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也是学生接触的**门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的仿真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基于以上理念和目标,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上符合教育部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路分析基础”基本教学要求。在内容安排上,从符合普遍认知规律考虑,先介绍直流电阻电路,然后介绍直流动态电路,*后介绍正弦稳态电路。
(2) 注意为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打好基础,在内容上适当介绍有关晶体管、MOS管的知识,以及电路知识在电子电路中的运用。
(3) 注意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在每章的开始都简单介绍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工程背景或知识背景,在每章的*后一节都介绍本章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了解电路知识在各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4) 引入计算机仿真。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有用且必要的手段,在教学中引入仿真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本书在*后一章专门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一种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除介绍其部分功能和基本仿真方法外,还给出了覆盖课程基本内容的仿真示例。
(5) 注意学科新知识的引入。在介绍了常规的电阻、电容、电感3种基本电路元件后,介绍了第4种基本电路元件——忆阻器。忆阻器的概念首先由美国的华裔科学家蔡少棠在1971年提出,但直到2008年5月才由惠普实验室宣布找到了这种元件。
本书第1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级规划教材,并于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通过几年来的教学使用情况及其他院校使用者的使用情况,并听取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根据高等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我们进行了修订再版工作。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工程应用部分,主要体现在部分章节内容和习题中;补充了一些有难度的习题;同���,对忆阻元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介绍,包括其结构、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
本书的编写工作由俎云霄、李巍海和吕玉琴完成,侯宾参与了此次再版补充内容的编写和修订资料的整理工作。其中,俎云霄编写了第2~7、10章和附录A,李巍海编写了第1、8、9、12、13章和附录B、C,吕玉琴编写了第11章,并对全书进行了审阅。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教研**多年坚持的教学研讨对本书的内容结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俎云霄在2006年秋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电子工程系进行的半年教学访问,也对本书的内容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本书第1版承北京邮电大学解月珍教授审阅。解月珍教授和清华大学的郑君里教授都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听取了使用者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参阅了许多专家的教材、著作和论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注册后免费下载。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切希望同行专家、学者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改进、提高。作者联系方式如下:
俎云霄:北京邮电大学94信箱,100876,zuyx@bupt.edu.cn
李巍海:北京邮电大学94信箱,100876,liweihai@bupt.edu.cn
吕玉琴:北京邮电大学94信箱,100876,lvyq@263.net
作者
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