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维持共同的生活,人类创造了多种文化为自己所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社会关系。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各民族创造出独特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人们也说:“一方人在一方水土上创造了一方文化”,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包含着各自的生存智慧,在寒来暑往、日积月累的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各民族生存环境多种多样,各民族的文化多种多样,他们的发展途径也多种多样。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了这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民族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本身也是民族经济、文化活动的结果。“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特质,而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特定民族文化意识,又成为影响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生活的要素。南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选择方式等等,成为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标准,对民族经济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①只有把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与为适应这一生存环境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创造出一条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的。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变迁史,文化变迁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人类史的漫漫长河中,文化的进程一直随着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美国人类学家恩伯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中说:“正如没有哪个人会永远不死一样,也没有哪种文化模式会永远不变。”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随时随地,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感受到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失调现象,以及人类为了适应变迁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文化变迁主要指某一社会由于其内在的原因或由于与他文化接触而引起的变迁。通常将创新、传播、进化、涵化、冲突、调适、融合等纳入这一动态过程中予以分析和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指出,社会的变迁主要源于文化的变迁,正是文化的变迁才带动了社会的进化;文化调适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调适的过程;调适则指文化的一个部分发生变迁时,其他部分发生的相应变化。他强调文化调适对文化变迁的作用,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整体的进化,但调适并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隔一段时间���才出现,这就是文化滞后。①
我国的文化变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与他民族的交往时刻发生。由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变迁的因素多样,变迁过程具有重叠性和反复性。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变迁的原因,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文化自我调适原因等,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第二,变迁的过程,文化要素是在以前的变迁基础上,在新环境下扬弃,在多次变迁的基础上形成积淀;第三,自身传统文化和他民族的文化有多次丢失和获得的情况。
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甚至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剧烈变迁时代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失调。文化调适对人类来说,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在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的调适问题也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时期。变迁导致了文化更加复杂,而文化的复杂化又导致了社会文化的更急速的变迁与调适。在这个变迁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不断涌现,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调适于这一变迁过程,就显得非常迫切。选择文化内涵相对简单,文化变迁更为剧烈,从而文化调适也更具典型意义的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域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而且更具备现实的调查研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