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
**节新闻评论是认识与意见表达的文本
一、特定的认识与普遍的表达
程仲文先生在1947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美故大总统罗斯福死后,透露出一项消息说总统有一个遗志,即:他预备在任满下野之后办一张报纸,内容��为不刊评论而仅载消息者。这是件值得研究的事情,罗斯福总统作为伟大无比的政治家,为何办报时却不重视发言的评论呢?问题的答案是一个**的人民,文化水准高,政治意识浓厚,新闻纸的评论价值便降低,甚至可能使新闻评论成为多余的,非但民众会觉得报纸自言自语,而且还会说你强奸民意。”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可能:“报纸会演变到没有评论的方向去”。
这个预言会不会成真呢?从新闻评论的发展势头上看,特别是从新闻评论在当代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上看,当然不会。因为评论,除了是媒体自己表达观点见解的途径之外,它还是人民七嘴八舌发表见解的方式。人民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见解一样。只要见解不一,就有评论存在的价值。评论存在的根本,不在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高低,而在于人的观点和意见的不同。不同永恒存在,评论就永恒存在。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也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也应该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部分。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关于新闻评论,中外前辈和先人已经留下许多名言和妙喻:社论(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心脏、旗帜、眼睛、宝塔尖、发声器、生命线……
对于自古就有论说传统和“意见取向的新闻事业”居于主导地位的中国来说,新闻评论长期以来极受推崇。在19世纪中期以来的百年新闻界,政论家几乎就是名报人的别称: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季鸾、王芸生等人让我们心潮澎湃的,大抵就是这样的新闻遗产。可见,“意见取向的新闻事业”大体就等于“政治家办报”和“文人办报”。
在“意见取向新闻事业”的发源地法国和其他欧洲拉丁语系**以及同样推崇它的其他欧洲**,媒体政论家早就拥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特殊地位,并且他们在传统上与政界人士和文人作家难分彼此,在享受着特殊恩宠的同时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1973年,步入晚年的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特在巴黎创办了《解放报,今天它虽然经营惨淡但仍然不失锋芒和尊贵。
不过,除了“意见取向的新闻事业”之外,还有以美英为代表的“信息取向的新闻事业”,在那些**,从事新闻事实挖掘、采集和呈现工作的原始意义上的记者(reporter)获得了高于其他**的职业尊敬,其*高职业成就当为揭发滥用权力导致腐败的调查性报道。揭露“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鲍伯·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就是*为“出类拔萃之辈”。
当然,作为广义的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的英美报刊评论家也并非等闲人物。从历史上看,他们的地位甚至更高,因为报纸新闻评论的主要样式——社论和专栏——正是在英美新闻界首创的。今天,全世界公认的***的新闻工作者当推美国犹太人沃尔特·李普曼(1886-1974),他的不朽新闻生涯中有40年是致力干撰写其名闻天下的专栏《**与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