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销售没有“魔法杖”——给年轻销售人员的忠告
目前,我在努力帮助更多从事销售工作的人从“销售菜鸟”蜕变成“销售高手”。
在咨询现场进行一对一个别谈话的时候,我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提出适当的建议。而在本书里,我想以售车为例总结一些适合每一个行业的每一位销售人员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以此为参考,将其应用到日常的销售工作中,渐渐成长为“销售能手”,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成为**销售为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谁都能成为**销售!
面对汽车销售员们,我做了很多次的演讲。
以前的我不善言辞,也没有办法做长时间的演讲,可即便是这样,听过我演讲的销售人员都很快取得了成果。我的话多少给了他们启发,让他们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不过,我并没有讲什么特别的话,只是讲了一些理应做好的事情。
“果然是这样!”大家听了我的话之后更加努力。因为坚持做好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是很难的。
“把所有的客人都看作‘A HOT’”,“要让客人主动跟我们讲述自己的成功史”,不管我重复多少遍,不坚持下去的话,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忽然间发现又回到了当初自己感觉顺手的工作方式。一味优先提出报价、估价,*后通过打折或者促销活动来勉强促成生意。
即便是跟客人讨价还价,我们也不可能会赢。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价格交涉方面比我们高明的客人随处都是。
客人只有对我们销售人员满意,对商品满意,才会在购买这件事情上持有积极的态度。
上来就提打折的事,明显就是忽视了客人的情感需求。当然,“不管是否赔本只要卖出去就行”这种情况另当别论。但是单靠打折的销售是不会长久的。
在遇到客人用旧车换新车的时候,客人之前的车会被折价回收。回收后的车会放到二手车市场上进行交易。
二手车市场对新车销售价格非常敏感,如果某种车型在新车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大幅度让利,那这种车的二手车估价就会变低。结果,买入时好像得了便宜,换车时却是吃了大亏。
这就是说,打折不管是对公司、对销售人员,还是对客人本身,都不怎么划算。
也许,只要打折就能卖掉有一定的道理,可我觉得在打折之前是要做一些工作的。定价都是有根据的。在这些根据中,如果有可以削减的部分,那可以在这一部分适当打折。不过,这是*后的手段。在客人动了心,决定���车之后再提也不迟。
对销售人员满意、对车满意的客人希望能够稍微便宜一点的时候,打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制胜点。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千万不能用打折来促使客人点头购买。
有时候,我们糊里糊涂就能把东西卖掉了,可这样**不会成为**销售。因为如果不能把商品卖给其他销售人员都束手无策的客人,那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销售。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一种白纸的状态去接待客人。然后,尽可能早地把握客人的想法和本意。
大家如果成功了,客人肯定也会为我们高兴。
客人也许会在心里觉得销售人员的成长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当想到自己的销售人员是**销售的时候,心情肯定会很好。他很有可能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讲给家人和朋友听。当然,在介绍的时候,客人不只是平淡地说“介绍个汽车销售员给你们”,他应该会很兴奋地介绍说:“我介绍个**销售员给你们……”这样的介绍会非常有趣,而经客人这样介绍过后,接下来的商谈也会非常顺利。
积累这样的客人,不仅会为我们打好成为**销售的基础,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得到他们的声援和帮助。
去见尽可能多的客人
我一直认为,一步步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增加自己的自信非常重要。
的确,我们要吃很多苦,可是随着数字的增长,我们成功的经验也会增加。当我们真正领悟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的时候,苦就不再是苦。它就成了“应该做的事”。当我们驾轻就熟地做好这些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肯定能看到好的结果,也能够更加自信地去从事我们的销售工作。
要做到这些,我们就要去拜访尽可能多的客人。
有一本销售类名著,书名是《我是如何在销售外交上取得成功的》(弗兰克?贝特格著,钻石社出版),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尽可能与大量的人见面”非常重要。
的确如此。
只有不断地与人见面,才会有销售的机会。
不过,世上并没有“一定会碰到客人的技巧”,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在遇到肯见自己的客人之前要不断地奔走,打电话,找熟人,尽可能多地拜访客人,哪怕只是多拜访一个人。
进了宝马公司之后,我才知道,德国根本没有类似日本的销售方法。在德国,一般是客人自己来店里,看好了车子签约。等车子生产出来了,客人又会自己来店里取车。当场举行取车仪式之后,客人直接驾车离开。跟日本完全不同。
正因为日本的销售方式完全不同,我们才要拜访大量的客人,恳请客人拨冗来店里看实物,通过认真热情的接待赢得客人的心,拉开与其他公司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乘胜追击,推进商谈的进度。这一系列的活动直接关系到销售业绩。
而且,这一切都是由销售人员一个人完成的。
在日本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看上去“效率很高,似乎能尽快出结果”,其实则不然。过于着急,会影响接待客人的质量。而一味希望尽早出结果,又或许会出现谈话始终围绕价格条件展开的情况。
没有客人会从情绪消沉的销售人员那里购买商品
不自信也没关系。
其实,即便是自信满满,商品卖不出去的话,也是毫无用处。
在一直烦恼于零业绩的那7个月里,虽然我一直都很有信心,可这丝毫改变不了零业绩的事实。
当慢慢开始有了销售业绩,我们会一点点找到自信。不过,有了业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膨胀的不安。我们有时候会去担心“会不会业绩又成为零”,会情不自禁地去想“如果明天开始又一辆车也卖不掉了,该怎么办”。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销售人员对自己有没有自信,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有一点我很肯定,没有哪位客人会从情绪消沉的销售人员那里购买商品。当然,也许有和善的客人会念在之前的交情购入商品,可那毕竟少之又少。
哪怕是请元气十足的人分点元气给自己,也一定要精神饱满地去工作。没有自信不要紧,但一定要精神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