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
QQ咨询:
有路璐璐:

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

  • 作者:黄丽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78033
  •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01日
  • 页数:216
  • 定价:¥5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研究湖南维吾尔先民落籍湖南的历史着手,探讨其特征和变迁,着力于分析研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湖南维吾尔族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并提出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力图通过湖南维吾尔族一例,积极探索湖南维吾尔族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模式,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少数民族文明建设的多样性特点。强调文化调适对文化变迁的作用,确认现代湖南维吾尔族文化是湖南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本书稿内容正面,论述严谨,不存在、不涉及任何敏感的民族问题,是一部纯学术型的著作。 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_黄丽_世界图书出版公司_
    文章节选
    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维持共同的生活,人类创造了多种文化为自己所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社会关系。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各民族创造出独特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人们也说:“一方人在一方水土上创造了一方文化”,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包含着各自的生存智慧,在寒来暑往、日积月累的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各民族生存环境多种多样,各民族的文化多种多样,他们的发展途径也多种多样。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了这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民族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方式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本身也是民族经济、文化活动的结果。“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族文化千姿百态的个性特质,而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特定民族文化意识,又成为影响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生活的要素。南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选择方式等等,成为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标准,对民族经济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①只有把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与为适应这一生存环境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创造出一条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的。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变迁史,文化变迁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人类史的漫漫长河中,文化的进程一直随着时代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美国人类学家恩伯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中说:“正如没有哪个人会永远不死一样,也没有哪种文化模式会永远不变。”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随时随地,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感受到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失调现象,以及人类为了适应变迁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文化变迁主要指某一社会由于其内在的原因或由于与他文化接触而引起的变迁。通常将创新、传播、进化、涵化、冲突、调适、融合等纳入这一动态过程中予以分析和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指出,社会的变迁主要源于文化的变迁,正是文化的变迁才带动了社会的进化;文化调适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调适的过程;调适则指文化的一个部分发生变迁时,其他部分发生的相应变化。他强调文化调适对文化变迁的作用,认为文化是各个部分的高度整合,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带动其他部分的改变,各个部分对已变化部分的调适带动了文化整体的进化,但调适并不是立刻发生的,而是隔一段时间���才出现,这就是文化滞后。①
    我国的文化变迁是各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与他民族的交往时刻发生。由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变迁的因素多样,变迁过程具有重叠性和反复性。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变迁的原因,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文化自我调适原因等,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第二,变迁的过程,文化要素是在以前的变迁基础上,在新环境下扬弃,在多次变迁的基础上形成积淀;第三,自身传统文化和他民族的文化有多次丢失和获得的情况。
