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因其刻於石鼓之上,故而稱之為石鼓文。有閱石鼓的刻製年代,通常以唐蘭的《石鼓文年代考》所載『刻立在秦献公時期(公元前三八四至公元前三六二》』為準。其内容為記述秦王游獵之事,也稱『獵碣』。因被棄於陳倉田野,也稱『陳倉十碣』。唐代初期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時原。石鼓共十枚,分別刻有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自唐代杜甫、韋應物、韓愈作歌詩以來,始顯於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館。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書法古茂雄秀、圆融渾勁。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
本次選用之本馬上海圖書館所藏吴碩碩舊藏明代中期精拓本,汧鼓(第二鼓》第五行『黄帛三一字未損。册首有楊峴、朱孝臧题簽,顧麟士繪《缶廬校碑圖》,册後有吴束發信札兩通及六舟、楊峴、潘鍾瑞、王國维等题跋。是册堪稱難得之善本。為**原色全本影印。是册原裝裱開本較大,今縮小至百分之八十五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