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版)

  • 作者:丁俊萍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1246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 页数:269
  • 定价:¥2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背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概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精髓、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2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教材》**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目录
    导论
    0.1 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经验和意义
    0.3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1.1 毛泽东思想
    1.1.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1.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1.4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导论 0.1 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经验和意义 0.3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1.1 毛泽东思想 1.1.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1.3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1.4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1.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 2.1.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1.2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对象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和动力 2.2.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2.3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2.3.1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3 2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2.3.3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2.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2.4.1 统一战线 2.4.2 武装斗争 2.4.3 党的建设 第3章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3.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1.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1.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客观依据 3.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2.1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2.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意义 3.2.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理论成果 3.3.1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3.3.2 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第4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和总任务 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大的实际 4.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2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4.2.1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4.2.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4.2.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总体布局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5.1.1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5.1.2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5.1.3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5.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 5.2.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涵及意义 第6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6.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的建立 6.1.2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6.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6.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6.2.2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2.3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6.3.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3.2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6.4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4.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4.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4.3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6.4.4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7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7.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7.1.1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1.2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7.1.3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7.2.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的基本方略 7.2.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7.3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3.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7.3.2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7.3.3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内容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8.1.1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内在要求 8.1.2 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8.1.3 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8.1.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8.2.1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8.2.2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8.3.2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3.3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相统一 8.3.4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8.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8.4.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4.2 弘扬中华文化 8.4.3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4.4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9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整体思路 9.1.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9.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 9.2 保障和改善民生 9.2.1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 9.2.2 解决好人民*关心直接*现实的问题 9.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9.3.1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9.3.2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第10章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0.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整体思路 10.1.1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10.1.2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整体思路 10.2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0.2.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0.2.2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11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1.1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1.1.1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1.1.2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11.1.3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11.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11.2.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1.2.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11.2.3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11.2.4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方针 第1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12.1 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12.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2.1.2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2.1.3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2.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2.2.1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2.2.2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和意义 12.2.3 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1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 1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3.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3.1.3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13.1.4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13.2.1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3.2.2 党的建设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13.2.3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