    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甚至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社会剧烈变迁时代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失调。文化调适对人类来说,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在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的调适问题也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时期。变迁导致了文化更加复杂,而文化的复杂化又导致了社会文化的更急速的变迁与调适。在这个变迁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不断涌现,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调适于这一变迁过程,就显得非常迫切。选择文化内涵相对简单,文化变迁更为剧烈,从而文化调适也更具典型意义的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域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而且更具备现实的调查研究的可行性。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003
    二、田野调查的选点……005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创新……006
    **章历史与现实:湖南维吾尔族的沧桑
    **节遥远的历史记忆……013
    一、民族溯源……013
    二、蒙元时期内迁的维吾尔族……014
    三、“历史上两阵狂风接力吹送”——湖南维吾尔族的迁徙…… 016
    第二节湖南维吾尔族现状……019
    一、湖南维吾尔族的分布状况……019
    二、维吾尔族民族乡的经济发展状况……021
    第三节枫树——“维吾尔族第二故乡”……027
    一、枫树的人文生态环境……028
    二、枫树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030
    三、枫树维吾尔族的动态生活……033
    第二章姓氏与族谱
    **节姓氏来源……037
    一、《洪武赐姓》的传说……037
    二、关于湖南维吾尔族姓氏来源的探讨……039
    三、“翦”姓——湖南维吾尔族的标志……041
    第二节翦氏族谱……042
    一、翦氏修志历史……043
    二、翦氏族志……044
    三、《翦氏源流歌》…… 047
    四、《翦氏宗派歌》…… 047
    第三章湖南维吾尔族的文化适应与变迁
    **节物质文化的变迁……051
    第二节制度文化的变迁……053
    一、宗族制度……053
    二、丧葬制度……059
    第三节精神文化的变迁……062
    一、宗教信仰……062
    二、节日文化……066
    三、文学与艺术……068
    第四章湖南维吾尔族的人口发展与经济生活变迁
    **节民族人口的发展……075
    一、明代翦氏定居湖南时的人口数量……075
    二、湖南维吾尔族人口的发展……077
    三、湖南维吾尔族人口的职业构成……080
    第二节枫树乡的经济生活……082
    一、农业及其他副业……082
    二、加工业与商业饮食……085
    三、旅游业……087
    第三节湖南维吾尔族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090
    一、湖南维吾尔族经济的发展趋势……090
    二、湖南维吾尔族人口的特点……090
    三、抓机遇、促发展……092
    第五章婚姻与家庭
    **节湖南维吾尔族的婚姻状况……097
    一、湖南省桃源县枫树乡各民族姓氏的特点……097
    二、翦氏各时期的通婚状况……098
    三、影响湖南维吾尔族通婚的因素……104
    第二节湖南维吾尔族婚恋形态的变迁……108
    一、传统婚恋形态……108
    二、传统婚恋形态的变迁……1 1 1
    三、湖南维吾尔族婚恋状态所反映出的民族关系……1 15
    第三节湖南维吾尔族的家庭……121
    一、家庭结构……121
    二、湖南维吾尔族家庭的特点……124
    第六章湖南维吾尔族教育体制及其功能的变迁
    **节传统教育及其功能……129
    一、家庭教育……129
    二、社会教育……130
    三、经堂教育……131
    第二节湖南维吾尔族的现代教育……135
    一、解放前的现代教育……135
    二、解放后的现代教育……135
    第三节湖南维吾尔族的**儿女……138
    翦伯赞……138
    翦天聪……139
    翦冰清……139
    翦英海……140
    翦安……140
    第七章湖南维吾尔族的族群认同与民族意识
    **节湖南维吾尔族族群认同的变迁……143
    一、明时期的军户认同……143
    二、清时期的多元族群认同……145
    三、民族识别后民族认同与宗族认同的耦合……147
    第二节湖南维吾尔族民族意识的特征……149
    一、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的构建……150
    二、与西北维吾尔族交往时,民族认同强烈……154
    第三节“回维族”并未形成……155
    一、“回维”的来源和含义的变迁……155
    二、维吾尔族、回族边界分明……156
    第八章外界眼中的湖南维吾尔族
    **节对来访客人的调查……161
    一、对志愿者马若彦的访谈……161
    二、对来桃源做生意的新疆维吾尔族的访谈……165
    第二节对新疆维吾尔族乡镇干部的调查……166
    第三节对西北大学生的调查……168
    小结……172
    结语民族发展:压力、困境与选择
    一、文化差异与压力……179
    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湖南维吾尔族文化变迁……180
    三、湖南维吾尔族的当代生境与民族文化重构……184
    参考文献……189
    附录一我的氏姓,我的故乡I翦伯赞……197
    附录二外界眼中的湖南维吾尔族调查问卷……199
    后记……203
    编辑推荐语
    武陵山是一地理学名词,指我国南部一座山脉,其来源与汉代于此置武陵郡有关。起始于贵州苗岭山脉,武陵系其支脉。发源于梵净山(主峰2494米),盘亘于渝湘之乌、沅二江之间,入湘蔓延于澧水之南,止于常德县西境,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为乌江、沅江、澧水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
    武陵山区一带的民族,在汉代统称武陵蛮,主要指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的先民。东汉至宋在沅水上游五溪地区的又称五溪蛮。
    武陵郡始置于汉代高帝时,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时移至临沅(今常德西),其后辖境缩小。唐改朗州,又复置武陵郡。宋置朗州武陵郡,寻废。总之,历史上的武陵郡这片区域即今恩施州南部、宜昌市南部、常德市南部、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大部、铜仁地区、原黔江地区东部这一大片区域。武陵应先有郡名,然后有山名。
    现今上述地区主要聚居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苗族、侗族。除此,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诸如白族、瑶族、布依族等等。当然,汉族仍是此区人口众多的民族。
    武陵地区的民族皆有悠久历史,而且世居该地多年,为开辟这片土地贡献甚大。学术界一般认为土家族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苗族族源与古代苗蛮人有关,侗族族源与古代百越人有关。如今武陵地区完整地具有汉藏语系之下的四大语族的民族,即汉语族的汉族,藏缅语族的土家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以及壮侗语族的侗族。此四大语族下的这些民族长期在此互动交融,形成既有分又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在其他地区较为罕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