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计要素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列示会计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基础,又称会计计量属性,是指用货币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情况下,在资产处置前应保持其人账价值不变。
在目前会计计量中,历史成本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会计计量中*重要的计量属性。之所以在会计计量中普遍应用,主要原因是:
(1)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这种交易是双方认可且有交易凭证的,因而具有客观性,便于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检查、核实。
(2)历史成本的资料便于取得,容易实施。
(3)历史成本信息具有反馈性,是业绩评价的依据。
但以历史成本计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是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时,按历史成本确定的资产的账面价值难以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同时,基于各交易时点的历史成本代表着不同的价值量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性。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条件下,重新购置、建造或形成与评估对象完全相同或基本类似的全新状态下的资产所需花费的全部费用。
重置成本包括复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复原重置成本是指运用与原来相同的材料、建筑或制造标准、设计、格式及技术等,以现时价格水平重新购建与评估对象相同的全新资产所发生的费用。更新重置成本和复原重置成本的相同方面在于采用的都是资产的现时价格标准,资产的功能也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用材料、技术、设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复原重置成本往往会高于更新重置成本。 《会计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的核心课程,其授课对象是非会计专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经济管理类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以��于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增强工作中的竞争力。
非会计专业学生是从会计之外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和知识背景下学习会计学的,其知识背景、学习目标和要求与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主要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而非会计人员的角度来理解会计,所需掌握的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原理、程序和方法,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真实含义,并在管理决策中合理利用会计信息。因此,根据《会计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及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本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会计学》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多年授课的基础上,组织人员编写了这本《会计学》教材。
本书在结构和内容上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论述会计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反映我国会计改革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吸收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反映新准则的理念和方法。
2.本书涵盖了会计专业中《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但不是它们的简单汇总,而是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以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信息为主线,将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会计专业的课程划分,按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教学目的重新组合。
3.在内容编排上突破了传统会计教学按会计要素分类讲解的方式,采用按业务循环体系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与应用。这种体系的好处是与实际结合密切,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学后对企业整个业务流程的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的形成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和把握。同时,这样编写还便于我们讲述对每一个业务环节的管理目标和制度要求,把管理目标、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更符合非会计专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