得知识、获得技能,主要是培养人格,培养人格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意义。
另外儒家的传统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不仅是学习的文明,也是宽容的文明,因此从古到今就有所谓“三教”,三教汇通,三教交流乃至三教合一,到了明代的时候就叫做“三教合一”。“三教”在东南亚影响非常大,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有“三教合一”的庙,到了庙里是祭祀释迦推牟尼、老子、孔子,所以他是个宽容的民族。今天我认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除了这三大文明之外,必须也要包括基督教的人民和伊斯兰教的人民,基督教是从唐代的景教在中国开始发展,伊斯兰教我们有几乎上千万的回民,还有数百万的不讲汉语的维吾尔族的回民,所以伊斯兰教也是属于中国文化的部分,那么现在就是五教,将来还会扩大,我们还可以在世界各地方吸收更多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宽容的一个基本精神。
同时,中华民族的文明也是对话的文明,它不是一个矛盾冲突,它是以“合”来对话。当然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中间是多元多样的,常常有矛盾冲突,变化的情况,但是大的潮流是对话的。同时是一种以天下为家的情怀,这个价值很值得我们注意,比如像美国,有各种不同的移民,所以美国是一个很宽容、多元多样的民族,但是今天的美国政治文化,很难超越**利益这个观念,奥巴马不能超越,任何人也不能超越,因为整个美国民主制度,经过选举的文化,以美国的利益为*高点,不管怎么样它有一种民族的情绪和民族的氛围。但是在中华民族的这个大的框架里,我认为有超越**利益的气派,就是“天下”的观念。我们现在在讲民主制度,在讲世界的秩序如何重组,讲能够有涵盖性的人物精神,这是我们的特性,所以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文明,是一个宽容的文明,是一个对话的文明,也是“天下一家”情怀的大文明。
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我就提出要了解文化中国,要了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的中国,政治的中国,同时是一个文化的中国。在文化中国下有三个意义世界,相对独立,但又希望能够互相的学习,互相的汇通。文化中国有三个意义世界,**个就是内地、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及新加坡为主的意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之中,包括56种少数民族,藏传佛教、维吾尔、苗族,每一位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对文化多样性,刚刚汤先生、陈鼓应先生提到的“有容乃大”的气概;
第二个意义世界就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我用了一个观念,在英文上基本上是描写犹太人的经验,这个字就是“diaspero”,意思就是离散摄取。犹太人在世界上现在是1300万人,他们散布在世界各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犹太人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他们在每一次告别的时候说:“明年我们在耶路撒冷见面”,耶路撒冷是他们的母国,但是一千年来犹太人没有母国,一直到二战以后才建立以色列,建立以色列对犹太人的发展是福是祸现在还是未知数。在相当长的时间美国的犹太人是超出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在今年开始以色列的犹太人比美国的犹太人要多了一些。《皇宫五千年》的作者是研究海外华人*重要的学者,当时他反对我提出的“diaspero”观念,他说:“不要用描写犹太人的观念来描写中国,我们的祖国是*壮大的。”全世界都有一种“落叶归根”的观点,就是中华大地或者北京的凝聚力特强。
我的建议,我认为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要从文化来了解散布在世界各方的华人,他们能够希望在各个不同世界里面能够扎根的,不是一个“落叶归根”,而叫做“落地生根”,美国的中国人就是美国人,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就是马来西亚人,在各个地方不同**的国籍,但是文化的象征是中国,这样中国文化的气概才大。中国这个传统是****的,在世界上各个地方都有很多当地人,有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泰国人、印度人,但他们和他们祖国的向心力非常淡,但是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和中国的关系,文化的关系甚至政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海外华人,没有孙中山所代表的的海外华人,辛亥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发展,包括五四运动和建国都会有很多的资源不能运用,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但是还是愿意用离散摄取的观点;
还有第三个意义世界,就是和中国既无血缘又无婚姻关系的外籍人士,可能是英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美国人,当然,如果他们是从事学术研究,王教授的一个朋友专门研究中国唐代文化,他的中文底子极好,是位汉学家,当然他对中国文化有发言权,他是属于文化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我的想法用的更宽,除了汉学家以外,外交家、企业家、媒体工作者、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甚至是旅游者,只要中国关怀和中国的文化关怀是长期的,他可以长期批评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恶劣的批评者,他也可以热爱中国文化,这是他的选择,但只要和中国文化有了长期的关系,就属于文化中国的一部分。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在波斯顿地区有大概一千家美国的家庭收养了中国的女婴,在收养女婴之前,他和中国文化毫无关系,到了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婴,这个家庭的文化形态就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了。在几年以前,美国有一批反华的势力,主持了平面和立体的媒体要对中国的孤儿院进行不合理又不合情的攻击。在波斯顿地区的收养中国女婴的家庭知道这些情况,发表了一个简单的声明:“我们为了收养我们的女婴,在中国参观了上千个中国孤儿院,我们对孤儿院的评价是一般和美国的孤儿院没什么区别,有很多地方比美国的孤儿院管理得更好,更有人情味。”很简单的一个宣言让整个阴谋就崩溃了,想想假如当时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阴谋,我们用官方的媒体,用CCTV来对他们进行批评,这个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所以文化中国的范围为什么这么宽呢?我很长时间的一个意愿就是希望怎么样形成文化中国的一种我们的观念,说是凝聚力也好,我们的观念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也就是我们能不能够面向未来,建构一个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这个文化认同希望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且是很深层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个工作是非常艰巨的,至少在我这一代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是非常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