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设计活动的独立价值在产品同质化的矛盾中逐步显现。工业设计作为设计活动在工业化时代的**,几经社会形态与表现风格的辗转变迁,在当今工业经济中的必要性已上升到新的高度。
工业设计通过创造“工业生产的社会性传达结构”来实现自身的特有职能,拥有生产与文化的同构性二元价值结构,其产业化的发展和其他非实体性产业一样,呈现从无到有,从不充分到充分的投入与产出过程。在必需品经济、用品经济和初期的服务经济时期,工业设计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路径被层层包裹,还未从“实体产品经济”中独立出来。随着经济模式的升级和文化性消费相对于使用性消费比重的提升,工业设计产业也必然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形态中分离。
就世界范围看,工业设计的产业化过程以职业形态起步,在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职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Gantz,2010),致使自身的体量与规模都得到���要的积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参战各国工业经济的重建,工业设计产业得以探索出自身的市场环境,价值生产的意识形态也不再如观念碰撞阶段的起起伏伏,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基本稳定下来,产业呈现出稳定且多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主体性意识初步显现。时至**,全球已约有20 个**建立了自身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作为约占全球制造业比重1/5、实体制造业比重1/3 的中国,已然处于全球工业设计产业的战略增长期。
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在20 世纪80 年代伴随着工业设计教育与企业的出现开始起步,在发展路径上基本继承了全球的逻辑演进体系,但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有明显不同。短暂的30 年间,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已直指世界首位。截止到2011 年年底,国内工业设计相关企业已超过6000 家,职业工业设计公司超过2000家,全国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近50 万人。外观专利申请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3%。全国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超过500所,在校生约10万人。开设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超过1700所,在校学生总量超过140万人。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0 年7 月联合**十一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国内工业设计产业已初步纳入**战略,从职业化历经规模化再到战略层面的周期对比世界经验而言缩短了近一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