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陷阱里的心理操控
20世纪70到80年代,日本和美国都频繁出现了奇怪的事情。比如,认真学习的学生突然离开了学校,音信全无,家里的亲人也联系不上。不久,他们便中途退学,或是在街头摆摊卖货,或是在大学校园里和其他同学闲聊。
在大型银行工作的年轻女职员,突然辞去了工作,在街头卖起了东西。她们把存款和汽车等财产全部捐献给了宗教团体,自己则在教团宿舍和教友一起生活。无论她们的亲人怎么求她们回家,她们都不肯,甚至还有人拒绝和亲人见面。
这种现象就是之后被称为“灵感商法”的销售活动,也成了当时社会关注的问题。
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出现了打着灵感商法旗号,销售高丽大理石壶、高丽人参茶、印章的公司。这家公司把日本分为三个大区,销售员遍布日本,以访问销售为**进行商品的推销。
很多人都碰到过这种推销。虽然每件商品的价格都高达几十万日元,但是由于其销售手法和刺激顾客心理的方法非常巧妙,结果有很多顾客都不由自主地掏钱购买了商品。推销员多为年轻女性,这使被访问者放松了戒备。当然,那些女推销员作为信徒,尽管收入微薄,但都积极地推销商品。
直到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我们才真正弄清了所谓灵感商法的手法。推销员先是以祖先的灵魂倍感痛苦等理由引起顾客的不安,然后再把所谓的可以消除祖先灵魂痛苦的印章、壶和多宝塔等物品推销给顾客。
昭和58年(1983年),推销员向青森县弘前市的一位女士推销产品,这位女士曾经流产,并且丈夫因病去世。推销员以流产的孩子和病逝的丈夫的灵魂无法成佛、痛苦不堪,这样下去她的女儿也会遭受不幸的理由恐吓她,让她支付了1200万日元,*后推销员被判恐吓罪。
经多次审判后,推销活动的实际情况一目了然,让我们一起看看推销员是如何推销商品的。
让人花高价购买产品的手法
在贩卖印章劝诱对方购买时,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着这个顺序与对方对话,对方会被心理诱导,主动购买。
这个顺序非常有意思,下面是我从判决书中摘出的顺序。
1. 印贩自称是“印相协会”的成员,入户调查,为对方看手相。
2. 赞美对方的手相,并指出问题。然后说也许这是因为对方的名字不好,询问对方姓名,对对方姓名进行分析判断。
3. 不仅是对对方的姓名,对其家庭成员的姓名也进行分析。找出对方家庭*大的问题。
4. 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印章的事。然后看对方目前使用的印章。
5. 进行印相鉴定,指出对方印章的印相不好。
6. 大谈灵界的话题,提出供奉祖先的必要性,然后劝说对方使用新的印章。
7. 提出数字3、4、7、12、21、40,并且告诉对方这些数字的意义,提示印章的高昂价格,让对方购买印章。
*初给对方看手相,就使得推销员和对方有了身体接触,这种接触容易让对方产生信赖感,并且对方让看手相,推销员就在双方关系中获得了主导权。
也就是说,劝诱方通过对方是否答应让自己看手相,是否告诉自己姓名,就可以判断出对方是否会落入陷阱。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地找出“好客户”的方法。
从性格倾向来看,**次见到对方,便让对方看自己手相、告诉对方自己姓名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戒备心,可以说他们是容易答应对方要求、依赖倾向高的人。有这种倾向的人,是*容易被骗的类型,并且因为对方掌握了他们手相和姓名的秘密,他们也会对对方产生依赖感。
后面的章节将会详细介绍高依赖型性格的人。这种类型的人,自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不会开辟自己的人生,而是期待会有人告诉他们办法。他们连自己的人生都会交给别人,所以也会认真地听取对方的建议,容易被人诱导。
如果是戒备心强、自我意识强、能够明确区分自己和他人差别的人,就不会轻易向对方泄露自己的手相和姓名等个人隐私,并且对所谓的“鉴定”会产生抵触心理。更不可能和初次见面、完全不了解的人探讨人生问题,告诉他自己的烦恼。
不过,在劝诱方看来,如果对方拒绝让自己看手相,说明对方并不是合适的劝诱对象,所以他们便会立即撤掉,也不会死缠烂打。因为只有找到*容易落入陷阱的客户,后面才会更省事。
在诱导和销售时,效率*差的情况就是看起来要买的客户,*后没买,白白浪费了时间。如果不买的话,*好客户一开始就明确拒绝。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法可以说非常巧妙。
**率地找到容易欺骗的对手,无论是心理操控,还是劝诱购买商品,都是支配对方的意志极为重要的一环。
之后,当事人对这种劝诱方法提高警惕时,他们就会以“微销售”取代这种推销方式。这就是,信徒们被送到偏僻的农村或小镇,在那里推销。不过,此时他们的推销目标是比都市人戒备心更弱的农村居民,特别是那些人缘儿很好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