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幻觉认清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于1928年提出“货币幻觉”这个金融学名词。货币幻觉实际上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却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怎么又没钱了,明明发完工资不到两周,而且这个月还涨了500元工资。”“月光女神”希希在商场看中一件标价2000元的时尚女装却发现自己的钱包里仅有1000元,不足以支付自己看中的这件衣服时自己在一旁嘀咕着。
希希是典型的“月光族”,每月发完工资,总会为自己购置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时不时买上几套化妆品。这个月发完工资,她感到很开心。因为物价上涨,好心的老板给大家都涨了500元工资。希希想这500元可以令自己在这个月过得更舒服点。可是,刚过完两周,她的资金又出现了 “危机”。
令她感到疑惑的是,多了500元,却跟平时没什么区别。钱依旧是转眼就没有了……
希希的疑问也是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人的大脑前额处有个部位叫做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它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决策判��能力。我们之所以会觉得“钱转眼就没有了”,就是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发挥其作用。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是产生“货币幻觉”的**部位。大脑对“高新”二字及其敏感,它可以刺激大脑,令大脑兴奋,工资越高,大脑产生的愉悦感越强。
在物价暴涨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时,钱依然会刺激大脑,引起大脑兴奋。因此人们在购买高价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忽视那些明显已经被通货膨胀扭曲的信息,冲动地把心理价位抬高到实际价位之上,这就是货币幻觉。
有些人在购买股票的时候,通常投资**价值低的股票,投资者总会认为便宜就一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并以此来作为股票上涨的理论基础。人们都喜欢贪图便宜,所以**价格低的东西自然广受投资者欢迎,而实际上,股票或权证的价值与其**价值高低并没有太大关系。这种低价股其实估值并不便宜往往是离谱的高估。货币幻觉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错觉,所以为避免损失,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认清这种错觉。
人民币升值也会给人们带来货币幻觉。人民币的升值,名义上看来钱更值钱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的消费与投资必须纳入“国际循环”,与外币进行兑换和交易。因为价格只存在于交易当中,如果你不打算与外币进行兑换和交易,你的钱包并不会因为汇率的升高而鼓起来,也就很难直接感受这种“财富效应”。因此,从理论和名义上看中国人都变得比以前有钱了,但却只能购买同样价值的国内商品,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货币幻觉”。
综上所述,在理财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商品价格的升降,钱花的多少,而是要注重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钱花得才更有价值。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损失的只能是自己。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对此加以清醒认识。
金融常识小贴士
货币幻觉通常出现在通货膨胀时期,因为个人无法了解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程度,所以它会让人们只关注货币数量上的变化而忽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